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郑松 《福建医药杂志》2003,25(4):113-114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较少见 ,我院 1997~ 2 0 0 2年收治 70例 ,其中 2 3例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获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997~ 2 0 0 2年收治下颌骨髁状突骨折 70例 ,其中男性 4 7例 ,女性 2 3例 ;平均年龄 2 9岁。行保守治疗 4 0例 ;手术治疗 30例 ,其中 7例为髁状突高位骨折 (也称髁头骨折或关节囊内骨折 )行骨折近心端摘除术 ,2 3例髁状突中低位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应症为 :患者自觉有张口受限、局部疼痛、咬关系错乱等症状 ;经曲面断层 X线及颞颌关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成年人下颌骨髁突骨折不同类型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对4年来髁突骨折2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病例治疗前均为咬合错乱,开口受限Ⅱ~Ⅲ度,且正侧位轴向髁突移位,但≤30°,或髁突向下移位,但≤5 mm。按骨折类型分3类:囊内骨折;髁颈骨折;髁颈下骨折。每类分2型:单侧骨折和双侧骨折。同类型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闭合性治疗组和开放性治疗组。结果:开放性治疗后的双侧囊内骨折、单双侧髁颈骨折、双侧髁颈下骨折咬合功能疗效评估满意度高于闭合性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骨折伴有髁突移位者,开放性治疗有利于咬合功能的恢复,尤其是伴有双侧骨折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技术要点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临床治疗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下颌骨CT冠状扫描对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经6个月~2年的随访观察,手术治疗骨折愈合好,其中1例咬合关系欠佳,1例咀嚼肌疼痛,2例下颌闭合时运动偏斜。其他患者双侧咬合关系均满意。结论:伴有移位的髁突骨折经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获得满意疗效,值得今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诊断及分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将所得图像按骨折部位分为4类,按骨折片位移程度分为3型,并与常规X线平片及横断二维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地显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部位及位移情况,显示率为100%,并能准确地进行分类及分型,在显示骨折及诊断准确性方面优于常规X线平片及横断二维CT图像。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地显示髁突骨折情况以及骨折的移位程度,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及分类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应作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上投照颧骨弓位时,往往因患者颧骨的凹陷,或患者颧骨的扁平而在投照时无法很好地显示颧骨的形象,经多年近百例的临床投照实拍,得出如下经验。1 摄影体位患者蹲坐于摄影床旁,下颌骨触及暗盒(8cm×10cm)1/2处,面部尽量仰起,头向健侧颧骨倾斜15°。暗盒平放于摄影床上,用铅皮遮挡1/2。2 中心线球管向患侧颧骨倾斜15°,球管中心经听眶线中心偏内1cm处与颧骨弓相交,射入胶片中心。3 照片显示为颧骨弓位的切线位像,颧骨弓显示于颞骨之处,呈半弧形。无骨组织重叠,影像清晰。如患者为左侧颧骨弓的多发性骨折,且面部清瘦,颧骨较小,见图1。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髁突矢状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手术摘除错位较重的碎骨块及保守颌间牵引治疗技术治疗髁突矢状骨折20例。结果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患者20例治疗后无继发感染、张口受限、关节强直、咬合紊乱及颜面畸形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个月至4年,患者牙咬合关系、张口运动恢复良好;CT片或曲面断层片显示,髁突改建后外形大致正常或略低于正常髁突。结论合理应用手术摘除错位较重的碎骨块及保守牵引技术是治疗髁突矢状骨折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术后随访,患者咬关系良好。开口度恢复满意,关节区无不适表现。结论根据患者髁状突骨折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曲面体层茎突摄影与茎突侧位改进位方法的差异。方法收集有相关临床症状者200例,分成2组进行比较,第1组采用口腔曲体层摄影;第2组采用茎突侧位改进位进行摄影。结果第1组除3例茎突未发育外,一次投照成功率为100%;第2组一次投照成功率为65%。结论通过两组茎突摄影的对比,口腔曲面体层茎突摄影技术在茎突的摄影中一次投照成功率明显高于茎突侧位改进位,并且口腔曲面体层茎突摄影能够在同一张片显示双侧的茎突,摄影方法简便易行,患者容易配合,满足X线对诊断茎突综合征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以及保守方法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适应证。