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反应蛋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92例AMI患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K-MB)测定,并观察C反应蛋白浓度的高低对AMI预后的影响。结果:92例MAI患者中,CRP<20mg/L者48例,CRP>20mg/L者44例。两组患者CPK、CK-MB检测结果,其峰值及变化时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92例AMI患者中,CRP>20mg/L组,随访6个月内心脏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阵发性室速、急性左心衰竭、心肌再梗死、顽固性心绞痛等)发生率为81.8%,CRP<20mg/L组为41.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RP>20mg/L对判断AMI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时法  刘彩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37-3738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69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CRP水平;将ACS组患者分为≤8.0 mg/ml和>8.0 mg/ml两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6个月内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ACS组hs-CRP浓度为水平为12.5±2.3 mg/ml,与正常对照组3.7±0.9 m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CRP浓度为15.6±3.8m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2+2.5 mg/ml (P<0.01);CRP>8.0 mg/ml的ACS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8.1%,显著高于CRP≤8.0 mg/ml的ACS患者(P<0.01).结论:CRP水平检测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病程中重要的检测指标,可预测和评价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 检测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 ,对炎性反应与CHD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作初步探讨。方法 据病史将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不稳定心绞痛 (UA)和稳定型心绞痛 (EA)三组 ,测其血清CRP值及EA组发生急性冠脉事件后CRP的变化。结果 AMI组、UA组与EA组比较其CRP均值及异常率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 ,EA组发生急性冠脉事件后 ,其CRP值明显升高。结论 CRP水平与CHD的发生与发展有高度相关性 ,检测CHD患者的CRP水平 ,可筛选高危人群 ,积极进行预防 ,减少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定量测定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 方法:对60例UAP患者进行血清CRP测定,根据CRP水平将60例UAP患者分为A、B两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28例(46.7%),CRP<3 mg*L-1;B组32例(53.3%),CRP≥3 mg*L-1.30 d内B组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50.0%比10.7%,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与UAP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可以认为:CRP对判断UAP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比较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在入院、治疗48h和出院时血NT-proBNP浓度,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随着心功能分级级数的增高,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Ⅳ级组显著高于Ⅱ级组、Ⅲ级组,P<0.01;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出院随访6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入院时血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P<0.05);3例死亡患者临终前24h内血浆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NT-proBNP浓度增高,提示近期预后差;NT-proBNP浓度降低幅度大的患者近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159-16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检测对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血清内的Cys-C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清C组和正常血清C组,其中正常血清C组有100例患者,高血清C组有10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Killip分级水平、2周之内左心室射血分数、3个月内血管时间的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血清胱抑素C对急性心肌梗死存活患者近期的预后的治疗效果。结果高血清C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正常组患者的,同时高血清C组患者心梗病史例数明显大于正常组患者,且高血清C组患者c Tnl峰值、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清C组患者2周内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3个月内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明显高于正常血清C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是心肌梗死存活患者3个月内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OR=5.396,P=0.021。结论 Cys-C是急性心肌梗死存活患者近期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抑制Cys-C的升高对于降低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将通过分析hs-CRP与年龄、血脂、BMI在不稳定心绞痛发生中的相关性及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关系,为选择高危患者及干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入选的uA患者及接受健康体检的医务人员(对照组)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G、TC、HDL-C、LDL-C,并计算BMI=体质量/身高2。UA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观察发生顽固心绞痛、急性心梗、心脏猝死情况。结果①不稳定心绞痛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BMI、TC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HDL—C与hs-CRP呈显著负相关;③发生心脏终点事件hs—CRP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脏终点事件组P〈0.05。