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徐生  熊春生  邬伯安 《药学学报》1979,14(10):577-586
“甲唑醇”是我院于1970年设计合成,用以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口服新药。其化学名为1-(2’-羟乙基)-2-甲基咪唑盐酸盐。化学性质稳定,生产工艺简单。体外和动物实验表明“甲唑醇”的抗钩端螺旋体作用较强,毒性不大。该药经胃肠道吸收较快。排泄也快,主要由尿排出。其组织分布以肝肾为主,脑组织含量较低。该药在动物体内可能以碱基原型为主。“甲唑醇”的临床试用,治疗钩端螺旋体患者281例,治愈率为94.31%。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副作用亦轻。我们认为“甲唑醇”的抗钩端螺旋体作用较强,也较安全,口服方便,适合疫区需要。  相似文献   

2.
1-(2′-羟乙基)-2-甲基咪唑(Ⅲ)及其盐酸盐(Ⅲ·HCl)对金黄地鼠黄疽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Ⅲ·HCl现定名为盐酸甲唑醇,临床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患者281例,治愈率为94.31%。合成1-(2′-羟乙基)-2-甲基咪唑(Ⅲ)的衍生物27个。Ⅲ的有机酸盐(11~15)和酯(16~25)对金黄地鼠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大都有效,且有机酸盐无引湿性。  相似文献   

3.
青霉素和红霉素对钩端螺旋体有抗菌作用。麦迪霉素有抗钩体作用系新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经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我们用试管法测定了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柱晶白霉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利福喷丁及甲氧苄氨嘧啶等八种抗菌药对我国常见的钩体群(型)13株的体外抗钩体  相似文献   

5.
钧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鼠类和家畜患病为主,人与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的急性传染病。1962年经血清学调查及病原体分离已证实天津有钩体病及动物宿主存在。1964年市郊雨后又有钧体病爆发,并从病人及家畜中分离到病原体,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以隐性感染或轻症钩端螺旋体病居多,少数患者可回忆起2~3个月前较短时间的轻度发热,多数问不出钩端螺旋体的感染史。其发病以儿童为最高,青壮年次之。主要为钩端螺旋体直接侵入脑动脉,使其发生全动脉的炎性改变,血管腔逐渐狭窄或合并血栓形成,使脑血管阻塞,导致供血不足及脑萎缩。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首次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钩体病的流行范围很广,国内几乎绝大部分省、市均有发病。本省除1975年在太原发现动物宿主外,一直未能得到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是各种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猪及其他家禽为主要传染源。钩端螺旋体随带菌动物尿排出,污染水源,人在接触疫水时,通过皮肤黏膜而感染。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是其中一种,起病多急骤,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成肺弥漫性大出血,导致死亡。我院1999~2004年共收治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为13岁,20~45岁23例,占71.9%,以青壮年为多。职业以农民为主,占28例(87.5%)。治愈26例,好转2例,死亡4例,死亡率12.…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县 1992年首次在人群中发现钩端螺旋体病 ,1993年发生了暴发流行 ,发病率为 15 6 7/10万 ,以后每年均有发生 ,临床以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为主。为探索该病在我县流行规律 ,更好地指导防病工作 ,现将 1992~ 2 0 0 1年钩端螺旋体病的疫情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流行概况  1992年首次在我县原武镇西关村发生钩端螺旋体病 ,1993年呈暴发流行 ,1996~ 1998年得到控制 ,1999~ 2 0 0 0年有所回升 ,1992~ 1994年死亡率较高 ,详细资料见表 1。表 1  1992~ 2 0 0 1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LS)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而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是钩端螺旋体病的神经系统后发症,多于钩端螺旋体病之后2~5个月发病[1].散发性成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容易漏诊与误诊,我们报告1例成人高血压病合并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并对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是钩端螺旋体外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钩体一种重要的抗原分子。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保护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钩体外膜蛋白是钩体重要疫苗分子之一。现就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病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14例报告泰宁县医院林从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常在动物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原性疾病。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极易误诊,病死率高。现将我院1995、1996两年收住院的钩体病14例报...  相似文献   

