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唑烷酮类抗菌剂Linezolid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苹 《药学进展》2000,24(4):244-244
  相似文献   

2.
RBX - 76 44具有极好的水溶性,因此适合口服或静脉用药,也可改善耐受性,是一种新型的广谱唑烷酮类抗生素。RBX - 76 44具有新型的作用机制,其与5 0S核糖体亚基结合,从而抑制30S亚基与起始因子形成复合物,最终阻断原核生物初始蛋白的生物合成。与利奈唑胺一样,RBX - 76 44的IC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应用的重要抗菌剂因皆含有1-取代-1,4-二氢-4-氧-吡啶-3-羧酸部分,而统称为“喹诺酮类”,其构效关系已有评述。这些抗菌剂包括(见附图):氟哌酸(Norflox-acin,1)、特氟酸(Temafloxacin,2)氟嗪酸(Ofloxacin,3),环丙氟哌酸(Ciproflo-xacin,4)、多氟啶酸(Tosufloxacin,5)、罗氟酸(Lomefloxacin,6)和多氟哌酸(Fl-eroxacin,7)。尽管除了C-4位之外,对标准的喹诺酮分子的每个位置都进行过成功的改造,但目前市售的所有有效的喹诺酮类均不带有C-2取代基。在2-位上有一个N原  相似文献   

4.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如图1之结构式1所示)抗菌活性强,且口服有效,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当许多优秀抗菌剂被开发(图1)的同时,只发表了少数几篇有关构效关系的文章。一般认为6位氟取代是所有最强抗菌剂的共同特点。对许多R_7取代物进行研究,活性变化较大,然而,Koga,Matsumoto及作者的系统研究清楚表明,R_7为五员或六员环时活性较好。关于R_8的研究很少。喹诺酮类的早期发展阶段,对1位为低级烷基及简单芳基取代的许多化合物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5.
氟喹诺酮类抗菌剂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问根  王尔华 《药学进展》1999,23(3):147-153
按化学结构将氟喹喏酮类药物分为双环,三环和四环等三种类型,分别评述的年来在其环系上各位点进行取代与修饰改造以及对新颖环系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阐明了氟喹诺酮类抗菌剂的化学结构与其活性,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及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口/恶)唑烷酮类抗菌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恶)唑烷酮类抗菌剂为化学全合成抗菌剂,对G+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该类抗菌剂作用机制独特,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最早阶段,而其他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最后阶段.本文对该类抗菌剂的发现、发展、抗菌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自1963年发现萘啶酸(表一)以来,人们已经合成和评价了其大量的类似物,它们作为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有些已进入国际医药市场。1977年前已有一篇较全面的综述,总结了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微生物学性质和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型全合成抗菌药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介绍了一类新型的全合成抗菌药-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讨论该类抗菌剂的构效关系,抗菌活性及代表物的化学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9.
抗菌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菌剂是指能够抑制细菌和霉菌繁殖,造成其难于生存的环境,而且效果可以持续较长时间的药剂。抗菌剂按照其抑制微生物生长程度的不同,分为灭菌剂、消毒剂和防菌剂。灭菌剂可杀死生物体中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和非病原菌)的繁殖体和芽孢;消毒剂可杀死病原菌,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有效,对于芽孢则无杀害作用;防菌剂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10.
11.
四、结果和讨论(一)A 组只有6位变化的1-乙基-7-哌嗪基系列化合物 A34、A37、A39和 A41~A45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氟取代活性较好。哌嗪 NH 的氢(A34)被烷基(A36、A68~A72、A79)或酰基(A73~A75)取代后,抗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绿脓杆菌的活性降低。A34中1-乙基被2-  相似文献   

12.
(二)B组对于一系列吡咯烷基取代的化合物(表七:B15A、B18A、B22A、B23A、B24A),6位氟和氰基的引入对测试的所有菌的活性都增加,而引入其它取代基则活性消失,尤其是对革兰氏阴性菌。对哌嗪和N-甲基哌嗪取代的衍生物(B和C系列的化合物B15、B18、B22、B23、B24),6位引入取代基后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活性趋于增强。6位氢被卤素特别是氟取代后,抗菌活性显著增加。实际上对于该系列,此变化对活性的影响总体上远比7位取代基的影响显著得多。对该组化合物(表七)进行QSAR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多肽类抗菌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耐药菌的出现为抗生素的研发提出了严峻挑战,改造已知物以及发掘新型抗菌剂成为抗菌剂研发的两个主要途径。很多多肽类化合物都具有抗菌的活性,并且在针对耐药菌的新型抗菌剂的研发途径中有天然的优势。本文从生物合成的途径中核糖体的参与与否出发将多肽类抗菌剂分为非核糖体肽.多肽类抗生素和核糖体机制介导的抗菌肽两大类型,并对它们各自的代表药物,抗菌作用特点和研发现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王思袭  周伟澄 《药学进展》2006,30(8):341-349
简介脂烯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的催化作用,综述其5类抑制剂即1,4-二取代咪唑类、2,9-二取代-1,2,3,4-四氢吡啶并[3,4-b]吲哚类、氨基吡啶类、吲哚萘啶酮类及3-氰基-4,6-二取代-2-吡啶硫醚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脂肪酸合成途径Ⅱ是大多数原核生物(如细菌)合成脂肪酸的方式,脂烯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是催化细菌脂肪酸合成循环中最终步骤的酶,研究开发作用于该酶的抑制剂有可能发现新型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以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111个异喹啉衍生物包括双苄基异喹啉、苄基异喹啉、原小檗碱等类型化合物,对所合成衍生物进行α-受体,腺苷A1,A2,DHP钙通道放射受体分析以及其它的心血管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VI19具有α1-受体拮抗作用新的钾通道阻滞剂,V9和V21可降低多种动物模型的血压,而无反射性加速心律的副作用,VI13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抗室颤作用,该化合物有可能进入临床试验。本文总结了部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新化合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奈唑胺属于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 ,在体内外对引起社区和院内各种感染的阳性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包括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 ,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一系列Ⅲ期临床研究的证明。本文综述了第 1个应用于临床的恶唑脘酮类药物利奈唑胺的发展历史 ,抗菌作用 ,临床试验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任少华  胡华成 《中国药房》2003,14(2):122-124
利奈唑胺(linezolid,PNU -100766)系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抗菌药 ,在英、美等国已相继获准上市。利奈唑胺在体内、外对可能引起社区和院内感染的各类革兰阳性球菌均具高度抗菌活性。有关该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一系列Ⅲ期临床实验研究表明 ,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优于或等同于常规抗菌药物 ,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糖肽类耐药肠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感染也有显著疗效 ,而且毒性很小。因利奈唑胺的结…  相似文献   

19.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怡 《中国药师》2000,3(5):294-295
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s,FQNs)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细菌内渗透性强,与其它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价格较低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与DNA旋转酶的A亚基结合,从而抑制DNA旋转酶的活性,影响细菌DNA的复制,浓度较高时也可抑制RNA的合成,导致细菌死  相似文献   

20.
内皮素受体肽类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内皮素是重要的缩血管因子。内皮素和内此素受体具有很强的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但它们之间三维结合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截取内皮素肽链的有效片段,或根据天色肽类提取物,利用D-型天然或特殊4忱基酸,进行结构改造。获得重要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线性六肽、线性三肽和环三肽等。特殊氨酝 酸的空间限制性构象、芳环的脂溶性等,在3肽类拮抗剂与内此素受体结合时有重要作用。另外,末端的羟基、可形成氢键的官能团或原子,是构效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