结论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进行hs-CRP检测,为高危患者的筛查提供简单、经济、有效的预测,早期干预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牛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周金锋  程自平 《安徽医药》2013,17(7):1167-1169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测定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1月103例明确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测定入院时、出院时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并随机抽取该院35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比较,随访6月观察患者心脏事件再发生的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和水平在心衰不同心功能分级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越差,其浓度越高(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发生心脏事件组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P0.05)。结论心衰患者中NT-ProBNP、hs-CRP明显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心衰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和肽素(Copeptin)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96例AMI后HF住院患者设为心衰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设为对照组,另根据Killip分级将心衰组患者分为Ⅱ级(n=74)、Ⅲ级(n=88)和Ⅳ级(n=34),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RP、PCT、Copeptin水平,随访3年,以患者出现心源性死亡以及再发心衰记为生存预后不良,分析两组患者生存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血清CRP、PCT、Copeptin预测AMI后HF生存情况的价值进行探讨。结果 心衰组血清CRP、PCT、Copeptin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Killip分级心衰组患者血清CRP、PCT、Copept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生存时间为27.67个月(95% CI:25.93~29.41),对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34.02个月(95% CI:32.90~35.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PCT、Copeptin三者联合诊断AMI后HF生存情况的敏感度为87.40%,特异度为90.20%,AUC为0.927,CRP、PCT、Copeptin三者联合诊断的AUC、敏感度高于各单个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 血清CRP、PCT、Copeptin对AMI后HF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AMI后HF发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类型冠心痛中的变化和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67例,AMI患者59例,入院12h内采血,测定hs-CRP浓度,并记录其住院及随访期间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心肌梗死及再发梗死、心绞痛等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组、SA组和对照组(P<0.01);UA组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和对照组(P<0.01);且hs-CRP升高者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升高.结论 hs-CRP浓度在AMI及UA患者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且与心脏事件发生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严重程度的影响及评价洛伐他汀干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患者治疗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血清hs-CRP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洛伐他汀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结果①AMI组、UAP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治疗前AMI组血清hs-CRP增高(均大于3 mg/L)的阳性率(94.9%)显著高于UAP组(73.9%)(2=6.739,P<0.01)。②洛伐他汀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明显降低(P<0.01)。③洛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5),血清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④洛伐他汀治疗组缺血事件总发生率显著降低(χ2=10.502,P<0.005)。结论 ACS冠状动脉病变与CRP水平有关,洛伐他汀可改善ACS患者血脂水平及降低CRP水平。因此,洛伐他汀具有良好的调脂和抗炎作用,检测血清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第7天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预后中的判断价值。方法161例AMI患者依照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35例),延期PCI组36例和药物治疗组90例,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观察第7天不同cTnI水平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AMI患者发病第7天cTnI水平[(5.76±4.2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0.15±0.10)μg/L](P〈0.01);按第7天cTnI转阴率分析:总转阴率39.1%,其中急诊PCI治疗组转阴率(68.6%)高于延期PCI组(36.1%)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8.9%);按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析:cTnI阳性组总MACE发生率(34.7%)高于cTnI阴性组(1.6%)(P〈0.01);发生MACE者第7天cTnI值(13.99±8.39)μg/L明显高于不发生MACE者(3.65±2.55)μg/L(P〈0.01);按cTnI水平分析:心脏性死亡、总MACE的发生率随cTnI的水平升高而增加(P〈0.05),cTnI〉9.0μg/L者最高。结论发病第7天cTnI水平在AMI患者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是预测AMI患者总MACE发生率增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初青莲 《中国医药》2009,4(9):659-660
目的通过观察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情况探讨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生心脏事件的特点。方法96例受试者共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另选对照组2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3.03±61.23)、(25.26±18.13)、(5.13±3.86)、(3.26±1.98)mg/L]。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组中C反应蛋白在发病后48h达到峰值。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69.23±26.22)mg/L]明显高于其中未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95.34±43.45)mg/L]。结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严重程度。急性心肌梗死中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可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和抗心磷脂抗体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抗心磷脂抗体(ACA)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UA患者分别测定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CA。结果CRP升高67例(57.8%),cTnI升高19例(16.4%),CK—MB升高21例(18.1%),ACA阳性45例(38.8%)。