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亚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及预后的效果。方法 64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亚低温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1、3、5、7、10 d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血糖水平、乳酸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效果。结果 复苏1、3 d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7、10 d后,观察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分别为(9.67±1.22)、(11.20±1.47)、(13.68±1.2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8±1.16)、(9.31±1.30)、(10.97±1.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3 d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7、10 d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分别为(5.81±1.45)、(4.96±1.24)、(5.03±0.86)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7±1.38)、(6.08±1.39)、(5.94±0.90)mmol/L,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3例,完全随机分配常温治疗组16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7例(中心体温降至32~34℃,维持24h),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初始血乳酸水平,6h、24h血乳酸清除率,24h、72h、7d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在CPR术后7d,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在亚低温治疗组亦高于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APACHE评分低于常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的改善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均 《江苏医药》2003,29(11):840-841
目的 探讨亚低温技术在脑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6例院内心肺复苏的患者 ,随机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各 8例 ,在基本治疗相同的条件下 ,给亚低温组病人降温处理 ,使其脑部温度控制在 32℃~ 34℃之间 ,维持 72小时后复温 ,3个月后对两组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定。结果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第 3天时平均脑温为 33 1± 0 3℃和 37 4± 1 8℃ (P <0 0 5 ) ,血氧饱和度(SaO2 ) ,血酸碱值 (pH) ,平均动脉压 (MAP) ,意识障碍评分 (GCS)等基本相近 (P >0 0 5 ) ;3个月后两组神经转归良好率分别为 75 %与 2 5 %(P <0 0 5 ) ,神经功能预后评分分别为 12 9± 1 8和 9 9± 1 9(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具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观察组采用药物亚低温以及用冰毯和冰帽全身降温治疗方法,对照组则选用头部戴冰帽进行局部降温,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复苏后5d观察采用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患者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冰帽局部降温的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取得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滕清平  陈玮  鲁海燕  韦晓军 《中国医药》2011,6(12):1489-1490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患者37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8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9例),比较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24、48、72 h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亚低温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1±3.2)h比(12.7±3.0)h]与意识恢复时间[(13.1±3.2)h比(17.4±3.1)]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72 h时亚低温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6±7.71)比(22.20±10.73),P<0.05].48 h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2.11)比(3.67±1.04),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4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全身亚低温,对照组为头部戴冰帽局部降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苏5d后全身亚低温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头部局部降温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配合在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精心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雅娟 《江西医药》2011,46(4):381-384
据调查,在发达国家发生院外心搏骤停的概率约为每年36-128/10万,其中,实施了心肺复苏术的患者约占86%,而这些患者中却只有大约17%-49%的能恢复自主循环,并且绝大部分患者最终有脑功能的损害,而导致其死亡或致残的原因是心搏骤停后大脑的缺血、缺氧性损伤。因此,如何在心肺复苏后尽可能地恢复完整的脑功能成为当今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诸多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本文就此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膈肌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将4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正常体温组(NT)、正常体温复苏组(NTR)、亚低温组(MT)、亚低温复苏组(MTR),Sham组6只、其余实验组每组各10只。NTR组和MTR组大鼠心肺复苏后体温分别维持在37±0.5℃和(33±0.5℃)机械通气12小时,NT组和MT组大鼠行假手术后体温分别维持在37±0.5℃和(33±0.5℃)持续机械通气12小时,Sham组大鼠行假手术后体温维持在37℃自主呼吸12小时。实验结束后检测膈肌收缩力、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丙二醛(malonicdi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 6,IL-6)水平,并评估膈肌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与Sham组相比,各实验组膈肌收缩力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降低(P<0.05);与MT组相比,NT组、NTR组和MTR组膈肌收缩力和纤维横截面积也显著降低(P <0.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瞻性护理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60例为研究组,给予前瞻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中应用前瞻性护理,满足了患者护理需求,避免了并发症的出现,保证了康复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CPR)后昏迷幸存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51例室颤所致的心脏停搏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随机接受亚低温治疗(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h)或常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第1d、3d和7d时GCS评分以及6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率和病死率。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7天,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在复苏后6个月,亚低温组53.8%(14/26)患者神经功能良好(脑功能分级为1或2),明显高于常温组24%(P=0.029);亚低温组6个月时病死率为34.6%(9/26),明显低于常温组64%(P=0.036)。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改善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幸存者的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