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猕猴辐射致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正常雄性猕猴全身一次性双侧照射60Coγ3.0 Gy,24 h后一次性sc给予PEG-rhGCSF 30,100和300μg·kg-1,及连续10 d rhGCSF 10μg·kg-1。检测50 d内的外周血象和骨髓造血细胞的情况。结果猕猴接受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及绝对中性粒细胞(ANC)迅速下降,造成粒细胞减少症。给药后1 d,PEG-rhGCSF治疗组均出现一过性ANC动员峰,且峰值与剂量呈正相关。PEG-rhGCSF可延缓ANC达谷时间且可以提高谷水平。与照射模型组的(7.2±2.5)d相比,PEG-rhGCSF 30,100和300μg·kg-1组抗生素需求天数3.2±2.9,1.4±1.9和(0.2±0.4)d明显缩短(P<0.05);与rhGCSF组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28±7)d相比,PEG-rhGCSF 100和300μg·kg-1组分别为(19±14)d与(7±6)d显著缩短(P<0.01)。连续注射rhGCSF 10 d与单次注射PEG-rhGCSF的药效作用相当。结论 PEG-rhGCSF对猕猴辐射致粒细胞减少症有明显治疗作用,可促进骨髓粒系增殖、分化成熟以及释放,恢复造血功能。治疗作用呈良好量效关系,与rhGCSF相比具有明显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质量标准和质控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PEG-rhG-CSF的PEG化率,RP-HPLC方法蒸发光检测器检测游离PEG残留量,胰蛋白酶裂解进行肽图分析,其它指标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进行.结果:建立了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结论:建立的方法和质量标准已用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产品的检定.  相似文献   

3.
刘魁凤 《新药与临床》1997,16(2):106-107
目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因化学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3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GM-CSF组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2a)与G-CSF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a)。因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分别应用GM-CSF150μg/d与G-CSF100μg/d,sc,qd×(2 ̄6)d。结果:2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因化学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3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GM-CSF组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2a)与G-CSF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a)。因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分别应用GM-CSF150μg/d与G-CSF100μg/d,sc,qd×(2~6)d。结果:2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用药前比较均上升(P<0.01),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均少而轻。结论:GM-CSF与G-CSF治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注射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注射方法。方法选取40例病人,分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注射方法,观察乳头处的药液存有量和注射后局部外渗发生率。结果新的注射方法乳头处存有的药液量平均值为0.04±0.01ml,常规注射方法乳头处存有的药液量为0.1±0.01ml;外渗发生率新的方法为5.6%,常规方法为23%。结论新的注射方法能够充分的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了最大限度的药液损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商品名津优力)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心肌梗死面积的定量组织学测定、心肌酶学检查、心肌小血管密度及心肌免疫组化染色等观测指标,评价给予津优力24h和2周后的治疗作用。结果:津优力给药1次及给药2周后,心肌梗死范围减小,心肌CK和LDH降低,心肌梗死治疗2周后,在心肌梗死区及交界区有CD34^ 细胞的存在,心肌小血管的密度增加。结论:津优力对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商品名津优力)对心血管功能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麻醉犬心电图、心输出量、冠脉血流量、左室做功和心肌耗氧量等指标,观测津优力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结果:津优力对于麻醉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耗氧量的各项指标和空白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津优力对麻醉犬的心血管功能没有明显的直接、即刻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商品名津优力)对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栓塞致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应用心导管介入技术将栓子定位送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通过心肌梗死范围的定量组织学测定、超声心动图、心肌小血管密度等观测指标,评价津优力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结果:津优力可显著减小心肌梗死范围(P<0.01),改善心功能,增加射血分类(EF)、短轴缩短系数(FS)、每搏输出量(SV)、输出量(CO),增加心肌小血管密度。