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红花黄色素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药食两用天然色素红花黄色素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总黄色素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指标,对红花黄色素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自制红花黄色素与市售红花黄色素(色价E=150)的总黄色素含量均>99%,自制红花黄色素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最高,达20.21%,为市售红花黄色素的2~3倍。结论 市售红花黄色素的总黄色素含量随色价的增大而显著提高,不同的红花黄色素样品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为红花黄色素的质量分析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前  牛欣  闫妍  赵琰  金鸣  解华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79-381
红花具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水溶性组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黄色素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临床上红花多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高血脂、肿瘤等。近年来人们对红花黄色素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研究多集中在抗心肌缺血,抗血栓等心血管药理活性上,对它们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鲜见报道。笔者通过建立非极性大孔树脂柱层析法,从红花中提取分离了羟基红花黄色素A,并观察到其能显著抑制鸡胚尿囊膜上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颈痛灵乳膏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 A为指标.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溶媒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颈痛灵乳膏的提取工艺确定为A2 B2 C3 D2,即加入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5h。结论此工艺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提取率高,稳定性好,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于丽  王瞾  杨倒伟  王厚伟 《齐鲁药事》2011,30(12):685-686,689
目的研究纤维素酶提取红花黄色素的工艺条件.方法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和单因素试验法考察纤维素酶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等因素对红花黄色素提取量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媒pH为5.0、提取温度为60℃、纤维素酶浓度为0.15 mg爛mL-1,提取次数为2次,提取时间为60 min.结论此法稳定,可用于红花黄色素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红花黄色素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红花黄色素在制备过程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HPLC法,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为指标.考察提取、浓缩、干燥过程中红花黄色素的稳定性。结果沸水浴加热时。避光条件下和不避光条件下HSYA损失率无显著性差异,其损失率与加热时间成正比,加热4h损失率大于17%。40℃、60℃、80℃避光减压浓缩,HSYA损失率分别为0.54%、2.71%、40.28%。40℃、60℃、80℃真空干燥。HSYA损失率分别为4.23%、26.83%、87.34%;冷冻干燥HSYA损失率为2.85%。结论HSYA对光稳定性良好,对热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选择代表复方关键配伍关系的红花-甘草(君-使)药对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甘草对红花水提液中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揭示复方中使药调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方法 以三氯乙酸沉淀法去除血浆蛋白,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测定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以DAS 2.0软件拟合药时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配伍前后,羟基红花黄色素的药代动力学曲线分别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和一室开放模型;配伍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明显缩短,药时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小.结论 甘草促进红花的吸收和消除为其发挥调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药理实验证明红花的主要有效部位集中于其水溶性成分红花黄色素中,而红花黄色素中的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A,为控制本品内在质量,以红花黄色素A为指标制定红花口服 液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干燥方法对红花中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红花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花各干燥产物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以其为指标,对不同干燥方法进行考察。结果采用真空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所得的产物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分别为3.21%,8.55%,8.20%。结论相比真空干燥,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更适于红花提取物的干燥。  相似文献   

9.
牟学文  田喜莲 《中国药事》2012,26(3):232-234
目的 考察60Co-γ射线辐照灭菌效果及对中药红花和红花25%乙醇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影响.方法 选择5、10kGy 2种辐照剂量对红花和红花25%乙醇提取物进行辐照.比较辐照前后杂菌和霉菌总数及其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结果 红花药材及红花25%乙醇提取液在经过5kGy的辐照后,都能达到卫生学标准要求.红花药材经过5kGy辐照后,红花所含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不发生明显的变化,10kGy辐照后,红花所含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降低34%;而红花25%乙醇提取液经5、10kGy辐照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分别降低44%、71%.结论 60Coγ射线辐照灭菌的效果理想,但不是任何药材和制剂都能采用这种灭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红花黄色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脂类、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14 d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硝酸甘油片的消耗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脂情况都有所改善,但红花黄色素治疗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1)。红花黄色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7.00%和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探有机试剂法制备HSYA的最优工艺。方法本文采用高效液相法,以 HSYA含量为指标,比较冷提、热提、超声提取的提取效果,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考察沉淀试剂及用量,并考察不同除杂方式的效果。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14倍量DMSO常温避光搅拌30min除杂,抽滤;滤渣加入14倍量DMSO浸泡1h,在80℃下,密闭热提50min,抽滤,滤渣加入12倍量DMSO,在80℃下,密闭热提50min,抽滤,合并滤液;滤液加入3倍量乙酸丁酯,离心,沉淀用适量乙醇洗涤,干燥,最终沉淀物纯度为14.56%。结论本实验首次以非水溶媒为提取溶剂制备HSYA。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经济、环保等优点,且为热敏性物质提供了常温浓缩的方法,为 HSYA的工业化生产和新药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纯化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方法:采用ZTCⅡ澄清剂进行初步除杂,以吸附量、吸附率和解吸附率为指标,筛选分离HSYA的大孔树脂型号、工艺以及聚酰胺树脂纯化HSYA的工艺。结果:选取X-5型大孔树脂,分离工艺要求吸附流速为1mL·min-1,最佳吸附pH值为3,上柱量为柱体积的2%,洗脱溶剂为50%乙醇溶液。聚酰胺树脂纯化工艺要求径高比1∶14,上柱量为柱体积的2%,流速为1.5mL·min-1,洗脱溶剂为乙酸乙酯-甲醇-3.6%盐酸(1∶3∶6),反复上柱6次。得到HSYA的产率为25.63%,纯度为83.65%。结论:所选工艺成本低、所获产品纯度较高,可作为获得HSY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色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3种蛋白激酶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陆梁  胡书群  张光毅 《药学学报》2000,35(3):169-172