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9月本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48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错颌畸形明显、下颌运动严重受影响、髁状突骨折端移位明显或相互重叠的患者,共有患者27例,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为骨折端无明显移位、经牵引可以使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考虑面部容貌的闭合性骨折患者,共有患者21例,接受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接受12个月的随访,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第12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方法以及保守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根据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颞下颌关节活动度较大,下颌骨髁突径较细,较易骨折。我们采用耳前切开复位,不作固定,术后制动2周的方法,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15例效果满意。l;③床资料1.l病材1980-1998年,共15例病人作了16次踝突骨折切开复位,14人为单侧骨折、l人为双侧骨折。平均年龄ZI.4岁(7-58岁),20岁以下7人,男9人、女6人。术前摄片包括全颌断层,汤氏位、下颌骨轴位,冠状0等,均证实族突骨折,下颌头脱离了下颌窝。1.2治疗方法手术争取在骨折后24h内施行,由耳前人路,充分暴露,显露下颌颈后,很容易找到微突,此时可见下颌窝空虚,骨折远端与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颌骨高位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3月到2007年5月本科收治的下颌骨高位髁突患者11例(18侧),其中男性9例(14侧),女性2例(4侧),平均年龄32.5岁(12~52岁)。所有患者都经CT检查明确诊断为囊内骨折或高位髁颈骨折,可同时伴发颏部骨折,但排除其余颌面部骨折。临床检查有咬合错乱患者8例,行牙弓夹板结扎,橡皮圈颌间弹性牵引1~2周恢复咬合关系后,保留牙弓夹板开始进软食,如咬合错乱复发可再行弹性牵引,伤后4周开始张口训练直至张口度基本正常为止。无咬合错乱患者3例,1~8.2个月(6~17个月),记录患者张口度、咬合关系等,摄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咬合关系均在弹性牵引后2周内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均保持稳定,随访期末平均张口度为3.1cm(2.4~4.0cm)。结论闭合性治疗是治疗高位髁突骨折的有效方法;通过积极有效的闭合性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咬合关系和张口度。  相似文献   

12.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占全部下颌骨骨折的21.5~36.3%。自1805年,Desant最早提出采用颌间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至今191年,其间各种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但极大部分均是以保守治疗为主,而保守治疗术后的诸多并发症如咬(牙合)关系紊乱,关节疼痛,关节运动受限,面型改变,假关节等。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十分重视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作者几年来手术治疗18例移位髁状突骨折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复位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3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87例(104侧),根据患者手术复位方法的不同,分为游离复位组和髁状突解剖复位组,游离复位组采取游离复位术,髁状突解剖复位组采取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术,术后1年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髁状突解剖复位组的显效率为67.2%,显著高于游离复位组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状突解剖复位组患者张口型正常、张口度正常和咀嚼正常的比例均高于游离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髁状突解剖复位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结构和口腔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2岁。以左面部肿物发现10年余于10—10—26入院。於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面部生长肿物。初起如乒乓球大,逐渐长至鹅卵大。检查:一般情况好。左侧腮腺咬肌区下颌升枝部肿物约6.0cm×4.0cm,隆起。触之界不清。固定。局部皮色正常。皮温不高。触痛不明显,全颌曲面断层片示左下颌骨升枝部均匀密度减低区约7.0cm×4.0cm。界限清。上界在髁状突下方,下界在下颌角内侧,其后缘骨质较对侧明显变窄。喙状突消炎。髁状突变小。血像正常。初步诊断:下颌骨囊肿。治疗:予以局麻下行囊肿切除,截骨植骨,钛钢颞颌关节置换术。术中见下颌角至髁状突下方隆起,表现骨质已薄如纸。切开骨质,见肿物囊性,下极在8内侧,上极至髁状突下。完整剥出肿物。所余升枝部后缘骨质薄如卵壳,喙突消失,髁状突明显变小。下颌角处骨质尚厚。遂於下颌角处截骨,连同髁状突一并切除。切取右侧第8肋骨10cm,量取相应长度,将  相似文献   

15.
