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及空肠、回肠,术后较难确诊。诊断依靠免疫组化,良恶性判断取决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项计数。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手段,术后对潜在恶性及恶性病例需予以密切随访。结论:术前经内镜、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确诊胃肠间质细胞瘤,术中正确判断良恶性并实施彻底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0年3月收治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GIST均经病理等检查证实为良性间质瘤10例,恶性8例,交界性3例。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全部病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最可靠的辅助指标。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以及多排螺旋CT检测结果,分析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部21例,十二指肠8例,肠系膜3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25例。良性间质瘤直径<5cm,强化均匀;恶性者直径一般>5.5cm,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结论通过术前的CT检查,能准确显示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肿瘤直径的大小与强化特点对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肠道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7例腔外型胃肠道肿瘤手术前后的诊断情况。结果7例病人术前被诊断为其他疾病,而术中发现为腔外型胃肠道肿瘤,术后病理:1例盲肠平滑肌瘤、1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肉瘤、1例胃癌、3例胃间质瘤。结论腔外型胃肠道肿瘤多见于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胃癌很少出现腔外型生长。这类肿瘤术前诊断率较低,需要综合应用腔镜及影像学检查提高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付刚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128-12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标记CD117、CD34、SMA、S-100蛋白4种抗体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确诊24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显示24例GIST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87.5%,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9.2%;SMA的阳性表达率为41.7%;S-100的阳性表达率为8.3%。结论CD117、CD34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GIST多发于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结构多样;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征象,66.67%胃肠道间质肿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难以确诊,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对6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和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GIST中恶性4例,交界性2例,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标记CD117 6例全部阳性,CD34 4例阳性.结论 GIST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证明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绝大多数,而平滑肌源性肿瘤不常见,神经源性肿瘤更少见.已诊断的平滑肌瘤大多数是间质瘤,笔者搜集在上海瑞金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GIST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像学对GIST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58例胃肠道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58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6.2%,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7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食管6例、腹膜后5例和肠系膜4例。50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24例,交界性14例。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50/50)。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76%(38/50)。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