结论:津化力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外科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彦生  钟述猷 《天津医药》1994,22(8):496-49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注射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宫颈癌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甘肃省肿瘤医院进行宫颈癌治疗的女性患者1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9例,平均年龄为(38.7±3.6)岁;治疗组83例,平均年龄为(4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恒河猴中进行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低、中和高剂量PEG-G-CSF组,分别皮下注射溶媒或PEG-G-CSF(100,300和1 000μg.kg-1),每周给药1次,连续3个月,恢复期1个月。结果:各组动物的临床症状、体重、摄食量、体温、心电图和尿检各项指标均未见与给药相关的明显异常。给药组白细胞数量、分类白细胞比例出现与PEG-G-CSF药理学作用相关的明显改变。骨髓涂片镜检结果与血象改变基本一致。给药4周时,高剂量组动物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升高(P<0.01);PEG-G-CSF各给药组血清K+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液学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在给药4周后均表现出逐渐恢复的趋势,恢复期未见明显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PEG-G-CSF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脾脏和胸骨(骨髓)。给药3个月时,PEG-G-CSF各给药组抗体阳性的动物数分别为6/6,5/6,5/6。结论:恒河猴多次皮下注射PEG-G-CSF 300μg.kg-1可作为基本无毒反应剂量,100μg.kg-1为安全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在聚乙二醇(PEG)存在的条件下,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及由此生成的聚集体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溶菌酶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在pH值为2.0、55℃的条件下孵育。采用硫黄素荧光监测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聚集体形态,以诱导人红细胞聚集和溶血为指标评估溶菌酶聚集体对细胞膜的损害作用。结果在实验条件下,溶菌酶可形成淀粉样纤维,所有PEG均能够抑制溶菌酶的淀粉样纤维化,改变溶菌酶聚集体的形态,降低聚集体的表面疏水性和聚集体对细胞的损害作用。结论 PEG能够抑制溶菌酶的淀粉样纤维化,并使溶菌酶聚集体的细胞毒性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甲氧基聚乙二醇 苯并三唑 (mPEG BTC)修饰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对细胞有无损伤。方法 利用微量淋巴细胞毒性实验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来检测mPEG BTC的修饰效果 ;利用电镜观察修饰前后淋巴细胞的形态 ;通过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培养上清液的IL 2含量的检测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进行评价 ;检测淋巴细胞表面CD分子评价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功能 ;体外保存淋巴细胞检测其寿命 ;对淋巴细胞染色体进行分析 ,评价mPEG对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结果修饰后淋巴细胞的微量淋巴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淋巴细胞转化率 ,淋巴细胞相对转化指数 ,IL 2分泌含量分别由修饰前的 (8.0± 0 )分 ,(6 3.6± 7.8) % ,(1.0 7±0 .2 9) ,(38± 11)ng·L- 1降至 (1.1± 0 .3)分 ,(0 .2±1.6 ) % ,(0 .3± 0 .11) ,(11± 3)ng·L- 1。CD2 +,CD4 +,CD8+,CD5 8+分子荧光强度亦有不同程度降低 ,而mPEG BTC修饰对淋巴细胞的形态、寿命及遗传物质无明显改变。结论 mPEG BTC修饰可阻断HLA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抗原分泌能力及分泌 ,但对其形态、结构、遗传物质及寿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 (mPEG)化学修饰大肠杆菌重组L 门冬酰胺酶 (L ASP) ,考察经过修饰的酶的稳定性。方法N 羟基琥珀酰亚胺 (NHS)活化酯法活化mPEG ,生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酰琥珀酸亚胺酯 (SS mPEG)按不同摩尔比例与L ASP偶联 ,确定适合的反应时间和反应pH值。通过聚乙二醇化学修饰后的酶 (L ASP PEG) ,酶活力和纯度通过奈氏法和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L ASP PEG相对分子质量并考察了L ASP PEG体外稳定性等。结果SDS PAGE显示mPEG已经偶联到L ASP分子上 ,以两者摩尔比 1 0∶1为最佳 ,反应pH条件为 8.5 ,获得的L ASP PEG平均比活单位为 6 4 .8IU/mg ,相对分子质量为 30 1 80 0 ,体外稳定性高于L ASP。结论此实验确定了mPEG化学修饰L ASP最佳反应条件为 2 5℃反应 30min ,两者投料摩尔比为 1 0∶1 ,获得的L ASP PEG比L ASP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6.
