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治疗急性大失血的疗效,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我院治疗的急性大失血80例临床资料,按输注的成分不同分为A、B、C、D四组各20例,A组采用新鲜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B组采用冰冻血小板与冷沉淀输注;C组单纯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D组单纯输注冷沉淀。观察4组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比较4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A、B两组患者与C、D两组比较PLT、PT、TT、APT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PLT、PT、TT、APTT平均值较输注前降低明显,Fbg含量增高,优于C、D两组。结论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治疗急性大失血可以明显的缩短出血时间,增快凝集,减少出血,降低悬浮红细胞的应用量,对患者的康复和缓解经济负担都有明显的帮助,可以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外科手术失血、产后大出血和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大出血患者,分别输入新鲜单采血小板10U、输入冷沉淀10U和同时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各10U。结果三组患者于单独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冷沉淀及联合输注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比较,联合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后2h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在大出血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冷沉淀联合红细胞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4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比较患者冷沉淀输注前与输注后6~24 h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结果 4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后6~24 h与输注前相比,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缩短,FIB水平显著提高(P<0.001).结论 冷沉淀联合红细胞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冷沉淀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急性大出血患者52例,所有患者输血量均在2000ml以上,抢救中一次性给予冷沉淀10~20U快速输注.检测输注冷沉淀前和输注后1~2 h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等.结果 输注冷沉淀前,PT[(26.7±4.8)s]、APTT[(85.3±19.1)s]、TT[(29.4±5.6)s]均明显延长,Fbg[(1.1±0.5)g/L]低于正常;输注冷沉淀后1~2 h,患者的PT[(15.9±3.1)s]、APTT[(54.9±16.3)s]、TT[(18.7±4.4)s]和Fbg[(1.6±0.4)g/L]达到正常或基本正常水平(P<0.01).异常出血基本控制.仅1例患者因Plt数<10×109/L而输入单采Plt.结论 应用冷沉淀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能显著改善凝血功能,有效控制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期、快速联合输注冷沉淀和单采血小板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29例。3组均采取常规疗法,包括给氧、补液、固定、止血、纠正酸碱平衡、输洗涤红细胞悬液等抗休克措施,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联合输冷沉淀10~30单位和单采血小板1~3个治疗量;B组单纯输单采血小板1~3个治疗量;C组单纯输冷沉淀10~30单位。3组均在治疗前1h及治疗后2~12h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A、B、C3组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BG、PLT较输注前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后A组TT、PT、APTT小于B、C2组,FBG、PLT大于B、c两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早期、快速、联合输注冷沉淀和单采血小板比单独输注冷沉淀或单采血小板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前后各抽取产科DIC患者静脉血5ml,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出、凝血时间(CT、BT),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定量。结果产科DIC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后,PT、CT、BT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定量显著增多。结论产科DIC患者早期及时适量输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自身的凝血机制,获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了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大失血患者的输血治疗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60例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因创伤、异位妊娠破裂、消化道大出血等原因的急性大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三组,即联合输注组(A组)、单独输注单采血小板组(B组)、单独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组(C组),输注后1~2 h后,对所有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有效止血率、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进行记录统计。结果 A组的平均止血时间和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有效止血率较其他两组明显提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方法对于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具有广泛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因创伤、消化道大出血及异位妊娠破裂等大出血患者80例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联合输注;对照组1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对照组2采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对3组患者输注后1~2h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进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有效止血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急性大失血患者采用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的输血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4±2)℃保存条件下,分离出不同保存时间内采用CPDA血袋保存液保存的全血的血浆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输注悬浮红细胞>15U的急性大失血患者随机分组:输注8h内分离的新鲜冰冻血浆(FFP)组,输注8~12h内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组和输注12h后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组.部分血小板低下患者加输新鲜单采血小板或冰冻单采血小板.测定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结果输注8~12h内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组与输注FFP组比较:TT、PT、APTT及Fbg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注12h后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组与输注FFP组比较:TT、PT及Fbg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PTT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FFP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时,临床上可以采用8~1 2h内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替代FFP输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联合输注对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大失血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30例)、乙组(30例)和丙组(40例)。甲组输血方式为单独机采血小板;乙组输血方式为单独冷沉淀;丙组输血方式为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原蛋白(FIB)、血小板计数(PLT)]及止血时间。结果输注后,甲组的PT、APTT分别为(22.69±2.35)、(52.33±5.41)s,乙组分别为(21.58±2.19)、(50.02±5.39)s,丙组分别为(15.02±1.47)、(41.47±4.24)s;三组患者的PT及APTT均较输注前明显缩短,且丙组缩短幅度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FIB、PLT分别为(1.69±0.28)g/L、(73.11±5.87)×10^9/L,乙组分别为(1.99±0.40)g/L、(44.45±3.28)×10^9/L,丙组分别为(2.40±0.58)g/L、(79.02±6.07)×10^9/L;三组患者的FIB及PLT均较输注前明显上升,且丙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6.77±1.58)h,乙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7.61±1.59)h,丙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4.09±0.97)h;甲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 P<0.05);丙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1、11.458, P<0.05)。结论对于大失血患者,在输血方式上选择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对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更为有利,并且可进一步缩短其止血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