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影响.方法 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盐酸纳美芬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结果 2组NIHSS评分、MMSE评分、IL-8、hs-CRP、S100β蛋白水平及NSE水平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NIHSS评分、MMSE评分、IL-8水平、hs-CRP水平、S100β蛋白水平及NSE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8、hs-CRP、S100β蛋白和NSE水平相关,且预后良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丹 《安徽医药》2020,24(1):47-50
目的观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纳美芬联合高压氧对其血清 S100β蛋白、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丙二醛(MDA)及乳酸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5年 2月至 2018年 2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 9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对照组( 46例)和观察组( 46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高压氧疗法,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纳美芬治疗(纳美芬 0.4~0.6 mg加入 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 1次/天)。两组均持续治疗 4周。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并对比治疗前、治疗 4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评分,记录血清 S100β蛋白、 HIF?1α、MDA和乳酸水平差异。分析 92例病人治疗前后上述血清学指标与 GCS评分变化情况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人治疗 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GCS评分显著升高,而血清 S100β蛋白、 HIF?1α、MDA及乳酸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同期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均 P<0.05)。治疗 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1.14%(P<0.05)。92例病人治疗前后血清 S100β蛋白、 HIF?1α、MDA及乳酸变化差值与 GCS评分变化差值呈显著负相关性( r=-0.646、-0.704、-0.574、-0.725,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高压氧能显著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血清 S100β蛋白、 HIF?1α、MDA及乳酸水平,病人昏迷程度显著改善,较单一的高压氧疗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降颅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取盐酸纳美芬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及舒张末期末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周、2周β-EP、DynA1-13、NSE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异常、心率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有脑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和β-EP、DynA1-13、NSE水平。  相似文献   

4.
洪曙明 《中国药师》2014,(6):978-98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监控生命体征、控制颅压和血压、止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qd,连用14d.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生明显药品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有肯定的疗效,安全性较优,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NSE和S100B水平,保护大脑神经元细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浩浩 《海峡药学》2020,32(1):130-13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纳美芬与神经节苷脂钠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P)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以随机化方法分为参考组与联合组,前者给予神经节苷脂钠和常规治疗,后者给予纳美芬联合神经节苷脂钠、常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β-EP、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对比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β-EP、NSE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血清β-EP、NSE水平和NIHSS评分均低于参考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且联合组预后分布与参考组差异显著(P<0.05),前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后者(P<0.05)。结论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给予纳美芬联合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能够降低血清β-EP和NSE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的呼吸异常和心率异常患者例数以及颅内压升高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3 h后,治疗组的收缩期峰值、舒展期末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 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前后测定血清NSE和S100β蛋白。结果两组治疗前ESS和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ESS和ADL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5),并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均明显降低(P<0.05,P<0.01),并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血清NSE和S100β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鹏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38-223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87例(观察组)临床初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与80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S100B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S100B继续增高组阴性症状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组(P<0.01). 结论 血清S100B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关联,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活动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患儿应用盐酸纳美芬血清中强啡肽的变化,评估盐酸纳美芬对儿童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心肺复苏后患儿4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降颅压、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测定血清强啡肽的含量,同时记录患儿心率、呼吸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1个月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儿血清强啡肽含量为(915.45±195.63) pg/mL,对照组患儿血清强啡肽含量为(962.32±220.71) p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强啡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后第1天治疗组血清强啡肽含量为(807.06±155.90) pg/mL,对照组血清强啡肽含量为(1105.04±224.7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3、7天治疗组血清强啡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呼吸异常、心率异常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且治疗组心率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脑部影像学及脑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纳美芬可降低心肺复苏后患儿血清强啡肽水平,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降低心肺复苏后患儿心率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盐酸纳美芬对颅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催醒作用.方法 选择80例颅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盐酸纳美芬催醒,每组各4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改良Glasgow昏迷量表(MGCS)评分、催醒率、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GCS评分及治疗后5、10、20 min HR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0、30 min催醒率明显增高,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复苏过程都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针对颅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盐酸纳美芬对呼吸及循环系统影响小,促使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具有安全有效的催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颅内压水平、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治疗3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颅内压水平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颅内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4 d后,两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明显降低颅内压,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醒脑静静脉注射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8例.