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献  阳眉  郭在培 《中国药业》2003,12(2):73-74
目的:分析别嘌呤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别嘌呤醇药疹,从年龄、性别、潜伏期、皮疹类型、白细胞、肝肾功能异常、治疗方法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别嘌呤醇药疹多发于老年男性,潜伏期长,皮疹类型多样,多有肝、肾受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效。结论:别嘌呤醇药疹在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时要注意早期、足量、疗程够、减量缓慢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周萍  朱红明  张长宋 《海峡药学》2010,22(6):239-240
目的分析引起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类型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我院近3年来,即2006年~2008年38例重症药疹住院病人用药、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结果致敏药物中以抗生素和别嘌呤醇分别占据首位及第二位,导致重症药疹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感冒或各种明确或怀疑感染用药引起使用抗生素,因痛风及高尿酸使用别嘌呤醇。结论合理用药不仅对减少重症药疹的发生,同时也为患者再次用药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别嘌呤醇引起的重症药疹引起重视。治疗应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因别嘌呤醇引起的13例重症药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重症药疹中重症多形红斑型7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1例,剥脱性皮炎型5例,年龄35~75岁,平均(55.6±16.8)岁,病情重、潜伏期长、内脏受累常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病程长、死亡率高。结论别嘌呤醇容易诱发重症药疹,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对此药的应用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4.
别嘌呤醇 (别嘌醇 ,allopurinol)的化学结构类似次黄嘌呤 ,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使尿酸合成减少 ,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并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积。临床可用于治疗痛风 ,也用于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在化疗或放疗时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别嘌呤醇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药疹。近年来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增高 ,由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也相应增多。别嘌呤醇药疹的病情重、潜伏期长、易复发和死亡率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 别嘌呤醇药疹的特点药疹是常见的药源性变态反应 …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别嘌呤醇用药情况并分析可能引起别嘌呤醇皮疹的HIA-B*5801基因型。方法:收集我院应用别嘌呤醇患者的人口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发生皮疹患者的HIA-B*5801基因型。结果:监测服用别嘌呤醇患者421名,别嘌呤醇平均剂量145.8mg·d-1。4例患者分别出现单纯斑丘疹、结节性药疹、慢性荨麻疹和大疱型类天疱疮等药疹,其中仅1例患者检测出HLA-B*5801。结论:我院患者别嘌呤醇用药剂量小于成人最大量,严重药疹发生率低,HIA-B*5801与别嘌呤醇致严重皮疹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6.
尹涛  钟连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63-164
目的 分析64例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64例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致敏药是解热镇痛药,其次是抗生素和抗癫痫类.最常见的重症药疹类型为重症多形红斑型,重症药疹的预后与药疹类型、是否并发内脏损害有很大关系.结论 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重症药疹治疗成功的关键,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联合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是最佳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人因别嘌呤醇所致药疹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通过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CHKD),以"别嘌呤醇and药疹and临床分析"为关键词,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表的中文文章进行检索,提取其中有关别嘌呤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15项临床研究中的31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236例,女7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8.65岁,平均潜伏期为29.70d。别嘌呤醇药疹中,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52.61%,以剥脱性皮炎型发生率为最高。临床表现中发热发生率为81.52%,血白细胞数目异常占51.81%,肝功能损害占57.38%,肾功能损害占47.13%。别嘌呤醇药疹的治愈率为84.42%,病死率为6.52%。最常见的死因是肾功能衰竭,占47.83%;其次是各种感染,占34.78%。平均住院时间为32.61d。结论我国别嘌呤醇药疹的发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潜伏期长,重症比例大,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别嘌呤醇药疹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别嘌呤醇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2 7例别嘌呤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同期住院的 112例其它药物所致的药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2 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 70 .2岁 ,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 71%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剂量平均相当强的松 90 .5 mg/日 ,总疗程平均 35 .5天。与非别嘌呤醇药疹相比 ,老年人的发病率、重症药疹的发生率、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剂量及总疗程有明显差异 (P<0 .0 1)。结论 别嘌呤醇药疹多表现为重症药疹 ,常见于老年人。治疗中皮质类固醇激素用量较其它药疹大 ,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可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郑小帆 《现代医药卫生》2009,(17):2635-2636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7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重症药疹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6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2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9例。在致敏药物中,解热镇痛类药物和镇静催眠抗惊厥药占首位.其他依次为抗生素、别嘌呤醇及其他类药物。结论:重症药疹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到正规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间以及内脏受累的程度有关。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快速控制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别嘌呤醇引起重型药疹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但在近年来的报道中 ,别嘌呤醇引起的重型药疹有增多趋势 ,且较其他药物引起的药物反应有不同之处。