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羟基磷石(HA)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羟基磷灰石(HA)制不同规格的多孔长甲方椎台,在颈椎板双开门后将HA植于劈开之棘突间,并用7号线线或钢丝固定。结果:本组临床应用于颈椎管狭窄症共14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感染及HA脱落。术后3-8日复查X线片及CT显示HA位置良好,颈椎管扩大良好。结论:应用HA代替髂骨进行颈椎双开门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可以更有效地扩大颈椎管达到脊髓减压,且无单开门及其他术式术后出现椎板再关门之患。减少了单开门术后硬脊膜粘连。  相似文献   

2.
<正> 颈椎管扩大术是近年来引进国內并推广的一种新方法。它既扩大了脊椎管,解除了对脊髓的压迫,又保存了脊椎的后部结构,克服了单纯椎弓切除后硬膜外形成的癜痕对脊髓的压迫及脊柱不稳等弊病。因此,这种术式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颈部后纵韧带钙化等疾病。颈椎管扩大术式有多种。有“Z”字式,单开门式,双开门式和棘突纵切法颈椎管扩大术等。我院先后开展了后三种方法。其基本方法是将棘突中央劈开,椎板向两侧翻开后,在棘突间植入骨块并用钢丝固定。使椎管扩大后又得以重建。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对“棘突纵切法颈椎管扩大术”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术前、术后对比探讨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的后路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2006年5至2011年5月本院收治26名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给予颈椎后路手术,对患者术前、术后7日、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神经改善情况评分采用JOA评分,结果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前JOA评分为(8.13±1.37),术后7日(12.34±2.37),术后3个月(13.28±2.25),术后6个月(13.78±1.32),本组病例显示术后7日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后路手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与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远期效果。方法 :22例颈椎管狭窄症采用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 ,将羟基磷灰石特制成多孔长方形锥台体植于劈开之棘突间 ,7号丝线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28个月 ,平均18 6月。据手术前后X线片、CT、MRT对比其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椎管指数及颈脊髓功能评价 ,随访羟基磷灰石植入后新生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 :22例颈椎管矢状径术前 (9 8±1 32)mm ,术后 (13 8±1 30)mm颈脊髓功能 (40分平分法 )术前20 1±4 8 ,术后32 5±2 7。术后3~6个月羟基磷灰石与棘突骨性融合 ,无感染、移位、脱落。结论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与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不仅颈椎管扩大及颈脊髓功能改善均明显 ,脊髓减压彻底 ,并发症少 ,而且减少硬脊膜粘连 ,防止术后再关门及避免取自体髂骨  相似文献   

