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当代医家在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77位血液病专家中医药有效治疗ITP的文章和著作,摘录其中方药共142首,按辨证分型分类,归类为热盛迫血、气不摄血和阴虚火旺,把每首方剂中的单味药输入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77位医家142首方剂中,共使用191种药物1489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60次以上的主要有甘草、丹皮、黄芪、生地和当归。其中有38位医家把ITP辨证为热盛迫血型,治疗方剂38首,使用频次在19次以上的主要有生地、丹皮、水牛角和芍药。有54位医家把ITP辨证为气不摄血型,治疗方剂54首,使用频次在27次以上的主要有黄芪、当归、甘草和白术。有36位医家把ITP辨证为阴虚火旺型,治疗方剂36首,使用频次在18次以上的主要有生地、甘草和女贞子。讨论:通过分析77位医家的用药规律,可发现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治血、治气、治火为基本法则,按照药物的出现频率高低,初步认为,临床治疗ITP的一般用药为甘草、丹皮、黄芪、生地和当归五味药。ITP无论从辨病治疗用药还是辨证治疗用药规律分析,都应从肝脾论治,方可奏效。现代药理也证实本文统计出的高频用药对ITP的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鉴于当今不少医者于甘草而不顾,不考虑病之轻重缓急,处方之大小,需要与否,随意将经方中之甘草删减,或不研究甘草在经方中用量用法,一律3至5克了事等等。因此,本人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九首主以甘草命名的方剂进行分析,发现九个方剂,虽然均以甘草放在第一位命名,但由于其配伍、用量、用法不同,其功效主治迥异,确给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3.
甘草的配伍率居诸药之首,据对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室,1976,下册)490首方剂统计,其中200首有甘草配伍,约占整个方剂的41%;而在当前实际临床中甘草的使用率,远远高于以上数字。笔者随机抽查了本院1993年1月4日的门诊中药处方550张,甘草的配伍率竟高达735%。甘草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合诸药之功效。常用于气虚体倦乏力、心悸怔忡、脉结代、气喘咳嗽、痈疽疮疡、咽喉肿痛、胃脘疼痛等症。  相似文献   

4.
王江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76-2677
甘草,又名蜜甘、美草、蜜草,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其:“味甘、平”被列为上品。其入药部分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其根和根茎主要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是甘草的甜味成分。自古甘草有生熟两种用法,生泻熟补,而熟制的方法多蜜炙。甘草在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有益气、缓急、止咳、解毒、调和药性等功效。现将其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详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挖掘治疗肺痈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研发和治疗肺痈的中药新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中国方剂数据库,收集有关治疗肺痈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核心药物频次、组方规律等进行研究。共筛选出治疗肺痈中药方剂152首,涉及中药220味,分析出44个使用频次≥6的药物、24个常用药物组合和7个核心药物组合。其中高频药物有甘草、桔梗、浙贝母、薏苡仁、杏仁、桑白皮、人参、麦冬、黄芪、当归等;药性以寒、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药为主,归经以肺、脾、胃、心经为主;常用药对为甘草-桔梗,薏苡仁-桔梗,浙贝母-甘草,甘草-薏苡仁,浙贝母-桔梗,甘草-薏苡仁-桔梗等;组方规律以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为主,辅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相似文献   

6.
桃仁-红花药对不同配比的应用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桃仁-红花配伍在中医方剂中的应用情况,为解释方剂复杂体系内在规律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出药物组成含有桃仁、红花的方剂401首,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配比、主治疾病以及疾病所属科属。结果:含有桃仁、红花的方剂中,以1∶1配比出现频次最多,有214首,占53.4%;桃仁-红花药对在内科和妇科疾病中出现频次最多,分别占50.1%和30.7%;不同配比桃仁-红花的应用与疾病科属相关。结论: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药对配比及应用规律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也可为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痿方剂的配伍规律,为临床有效用药和新处方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肺痿方剂,共183首。将183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利用系统相关功能对方剂中各药物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并利用系统"规则分析"功能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各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计算,导出Excel文件。结果 183首治疗肺痿方剂中共包含281种药物。在药物出现频次上,使用频次>15的药物共用9味,该9味药物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苦杏仁、半夏、甘草、麻黄、陈皮、茯苓、黄芩、款冬花、桔梗;在常用药对上,10个常用药对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姜、炙甘草;麦冬、地黄;桔梗、贝母;桔梗、麦冬;茯苓、人参;桔梗。紫苑;桔梗、甘草;生姜、人参;炙甘草、麦冬;五味子、麦冬;在4味药物核心组合上,5个4味药物核心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姜、大枣、麦冬、炙甘草;生姜、赤茯苓、炙甘草、麦冬;地黄、款冬花、天冬、麦冬;白芍、黄氏、生姜、当归;麦冬、黄芩、生姜、桑白皮。结论通过对肺痿方剂配伍规律的解析,能够为临床有效用药或新处方的基础研究提供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芍药甘草汤的组方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甘草汤(以下简称芍甘汤)是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的著名方剂,是常用的缓急止痛之方,由芍药和甘草等组成,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症见脘腹诸痛,四肢挛急等证候。随着现代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的发展,现代临床广泛用于神经、呼吸、消化系统及外科、妇科的病症。1 组方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芍药甘草汤方记载“芍药、甘草各四两,上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可见方中两药的比例1∶1 ,后人对此亦有讨论,如曾用此方治疗胃溃疡[1] ,发现白芍与甘草之比为1∶1时解痉止痛作用最强,但维持时间较短,当白芍与甘草之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温病古籍中治疗小儿疫病的组方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查阅温病古籍,选取治疗小儿疫病的方剂纳入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25.0与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首方剂、药物138味。治疗小儿疫病内服方剂中使用频数≥3次的38味药物,居前6位的依次是甘草、黄芩、麻黄、麝香、白芍、朱砂,药性以寒凉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肺、脾、胃、心、肝为主,按药物功效分为13类,以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为主。外用方剂中使用频次≥2次的药物有升麻、甘草、大黄、黄柏。关联分析与聚类分析共得到26条关联规则、4个聚类方,因子分析不理想。结论通过研究整理温病古籍,分析认为治疗小儿疫病以清热解表、宣降肺气为主,兼顾益气健脾,传变入里者佐以息风安神,用药多选用寒凉药物以及辛散之品,结果与中医学理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相契合,以期为小儿疫病不同发病阶段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柴苓汤是由两个传统中药方剂小柴胡汤和五苓散所组成。小柴胡汤包含有 7味中草药即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和甘草。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消炎 ,抗过敏作用 ,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和桂枝 5味中草药组成 ,是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消肿利水方剂。本文概述了柴苓汤的免疫调节作用和一系列的临床试验观察研究 ,并且总结了除免疫作用机制以外的有关柴苓汤的作用机制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