胡莲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549-550
目的寻找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提高疾病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医院收治的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2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耳前切口11例,颌下切口15例。患者术后全部复查口腔全景片及下颌骨CT片,术后第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复查,客观评价开口度、开口型以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术后半年开口度平均达到3.75cm,上下颌咬关系正常;一年复查时开口型完全恢复正常。耳前入路的11例患者中有2例面神经颞支损伤,颌下入路患者中有1例出现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结论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以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操作、不损伤血管神经为原则。无论是耳前入路还是颌下入路都存在着某些术后并发症,选择手术治疗要谨慎,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颈椎侧位改进位显示茎突(附1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茎突侧位摄影的方法,以减少其他摄影方法带来的几何变形,更便于测量茎突的长短、粗细的形态,并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诊断位置。方法对280例茎突侧位分成2组进行比较:第一组按常规传统的茎突侧位摄影方法进行摄影;第二组按颈椎侧位改进位进行摄影。结果第一组茎突摄影的成功率为76%,第二组茎突摄影的成功率为98%。结论通过两组茎突摄影的对比,颈椎侧位改进位显示茎突的摄影方法不但其准确性、简便性、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摄影方法,而且放大失真小、几何变形小,便于测量其长短、粗细,有利于对茎突过长症候群、增粗变形等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旨在提高对茎突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收集了茎突前后位、侧位、冠状面卧位体层的X线摄片 ,并进行测量的资料完整的茎突综合征 5 0例 ,对其命名、病因学、发病机理、解剖基础、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茎突X线照片测量正常长度为 2 5~ 3 0cm。本组 5 0例平均长约 3 9cm ,最长达 7 8cm ,大部分>3 9cm ,远远超过正常平均值 ,并伴有增粗、偏曲、舌骨韧带钙化及内倾角变化。 5 0例均符合茎突综合征。结论 :当临床上出现咽痛、吞咽痛、耳部疼痛、颈部酸胀感、咽喉异物感、颈部转动不适或肩背疼痛等症状时 ,要进行茎突的正位、侧位、体层摄影并测量 ,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而指导合适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牙源性下颌骨骨髓炎的X线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海  刘流 《云南医药》2001,22(3):213-214
颜面骨炎症以下颌骨骨髓炎最常见 ,而下颌骨化脓性骨髓炎中牙源性占 90 % 〔1〕。早期诊断及时对患牙进行牙髓根周病处理是治疗的关键和预防的有效措施。本文对 89例病理确诊 ,治疗后痊愈患者的下颌骨全景片和正侧位片作回顾性对比分析 ,认为下颌骨全景片对牙源性颌骨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帮助较大。材料和方法  1989年至 1999年间在我科住院治疗 89例患者临床资料X光检查分析。发病年龄最大 58岁 ,最小 8岁 ,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病程长短不一 ,最短 2 0天 ,最长 2年以上。发病部位在下颌骨体部 52例 ,下颌角 15例 ,升支及髁状突、喙突 2 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T冠状位扫描在髁状突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来我院放射科拍片的髁状突骨折患者56例同时行X线检查和CT横断位、CT冠状位扫描,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年。结果两种CT扫描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100%VS75.7%),漏诊率明显低于X线检查(0 VS 24.3%),CT横断位的可疑率明显高于CT冠状位扫描(20.3%VS2.7%),显示率明显低于CT冠状位扫描(79.7%VS97.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CT冠状位扫描诊断指导下,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 CT冠状位扫描对诊治髁状突骨折具有重要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应首选CT冠状位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6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及其螺旋CT三维重建与普通CT影像资料,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选择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将普通CT与螺旋CT三维重建片对术前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与普通CT对髁状突是否骨折的检测符合率结果表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三维重建与普通CT对髁状突骨折伴移位检测符合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应常规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