目的:研究黄色素(SY)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培养的家兔VSMC为材料,用细胞计数和32P-参入法,观察SY对VSMC的增殖及3种蛋白激酶活性。结果:SY抑制VSMC的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1.0 mg.mL-1作用最强,抑制率为54.6%; SY抑制VSMC的DNA合成,1.0 mg.mL-1作用2 d,抑制率为80.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SY浓度的升高,VSMC中3种蛋白激酶(TPK,PKC及MAPK)活性下降。结论:SY对VSMC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PK和PKC依赖的MAPK信号传导途径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花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safflor yellow A,HSYA)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特征。方法:采用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中HSYA的血药浓度,应用DAS2.0求得药动学参数。结果:红花和HSYA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4.89±0.61)mg/L,(4.61±0.19)mg/L;tmax分别为(0.75±0.00)h,(0.75±0.00)h;AUC0~6分别为(7.32±0.44)mg·h·L-1,(8.68±0.93)mg·h·L-1;t1/2α分别为(0.25±0.08)h,(0.69±0.28)h;t1/2β分别为(1.21±0.36)h,(0.98±0.15)h。结论:红花在大鼠体内吸收比HSYA快,代谢比HSYA慢,表明红花中有其他成分影响HSYA的吸收和代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酯酶-1(MKP-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HSYA 10μmol.L-1和ox-LDL 35 mg.L-1与VSMC共培育48 h,MTT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逆转录PCR(RT-PCR)观察ERK1/2和MKP-1基因表达,Western印迹法观察ERK1/2和MKP-1蛋白表达。结果与ox-LDL 35 mg.L-1模型组比较,加入HSYA 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ERK1 mRNA表达下降了42.2%(P<0.01),MKP-1 mRNA显著增加了86.9%(P<0.01),p-ERK1/2蛋白表达降低了39.9%(P<0.01),MKP-1蛋白表达增加了80.6%(P<0.01);加入PD98059 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了58.3%(P<0.01),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P<0.01),ERK1 mRNA表达下降了45.9%(P<0.01);p-ERK1/2蛋白表达下降了45.9%(P<0.01);PD98059 10μmol.L-1+HSYA 10μmol.L-1同时加入,细胞生存率下降了61.9%(P<0.01),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P<0.01),ERK1 mRNA表达进一步减少(P<0.01),MKP-1 mRNA增加了110%(P<0.01),p-ERK1/2蛋白表达下降了51.2%(P<0.01),MKP-1蛋白表达增加了62.4%(P<0.01)。结论 HSYA通过增强MKP-1蛋白表达、降低p-ERK1/2蛋白活性和抑制细胞周期运转的机制抑制VSMC增殖。  相似文献   

16.
Wu W  Jin M  Tong J  Wang XF  Zang BX 《药学学报》2011,46(2):153-157
红花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为了研究HSY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白细胞(PMN)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比色法来观察HSYA对LPS诱导PMN的黏附作用、Fura-2法测定PMN内Ca2+浓度、RT-PCR法测定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及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F-κB核移位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HSYA浓度为1.01×10-4 mol·L-1时就可明显缓解LPS诱导的家兔PMN黏附活性增强;浓度为3.1×10-5 mol·L-1时可抑制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浓度为5.2×10-5 mol·L-1时可缓解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并可抑制NF-κB p65亚基的核移位。结果说明,HSYA对LPS诱导的PMN活化具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L.)的干燥花,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代表药物[1]。红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研究表明,红花的花中含有黄酮类、脂肪酸、色素、挥发油以及多炔等化合物[2]。目前认为,红花活血化瘀的主要成分集中在水溶性的黄色素部分;红花黄色素主要成分有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红花明苷A、红花明苷B及其他含量较低的成分。在红花黄色素中含量最高且具有活性的成分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2]。作者采用经典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模型,观察HSY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行为评分、缺血区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参与红花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特别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关键短链脱氢还原酶基因(SDRs)的功能。方法 基于红花转录组数据库以及代谢组数据库,筛选参与HSYA生物合成途径的SDRs,用qRT-PCR法分析表达模式。采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过表达载体,以农杆菌GV3101介导遗传转化云南巍山红花品系,对转基因T2代植株进行阳性验证,并对花冠SDRs的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UPLC-Q-TOF/MS法测定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结果 筛选出3个参与HSYA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短链脱氢还原酶基因CtSDR1CtSDR2CtSDR3,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花冠>叶>茎>根。花冠中表达量随花冠发育逐渐升高。对转基因T2代植株进行阳性验证后的花冠进行qRT-PCR分析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CtSDR3过表达T2代阳性植株花冠中CtSDR3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了2~3倍,次生代谢物HSYA的含量提高了7.1%~16.6%(P<0.05)。结论 CtSDR3可能参与了红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HSYA的生物合成,为阐释CtSDR3在HSYA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HSYA) is the main bioactive flavonoid extracted from the flower of Carthamus tinctorius L.,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cerebral ischemia. HSYA has high water solubility but poor intestin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resulting in low oral bioavailability. Currently, only HSYA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has been approved for clinical use and oral formulations are urgently needed. In this study, HSY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s) with the structure of w/o/w were prepared by a warm microemulsion process using approved drug excipients for oral delivery to increase the oral absorption of HSYA. The optimized HSYA SLNs are spherical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214 nm and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is 55%. HSYA SLNs exhibited little cytotoxicity in Caco-2 and Hela cells, but increased the oral absorption of HSYA about 3.97-fold in rats, compared to HSYA water solution. In addition, cycloheximide pre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oral absorption of HSYA delivered by SLNs. Importantly, the pharmacodynamics evaluation demonstrated that SLNs further decreased the infarct areas in rats. In conclude, SLNs could be a promising delivery system to enhance the oral absorp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HSY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