聚乙二醇修饰天花粉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PEG)修饰天花粉蛋白(TCS)的条件、纯化方法、生物活性及致过敏反应程度。方法:用SDS-PAGE检测反应条件对产物成分的影响,利用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凝胶层析对修饰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SDS-PAGE和HPLC检测聚乙二醇化天花粉蛋白(PEG-TCS)的纯度,小鼠引产实验测定PEG-TCS体内生物学活性,用TCS和PEG-TCS作为抗原对豚鼠进行致敏和攻击。结果:在PEG修饰TCS的反应中,PEG与TCS的投料(质量)比和pH值是影响修饰效率的主要因素,修饰反应一般在24~48h内达到平衡;纯化的PEG-TCS经SDS-PAGE检测纯度大于95%,HPLC显示单一峰;小鼠引产实验表明,经过PEG修饰后的TCS,引产活性加强;豚鼠过敏反应实验表明,PEG-TCS具有极低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结论:PEG修饰TCS的最佳反应条件为:TCS与PEG投料比为1:6,pH6.0,反应时间为48h,催化剂氰基硼氢化钠浓度为40mmol·L~(-1);PEG-TCS纯度大于95%; PEG-TCS体内活性能较好的保留,且全身性过敏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17.
A proposed scheme between the possibleinteractions of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NO and G-CSF during severe inflammation/infection ispresented. Taken together,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G-CSF exhibits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which mayprove to be beneficial in situations associated with anincreased activity of the cellular immune system.Since the suppressive effects of G-CSF on the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like "FNF-αand nitric oxide are most likely neither cell type no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相对分子质量为 2 0 0 0~ 2 0 0 0 0的聚乙二醇 (PEG)修饰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观察修饰后SOD的酶活力的变化及其对温度、pH和蛋白酶作用的稳定性。研究聚乙二醇修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口服后在动物体内代谢状况。方法 :以TNBS法测定修饰率 ,SOD活性测定试剂盒测试活性 ,在 70℃水浴中加热 3h ,考察其热稳定性 ,运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和凝胶电泳结合的方法 ,研究其在动物体内代谢。结果 :发现相对分子质量 60 0 0的PEG修饰后SOD的稳定性较好。灌胃 0~ 72h内收集尿粪并测其放射性 ,尿的平均累计标记物的排泄率为给药量的 (19.9± 3 .1) % ,粪的排泄率为 (61.6± 5.1) %。结论 :表明相对分子质量为60 0 0的PEG修饰效果最佳。同时与天然的SOD相比 ,PEG SOD衍生物在耐热、耐酸、耐碱以及抗酶解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在动物体内能透过小肠粘膜进入到血液中 ,大部分在血浆中 ,少量存在红细胞中 ,代谢物主要通过粪便排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胶原酶定位注射构建脑出血大鼠模型,然后给予G-CSF腹腔注射连续5d,通过肢体放置实验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检测给药后出血灶面积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G-CSF促进出血灶周边神经发生的情况,用Hoechest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G-CSF的抗凋亡作用。结果:术后给予G-CSF的大鼠肢体置放实验评分明显高于未给药组;给予G-CSF的大鼠出血灶周围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且出血灶所在大脑半球神经细胞凋亡明显低于未给药组。但给药组与未给药组出血灶面积无明显区别。结论:G-CSF能够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对脑出血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其抗凋亡和促进神经发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is considered to be a novel neuroprotective agent. Beneficial effect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by administrating G-CSF i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stroke models.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G-CSF therapy on carbon monoxide (CO) neurotoxicity in rats exposed to acute CO poisoning. Immediately after exposure to 3,000 ppm of CO for 60 minutes, 50, 100, and 150 µg/kg of G-CSF or normal saline were administered to rats. Rats were sacrificed after 24 hours for serum marker analysis or 1 week for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Brain sections were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to assess leukocyte infiltration and hippocampal injury and with Luxol fast blue to assess demyelination. S100β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serum levels were evaluated by commercial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kits. According to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G-CSF administration significantly restricted white-matter demyelination (150 µg/kg) (P = 0.006). Also, serum levels of S100β in G-CSF-treated groups (100 and 150 µg/kg)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and P < 0.05, respectively). In all does, G-CSF significantly reduced serum levels of GFAP (P < 0.01 for 50 µg/kg and P < 0.001 for other doses). Administration of G-CSF after CO poisoning attenuates brain cell damage through remyelination. G-CSF also decreases levels of related biomarkers, such as S100β and GF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