联合组采用醒脑静静脉注射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NSE、MMP-9、甲状腺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4.73%)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NSE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NSE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醒脑静静脉注射联合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疗效显著,但对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影响,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NSE和MMP-9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RB)化疗前后血清、脑脊液的实验指标变化,探讨这些指标检测对RB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RB患儿28例,根据RB分期分为CNS转移组13例和眼外期组15例.测定两组化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脑脊液NSE、LDH、蛋白定量及WBC的变化.结果 CNS转移组13例中,有10例脑脊液肿瘤细胞学检查RB细胞阳性.两组组内比较,化疗后第3周期、第6周期时血清NSE含量较同组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CNS转移组不同时间点血清NSE含量均明显高于眼外期组(P<0.05).CNS转移组化疗前血清LDH明显高于眼外期组,化疗第3周期、第6周期较化疗前明显降低;CNS转移组各时间点脑脊液NSE含量均明显高于眼外期组(P<0.05).CNS转移组各时间点的脑脊液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眼外期组(P<0.05).CNS转移组各时间点的脑脊液WBC明显高于眼外期组(P<0.05),化疗3周期时略高于化疗前,化疗第6周期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眼外期组脑脊液WBC在化疗第3、第6周期时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 血清、脑脊液NSE含量检测可用于监测RB CNS转移期及眼外期患儿化疗前后病情的变化.脑脊液蛋白定量及WBC可辅助RB发生CNS转移的诊断.血清LDH含量测定尚不能作为RB患儿CNS转移期及眼外期的鉴别诊断及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电针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 醇化酶(NSE)的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 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96 例,按照随 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 例)和电针组(48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电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 上给予头针和体针结合的针刺疗法,治疗 2 周。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神经缺损功能(NIHSS)评分、血清 VEGF 和 NSE 的水平。结果 治疗 2 周后,电针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1 周和 2 周后 2 组患 者 NIHSS 评分、血清 NSE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电针组 NIHSS 评分和血清 NSE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 1 周和 2 周后 2 组患者血清 VEGF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组血清 VEGF 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电针治疗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受损血管的再生和神经元的修复,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 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纳美芬在抢救重度毒鼠强中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解放军第九八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重度毒鼠强中毒患者5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加纳美芬首剂0.2~0.3 mg静脉注射治疗,继而予以0.2 ~0.4 mg静脉滴注,1~2次/d,连续使用3~5 d,一般意识恢复12~36 h后改用0.1 mg静脉注射,2次/d,连用7 d.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2、24、48、72 h血浆β内啡肽、脑氧摄取水平以及催醒时间、预后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随时间逐步下降,观察组治疗后72 h β内啡肽[(65±4)ng/L]低于对照组[(74±7)ng/L].2组患者脑氧摄取水平逐步升高,观察组治疗后72 h脑氧摄取[(36.9±2.9)%]高于对照组[(33.0±2.7)%].观察组的催醒时间低于对照组[(5.1±1.0)h]比[(7.2±1.5)h],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24/25)]比[88%(2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纳美芬对急性重度毒鼠强中毒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重度毒鼠强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依达拉奉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监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情况来探讨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前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后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5、7d血NSE变化情况及21d患者GC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SE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3d后NSE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d后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以降低患者外周血NSE水平,减轻脑细胞的损伤,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刘滋源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172-2173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对溶栓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9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溶栓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输入,每天2次,共用14d。治疗前后评估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CRP水平,对脑梗死病情恢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依达拉奉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溶栓后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0例冠心病患者按对照研究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调节血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均持续治疗14 d.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SOD、MDA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LDH、CK、CK-M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DH、CK、CK-MB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LDH、CK、CK-MB水平明显降低(均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OD、MD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SOD较治疗前略有升高(P>0.05),MDA水平较治疗前略有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SO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MD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芪多糖注射液可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MDA水平,升高SOD水平,从而调节机体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并明显改善患者心肌酶谱,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神经功能及血清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ACI患者15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15 d神经功能、血清应激因子水平变化,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7、15 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及白介素-6(IL-6)、IL-8、IL-10、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I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能有效恢复神经功能,降低血清应激因子水平,临床疗效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张东明  杨文东 《河北医药》2012,34(23):3540-3542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探讨血清h-FABP、NSE、S-100B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组74例和保守组45例)血清h-FABP、NSE、S-100B水平,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h-FABP、NSE和S-100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0 ml和生存组患者血清h-FABP、NSE和S-100B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60 ml和死亡组患者(P<0.01)。(2)h-FABP与NSE、S-100B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3和0.747,P<0.01),NSE与S-100B也呈正相关(r=0.492,P<0.01),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3)手术组无效和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有效率显著提高(P<0.01);出血量<60 ml组有效率显著高于>60 ml组(P<0.01)。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检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前后血清h-FABP、NSE和S-100B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价手术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