5.
<正>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式有多种。传统手术方式虽能解决脊髓压迫,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并发椎管成形后不稳定性的发生率较高[1],严重影响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确保颈椎结构稳定性[2]对于术后颈椎功能改善至关重要。我科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颈后路板、用钉固定技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40例,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36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全部行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随访观察疗效和JOA17分评分。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优良率为85%。术前JOA17评分平均为5.23,术后JOA17评分平均10.25。结论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患者120例,都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优良率为87.5%,JOA评分也有了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对抗颈部前屈而产生的张应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8例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片、CT、MRI等资料.测量术前颈椎Cobb角,纵向距离指数(LDI),手术区域头侧与尾侧节段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颈椎前凸顶点到C2~C7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用平均脊髓前间隙(ACS)表示,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患者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和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密切相关(R2=0.98).结论 测量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前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对预测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次性前后路手术在颈椎管狭窄并颈椎过伸性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0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27例颈椎管狭窄并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后6个月以及一年后的JOA评分结果与手术之前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后6个月JOA平均评分结果为(11.2±2.3)分、手术一年的JOA平均评分结果为(17.1±3.1)分,均明显高于手术之前的JOA平均评分结果(7.8±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29.6%、术后后1年脊髓功能改善率为48.1%.结论 一次性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过伸性损伤临床效果良好,可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是指起源于颈椎神经鞘膜或神经纤维组织的肿瘤,易导致颈髓、神经根、血管的压迫或破坏,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使病人减少术后并发症,我院对2000年1月 ̄2006年2月收治的27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患者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价,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不同危险因素与术后C5神经麻痹发生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54例。 按术后是否发生C5神经麻痹分为:麻痹组,20例;无麻痹组,234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危险因素与C5神经麻痹发生的关系,分析可能影响C5神经麻痹发生的致病因素。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24.9±2.6)月,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改变的危险因素中,术后CCI(t=10.015 P<0.05),开门角度(t=5.125 P<0.05),脊髓后移(t=10.159 P<0.05),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脊髓内缺血信号、后纵韧带骨化、椎间孔狭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C5神经麻痹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髓后移,开门角度,颈椎术后CCI与C5神经麻痹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OR(95%CI)值分别为3.542(2.465~9.254)、2.035(1.684~2.359)、9.126(4.425~17.273)。结论:在术中开门角度过大;术后CCI较大以及术后脊髓后移较大是引起颈椎单开门管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麻痹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36例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所有患者作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和X线、MRI检查,观察颈脊髓受压情况和内固定位置。结果随访6~18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11.3±1.05)分,手术后随访期平均(15.7±1.11)分;术后MRI比较术前显示脊髓后移,脊髓受压解除明确。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方法:在2009-09~2013-09于我科住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采用锚钉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研究如何避免术后轴性症状的产生。结果:随访8~48个月,平均24个月,临床除6例术前已存在中重度的轴性症状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在术后无明显轴性症状。临床疗效按照JOA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较术前JOA评分明显增加,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钉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只要操作得当,并辅以术后相关措施即可有效的避免轴性症状出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颈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方法较多[1 ] ,我院除用“单开门”法外 ,于 1 997年 1 2月以来 ,还采用在黑川 1 980年设计的双侧开门 +中央植骨固定术[2 ]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线锯法颈椎后路“双开门”术治疗不同原因所致颈椎管狭窄症 68例。现将随访1年以上者 5 3例作一报告。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3例 ,男 40例 ,女 1 3例。平均 5 4 .5岁。病种 :①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1 7例 ;②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2 5例 ,其中 2例前路术后效果不佳 ;③多椎间隙颈椎病 8例 ,其中前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 1例 ;④无骨折脱位颈部创伤所致脊髓损伤 3例 …  相似文献   

15.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自平林洌于 1978年首次报道应用于临床以来 ,因其操作简便 ,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 ,目前已成为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主要术式。但肌力低下、颈肩部疼痛等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出现 ,使原本颈髓受压明显改善的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本文总结我科 10 a间单开门术式所遇到的短期并发症 ,就其发生原因、预防及治疗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989年 7月至 1999年 7月我科共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 16 8例 ,男 140例 ,女 2 8例 ,年龄 30~ 85岁 ,平均 5 5岁 ,其中 5例系不同时期前后路合并手术 (先前路、再后路 )。疾病类型 :脊髓型颈椎病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将在我院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7例,31例为传统单开门颈椎管扩大形成术设对照组,另36例患者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形成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设实验组。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回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JOA评分、椎管扩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13.88%,对照组为77.42%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可有效提降低颈部活动障碍,提高椎管扩大率,降低并发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单开门术式在3年内共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7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15例,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症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节段以上)2例,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综合评价优良率88.9%,结论:该术式治疗多种因素引起的颈椎管狭窄症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优点。并且只有严谨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进一步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单开门术式在 3年内共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7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 15例、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症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3个节段以上 ) 2例。结果 :2 7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 10个月 ,综合评价优良率 88.9%。结论 :该术式治疗多种因素引起的颈椎管狭窄症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优点 ,并且只有严谨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 ,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总结14例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对14例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患者,术前缓解患者恐惧、忧虑、悲观情绪,改善营养较差患者的营养状况,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术后做好体位护理,防止植骨块脱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颈部血肿、脑脊液漏、气道阻塞、创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指导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颈部制动,在颈围保护和家属陪同下进行床旁活动。14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损伤节段骨性融合,稳定性好,内植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  相似文献   

20.
颈椎管狭窄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颈椎及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肿瘤、后纵韧带骨化症及黄韧带肥厚钙化等原因所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日趋增加,其中累及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肥厚钙化致颈椎管狭窄的比例已越来越大。我院2007 年6 月 -2011 年1 月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治疗重型颈椎管狭窄症 27 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