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用药情况,总结经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病历回顾及电话随访,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的138例患骨质疏松症60岁以上女性患者进行调查,并对其治疗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138例患者中,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频率以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最高;以三联用药为主。手术治疗有效率高,雌激素的使用在3个月内疗效显著。鲑鱼降钙素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联合用药是治疗老年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及雌激素短疗程使用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4年高血压患者120例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护理方式。结果:120例患者中,6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6%、52.9%,60岁以下男性和女性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39.8%、41.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几率为45.61%。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咳嗽、低血压、头痛和眩晕。结论: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式结合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氯诺昔康的不良反应及其合理使用的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郑彦云  王莉  徐峰 《中国药业》2003,12(12):67-68
目的:了解住院患服用氯诺昔康(可塞风)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观察使用氯诺昔康的29例住院患,评价其止痛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合理用药。结果:29例疼痛患使用氯诺昔康后止痛效果确切,疼痛缓解率为100%。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大、合并用药不合理有关。不合理用药9例,发生率为31.03%,主要问题为用法、用量不当及合并用药不当。结论:氯诺昔康在临床上应用于镇痛,疗效确切,但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不当的合并用药。  相似文献   

4.
联邦止咳露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患者服用联邦止咳露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合理性用药。方法:观察服用联邦止咳露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结果:78例用药者止咳总有效率为89.7%,发生不良反应4例,发生率为5.13%;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用药不合理有关。联邦止咳露不合理用药7例,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9.0%,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有5例,主要为不合理的合并用药。结论:联邦止咳露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但老年患者应要注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30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用药途径、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史、所用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在21~97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他系统损害。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8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8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6-2007年上报的8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泌尿系统用药物、中成药及中草药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居前3位,静脉用药的发生率最高(46.25%),其次为口服用药(27.50%)。涉及药物种类14类,药物46种。结论提请医师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抗寄生虫病用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避免和减少抗寄生虫病用药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990-1997年抗寄生虫病用药不良反应国内文献,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的不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吡喹酮、阿苯达唑、甲硝唑,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紊乱。结论:应重视不良反应的监察,以保证用药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周江霞  唐志华 《医药导报》2003,22(3):193-194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6月~2001年7月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门诊药物不良反应病例85例,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品种、用药到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无年龄选择性,无性别差异,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其中变态反应发生率高达62.4%.结论:合理用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持续改进药学干预对合理用药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院于2021年1月实施持续改进药学干预,以此为节点,选取2020年1月—12月本院的500份病例用药记录作为对照组(干预前),以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的500份病例用药记录作为观察组(干预后)。比较实施持续改进药学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费用和药物总费用。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用药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抗菌药物费用和药物总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持续改进药学干预可改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临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种类很多,各有不同的特点。本文简述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13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13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13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菌药引发ADR最多(87.05%);静脉给药引起ADR最常见(89.9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0.29%)、其次是胃肠道反应(17.27%)、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1.51%)等。结论:增强医务人员的ADR报告与监测意识,进一步做好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上报的225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较多;ADR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系统损害,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大部分ADR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力度,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等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江亮  肖律 《中国药房》2012,(2):156-158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442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59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38例,占31.2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49例,占78.96%);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09例,占47.29%),其次为中药制剂(64例,14.48%);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23例,占50.4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新的ADR11例,以中药制剂引发的为主;严重ADR32例,以过敏性休克较多(7例,占严重ADR病例的21.88%),其次为肝功能异常和高热。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为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7年国内文献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资料。不良反应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分类方法分类。结果:38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特非拉定(22例)和阿司咪唑(11例);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患者的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应提高警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成都市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2—2013年的132例ADR报告进行汇总、分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涉及13类药、65个品种,抗感染药居各类药品种数的首位(20种,占26.22%),其次是中成药和血液系统药;静脉用药引发的ADR占91.25%;严重的ADR有2例,占1.5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14类,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62.3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临床科室上报的286例ADR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ADR中,男性ADR发生率略高于女性;ADR发生率,0~10a婴幼儿(29.72%)和60a以上老年人(22.72%)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16%)和口服给药(9.09%)为主;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频率高。头孢菌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青霉素类药物的ADR发生频率占抗感染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发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五水头孢唑啉、头孢替安;新的及严重的ADR占8.04%。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肺癌病人住院化疗期间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36例肺癌病人的临床因素与化疗期间发生严重ADRs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肝、肾功能,以及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且服用多种药物均能影响肺癌病人化疗期间严重ADRs的发生。老年病人和女性病人发生严重ADRs的风险比分别为1.048和1.033。与严重ADRs相关的临床因素按风险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且服用多种药物。结论:对于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病人应监测血药浓度,注意化疗方案的选择以及联合用药情况,以减少严重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我院3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规律,并分析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ADR报告分别就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59例ADR中,女性患者发生概率较大(191例,占53.20%);0~10a(66例,占18.38%)婴幼儿及51~60a(65例,占18.11%)中老年人发生居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179例,占40.50%)和口服给药(173例,占39.14%)为主;用药方式多为单一用药(336例,93.60%);抗感染类药物所占比例较多,占50.4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引起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磷酸克林霉素;ADR严重程度分级多为一般,结果多为治愈或好转。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观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Movement disorders (MD) are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he speed, fluency, quality, and ease of movement and commonly include Parkinson’s disease, tremor and dystonias. Drugs are important causes of MD, and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such disorders are possibly underappreciated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cognition.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incidence of all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and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drug-induced MD among patients attending the clinic.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t an outpatient referral MD clinic of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for 1 year. The demographic data, drug intake, diagnosis, and ADRs experienced by the subjects were recorded. Causality assessment was done by Naranjo’s scale.

Results:

Incidence of ADR among patients who attended this clinic was 19.7% (151 out of 768 patients experienced at least one ADR). A total of 299 ADRs were detected out of which 30.8% were gastrointestinal, 28.4% psychiatric, and 26% MD effects. The commonly implicated suspect drugs were levodopa (37.8%) and trihexyphenidyl (25.1%). The prevalence of drug-induced MD was 10.15% and drug-induced dyskinesias and dystonias were the most common.

Conclusion:

MDs are clinically important neurological disorders which are often caused by drugs and interestingly drugs used for its management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high incidence of ADRs. Hence these ADRs should be carefully monitored.  相似文献   

20.
187例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喹诺酮类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2007~2008年我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187例喹诺酮类药致ADR报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7例ADR报表中涉及6种喹诺酮类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反应,多数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良好,注射剂容易引起ADR,发生ADR的喹诺酮类药以加替沙星最多。结论:喹诺酮类药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使用时应高度重视喹诺酮类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