近来我们遇到的 3例重症患者 ,其发病情况、治疗效果及转归各不相同 ,在此介绍如下。患者一 ,男 ,80a ,因全身皮疹伴发热 5d2 0 0 1年 6月 1 2日收住院。入院一周前因“上感”服先锋霉素 6号、氟哌酸、去痛片、牛黄解毒片。因“痛风”口服别嘌呤醇 1个月。 5d前全身出现红色皮疹 ,伴瘙痒 ,逐渐增多加重。 2d前开始发热 ,38~ 39℃疑“药疹”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检 :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有62.8%(91/145)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58例,其中青霉素类27例,其次是解热镇痛类药9例。重症药疹16例,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66%(2/3)及80%(4/5),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泼尼松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抗生素类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药疹的常见致敏药、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对46例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致敏药主要为抗生素27例,解热镇痛药8例,抗痛风药(别嘌呤醇)2例,抗癫痫药(卡马西平)2例等。疹型主要有荨麻疹样型26例,重症多型红斑型6例等。重症药疹以别嘌呤醇及卡马西平所致为主。结论 致敏药物以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为常见;别嘌呤醇和卡马西平比例上升,且是重症药疹的常见致敏药。治疗上轻型病例以短期糖皮质激素辅以H2受体阻滞剂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缩短了病程。重型病例除尽早应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外,加用小剂量CTX能迅速控制病情,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别嘌呤醇所致重型药疹的可能机制及临床对策.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例别嘌呤醇致重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男性患者经综合处理,分别于住院29天、35天病情好转而出院,1例病情危怠而转住某省级医院进一步救治,经随访,患者终救治无效死亡.结论 抗痛风药别嘌呤醇致重型药疹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与其化学结构有关,是机体对别嘌呤醇的一种超敏反应,也有非变态反应机制参与,足量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应是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重症药疹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华山医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9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类别以抗菌药物最多见(43例,30.1%),最易引起重症药疹的两种药物为卡马西平(32例,26.9%)和别嘌呤醇(23例,19.3%);药疹类型中,重症多形性红斑型为最常见的重症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为最凶险的类型,死亡2例,死因均为呼吸衰竭。结论:对易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临床使用中应加强药学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皮肤病专科医院住院药疹患者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7月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确诊为药疹的患者166例,分析其临床及相关情况.结果明确致敏药物者108例,主要致敏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43例)、中药注射剂(15例)、非甾体类抗炎药(7例)和抗痛风类(7例).临床类型主要为荨麻疹型(74例)、麻疹型(28例)、多形红斑型(19例).重症药疹(30例)的主要致敏药物为卡马西平(5例)和别嘌呤醇(7例).136例非重症药疹中,有血象异常者113例,肝肾功能异常者(18例).30例重症药疹中,血象异常者26例,肝肾功能异常者12例.结论抗菌药物是药疹主要致敏药物;抗痛风药与抗癫痫药是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住院重症药疹患者年龄较大、潜伏期长,易并发肝肾损害及感染.  相似文献   

16.
曹育春  陈岚  李慎秋  刘继红  陈兴平 《医药导报》2007,26(12):1512-1514
[摘要]目的研究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由马西平所致药疹住院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用药原因、潜伏期、皮肤和黏膜损害特点、系统损害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等。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潜伏期为(13.9±5.9) d;重症多形性红斑(SEM)、重症多形性红斑并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SEM/ TEN)各3例,轻症多形性红斑(MEM)、大疱性表皮松解症(TEN)各1例;成人重症药疹易出现肝肾等内脏损害;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较差的重症药疹患者并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较理想; 在7例重症药疹患者中有5例糖皮质激素的有效剂量等效于泼尼松平均为1.5 mg·kg-1·d-1。 结论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潜伏期平均约为2周;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成重症药疹;及时停药和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阻止患者向TEN或SEM/ TEN发展的关键;等效的泼尼松1.2~2.0 mg·kg-1·d-1的激素用量或并用较大剂量IVIG疗效较好, 且在4周内未出现明显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葛利荣 《医药导报》2002,21(6):350-351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的药疹的常见致敏药物和药疹类型及治疗方案,以便更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医院住院及门诊的药疹患者160例进行治疗和分析,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配合其他抗组胺药和外用药物等治疗.结果:致敏药物以抗菌药、解热镇痛药、生物制剂等多见.常见的药疹类型有荨麻疹型、麻疹或猩红热样型、固定型等.结论:药疹为医源性疾病,作为临床工作者要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常用的药物之一,别嘌呤醇可引起药疹。重症药疹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有效的护理可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现对2004-02~2005-02收治的6例口服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别嘌呤醇致心室颤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患者,男,70岁。因"痛风"于2008年11月25日至2008年12月2日口服"别嘌呤醇片0.1g,3次/d"治疗。于2008年12月25日全身出现散在红斑、无发热,遂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地塞米松针、葡萄糖酸钙针、扑尔敏针等治疗1周,皮疹未见明显缓解。于2009年1月4日到本院门诊皮肤科就诊,认为皮疹由别嘌呤醇引起,为进一步治疗,门诊拟"别嘌呤醇药疹、扩张型心肌病"收治入我科。患者"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药,平时血压控制不佳;"扩张型心肌病史"8年。入院  相似文献   

20.
别嘌呤醇所致药疹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燕妮 《海峡药学》1995,7(3):113-113
别嘌呤醇所致药疹具有潜伏期长.皮损反应笃重,全身症状及内脏损害多见,病程迁延反复等特点.因此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对控制药疹、减少并发症非常重要。本文介绍1例别嘌呤醇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因激素使用欠妥,最终导致右眼内容物剜出的失误教训,观介绍以供同过借鉴.1.病例介绍:患者陈××,男,52岁.1994年12月24日因痛风服别嘌呤醇.1995年1月20目前后出现全身红斑丘球伴病痒,于2月6B就诊我科,诊断为别呢吟田致麻疹样型药疹.也停跟别国吟四,于息斯敏等治疗,无好转.于2月8日复诊,收住人院.体检: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