13.
消息报导     
1.中华医学会河北分会订于4月27日—31日在邯郸市召开“钩端螺旋体病学术会议”,会期五天。根据会议要求。我会征集了学术论文五篇:①钩端螺旋体病恢复期的全身改变;②钩端螺旋体病并发男子乳房发育症;③钩端螺旋体病远期神经系统并发症;④钩端螺旋体葡萄膜炎;⑤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观察。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蔡公琪、孙弥祥、师绣璋、甘幼强、张莲净、陈世畯、孙模世、张秀豪、耿贯一等医师。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省发病率较高,且绝大多数为稻田型流行。由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是一种多宿主性病原微生物,查明农田生境宿主动物种类及主要动物传染源,对预防本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对我省各县、市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后。材料和方法一、选点:已知疫区以出现病例为依据,未知疫区以人群血清学调查资料、追溯访问既往可疑病例及地理景观特点等为线索,在每个县、市、特区各选择2~3个调查点。  相似文献   

15.
血清学试验在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仅少数实验室有财力和专门技术进行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因此需要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试验对钩端螺旋体病进行早期诊断,以便及早实施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作者用市售间接血凝试剂盒(IHA)对107例病人的241份血样进行检测,并结合ELISA法和MAT对IHA加以评估.结果显示,107例病人中54例为钩端螺旋体病,53例为非钩端螺旋体病.IHA检出急性钩端螺旋体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100%.用IHA对13份抗核抗体阳性血清、24份梅毒患者血清及16份性病研究所试验假阳性血清样本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均为阴性.IHA可测出人血清中的IgG和lgM抗体.从患者出现症状开始,IgM ELISA阴性结果的平均  相似文献   

16.
鉴于抗钩端螺旋体马血清(ALHS)对钩体病有一定的疗效,本文作者对 ALHS 中的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活性进行了定量分析。使用的菌株为有毒力的哥本哈根型芝浦株。攻击菌悬液为用 Mori 法取垂死豚鼠肝作成10%磷酸盐缓冲乳剂,1900g 离心30分钟,上清含菌10~6~10~7/ml,再以 PBS 稀释成规定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钩端螺旋体菌苗是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灭活的全培养物。此菌苗常不能使被接种动物对钩端螺旋体感染产生完全保护,以致由其肾脏排菌,引起人类感染。故急需研究一种能同时防止临床发病和肾脏感染的多价菌苗,而对菌苗免疫原的评  相似文献   

18.
叶小琴 《江西医药》2006,41(2):120-121
钩端螺旋体病是南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不适、可伴有肺弥漫性山血、黄疸等。我院自1989-2004年收治钩端螺旋体病患者260例.肺大出血型72例。死亡4例,均南肺大出血致死。显然。肺大山血型是钩端螺旋体病引起死亡的常见和主要原因,做好急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钩端螺旋体病导致的弥漫性肺泡出血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治,以便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由钩端螺旋体病导致的弥漫性肺泡出血16例病例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和转归。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农民14例,学生2例;主要为青壮年;均在8~11月发病;10例发热第3天,6例发热第4天出现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急诊入院;胸片及胸部CT均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点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钩端螺旋体病是弥漫性肺泡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把握该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治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临床医师在治疗咽喉部炎症时 ,用复方磺胺甲唑(复方新诺明 ) ,一般都是以“口服 ,每次 2片 ,1日 2次”开处方。其实复方磺胺甲唑按其药理作用在治疗咽炎时 ,宜含服而不宜口服。含服时抑菌作用明显优于口服 ,且副作用少 ,理由如下。口服时 ,磺胺甲唑在经肠道吸收后 ,虽然在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 ,血中游离型浓度较高 ,但由于部分药物在肝脏中被乙酰化而失效 ,使药效降低。而含服时 ,复方磺胺甲唑在唾液中溶解 ,产生游离型磺胺甲基异唑 ,浓度较高。经吞咽使唾液中高浓度的磺胺甲基异唑在咽部被咽部粘膜吸收 ,使局部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