6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心源性猝死3例。其中CRP升高组和ACA阳性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lIP升高、ACA阳性、cTnI升高、陈1日性心肌梗死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和ACA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与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UA患者的常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补体C_3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17例健康人(对照组)和17例AMI病人发病3、12、24、48、72、96小时血清sICAM-1和补体C_3水平。结果:(1)AMI发病3、12、24、48、72、96小时血清sICAM-1和补体C_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AMI病人在上述时点sICAM-1水平在发病12小时即有显著升高(P<0.05),24小时达高峰,至发病96小时降至发病3小时水平,(2)AMI发病96小时内死亡者与存活者比较,发病3、12小时血清sICAM-1在死亡组均有更为显著的升高(P<0.05)。结论:sICAM-1和补体C_3参与了AMI发生、发展,且sICAM-1的测定可作为病情严重度和预后观察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渠莉 《中国医药》2006,1(1):18-20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g/d,疗程为4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定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4周后,CRP、TC、TG、LDL—C、PAI-1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AMI患者血清cRP与PAI-1活性呈正相关(r=0.393,P<0.05),与t.PA呈负相关(r=-0.359,P<0.01)。辛伐他汀组治疗后CRP、PAI-1、t—PA与TC、LDL-C水平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MI早期给予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提高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和肌红蛋白 (Mb)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价。方法 连续搜集了急性胸痛的患者 12 1例 ,其中 AMI患者 6 3例 ,非 AMI患者 5 8例 ,对上述病例进行血清 c Tn I、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测定 ,观察其变化规律 ,分组比较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AMI发病 6 h以内 ,Mb首先升高 ,敏感性达 87.1%。发病 18~ 2 4 h,c Tn I敏感性达 10 0 .0 % ,且于发病第 5日仍维持敏感性达 6 1.1%。入院即刻 Mb敏感性 92 .1% ,高于 c Tn I 5 5 .6 %和 CK- MB 5 7.1% ;Mb特异性82 .8% ,低于 c Tn I96 .7%。入院次日晨 c Tn I敏感性 96 .8% ,高于 Mb6 1.9%和 CK- MB77.8%。AMI患者入院即刻 c Tn I增高组与正常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 2 .9%和 3.6 % (P<0 .0 5 ) ,校正基线特征等多变量因素后 ,c Tn I是 AMI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子 ,OR值 1.171(P<0 .0 5 )。结论  c Tn I联合 Mb是诊断AMI的良好指标 ,其灵敏性和特异性能得到最佳体现。c Tn I亦有助于中后期 AMI的诊断。c Tn I是 AMI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术后12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术前测定236例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CRP〈3.0mg/L组(正常组,131例)和CRP≥3.0mg/L组(异常组,105例),随访、记录和分析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再次血运重建术等)发生率。结果 236例患者中有105例(44%)术前CRP异常(大于3mg/L),异常组患者年龄大,吸烟者多,血脂亦高于CRP正常者(P〈0.05),而正常组更多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P〈0.05)。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冠脉血流重建术发生率异常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非急诊血流重建术两组相似(P〉0.05)。结论 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预测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者,术后12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增加,提示术前炎症反应的活性影响晚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初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及其与血糖、血脂以及心肌梗死事件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测定初诊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人5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FGF-21水平,比较不同人群血浆FGF-21水平,分析初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GF-21水平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SUA(血尿酸)、血脂[三酰甘油(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门冬氨酸转移酶(AST)、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等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伴有2型糖尿病组BMI、TG、BUN、SCr、SUA、Hs-CRP、AST、FBG、HbA1c、FGF-2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C、HDL-C、LDL-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未伴有2型糖尿病组BUN、SCr、SUA、AST、FBG、HbA1c、FGF-2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C、HDL-C、LDL-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伴有2型糖尿病组年龄、BUN、SCr、FBG、HbA1c、BNP、CKMB均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未伴有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FGF-21水平与TG呈正相关(r=0.627,P=0.000).健康人群中,血浆FGF-21水平与TG呈正相关(r=0.318,P=0.0016).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HbA1c、FGF-21是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缺血而引起心肌损伤时,患者血浆FGF-21存在代偿性的分泌量增加,可能在心肌保护过程中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芳  孙述强 《河北医药》1997,19(3):129-130
动态观察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血清肌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同时选择13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和15例健康人做对对照。结果表明、AMI组血中ET及Mb水平平均于梗塞24小时之内达峰值,且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下降,7天后降至正常范围;AMI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UA组及正常组,其中UA组又明显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