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连续灌胃给予康炎净颗粒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方法将1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康炎净颗粒低剂量组(低剂量组,9. 69 g/kg)、康炎净颗粒中剂量组(中剂量组,28. 77g/kg)和康炎净颗粒高剂量组(高剂量组,85. 44 g/kg),每组40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6个月,停药4周,观察给药中、末期及停药恢复期大鼠的一般状况,称量大鼠体重,计算脏器系数,测定主要血液学指标、生化学指标,并进行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高剂量组于给药第1周开始,体重、摄食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并在12周出现死亡现象。给药3个月后,高剂量组大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肌酐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平均血细胞容积、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清尿素氮、血清钾,肝、脾、肾、肾上腺脏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给药6个月后,高剂量组大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肌酸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平均血细胞容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百分率,肝、脾、肾脏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停药4周后,高剂量组大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 <0. 05);网织红细胞百分率,肝、脾、肾脏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康炎净颗粒大鼠灌胃给药安全剂量为28. 77 g/kg以下,约为临床成人拟用量的22. 27倍(成人按60 kg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温经颗粒功能益气健脾、温经散寒。由党参、黄芪、茯苓、白术、肉桂、附子、吴茱萸、沉香、郁金和厚朴等组成。临床用于寒湿凝滞所致的痛经取得了较好疗效。我们对其连续口服给药26周的长期毒性进行了研究。观察连续灌胃给予温经颗粒26周对大鼠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可逆性。方法以7.94g(生药)/Kg,3.97g和1.98g(生药)/Kg温经颗粒混悬液(分别相当于临床成人日服剂量的60倍、30倍和15倍)连续灌胃26周,观察大鼠的生长发育、血常规、血液生化学、病理组织学指标变化及停药2周后恢复期变化。结果7.94g(生药)/Kg温经颗粒在停药24h血清TP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97g和1.98g(生药)/Kg温经颗粒在停药24h血清TBI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停药2周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4g(生药)/Kg组在停药24h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肾发生部分病理改变。肝细胞有变性,核溶解消失,部分小血管周围见少量炎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细胞界限不清,未见变性。由于7.94g(生药)/Kg剂量组动物的肝、肾出现一定的病理改变,因此对3.97g(生药)/Kg剂量组和1.98g(生药)/Kg剂量组动物的肝、肾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肝、肾均未见病理改变。停药2周对上述脏器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各剂量组动物的肝、肾均未见病理改变。其他脏器组织病理学镜检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温经颗粒无明显毒性反应剂量为7.94g(生药)/Kg,此剂量相当于临床成人日服剂量的60倍。结论连续灌胃给予温经颗粒26周对大鼠有一定毒性,毒性靶器官为肝、肾,毒性反应可逆。提示该药临床应用是安全的,但应注意使用剂量和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物长期毒性实验来研究辅助戒毒中药新生颗粒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新生颗粒高、中和低3个剂量(59.84、29.92和14.96g原药材/kg体重)给SD大鼠连续灌服1个月并停药观察1周,观察期间大鼠的一般表现,测定血常规,血液生化的各项主要指标及动物体重,摄食量等。结果试验期间大鼠未见死亡,外观体征、行为活动、摄食、饮水、二便排泄正常。给药组体重增长和摄食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和血液生化各项主要指标,动物的主要脏器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鼠给予新生颗粒1个月后未见毒性反应,停药一周后观察未见延迟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灯盏花颗粒长期应用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将Spruge-Dewly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40g/kg)、中剂量组(20g/kg)、低剂量组(10g/kg)及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6个月,并对各组大鼠进形一般情况观察、体质量测量、血液学及生化学指标检测和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灯盏花颗粒口服长期毒性试验未发现蓄积毒性(P>0.05)。结论灯盏花颗粒在规定剂量下口服是安全的,无明显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苏苏小儿止咳颗粒进行幼龄SD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研究,为其提供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方法 苏苏小儿止咳颗粒高、中、低剂量(以生药计30、15、5 g/kg)连续ig给药30 d。观察指标包括一般观察、体质量、摄食量、行为学测试、雌二醇、睾酮、胫骨长度、尿液、血液学、凝血指标、血液生化、电解质、脏器质量、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 30 g/kg剂量组雄鼠给药期间出现体质量增长缓慢,恢复期可恢复正常。其余动物未见明显药物相关毒性反应,停药后未见迟缓毒性发生。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苏苏小儿止咳颗粒对幼龄大鼠的无毒反应剂量为15 g/kg,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22倍。  相似文献   

6.
三九胃泰颗粒对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给予三九胃泰颗粒(理气健胃中成药)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及严重程度.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分别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小、中、大剂量(生药15,66.7和133.3 g·kg-1)三九胃泰组和空白对照组.三九胃泰组连续灌胃给药90天;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并于停药后继续观察2周;分别测定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三九胃泰各剂量组,动物的外观、行为、体质量、脏器系数、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毒性反应.结论 三九胃泰颗粒长期用药对大鼠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7.
川楝子对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楝子连续给药后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方法取大鼠按不同剂量(120、60g生药/kg)分组,灌胃给予川楝子,连续45d。观察给药期间的一般表现,如活动度、毛色等;每周各组大鼠称1次体重,比较各组差异。处理时称重,摘取肝脏,双肾,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容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IC)及血清ALT、AST、ALP(碱性磷酸酯酶)、TB(血清总胆红素)、BUN(尿素氮)。结果给药15d左右,给药组动物活动减少,四肢无力,药液色粪便增多。持续一周后缓解。体重与正常组比较未出现差异。灌胃川楝子120g生药/kg45d后,大鼠%RETIC值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川楝子60g生药/kg、120g生药/kg45d后,大鼠AST、ALP、BUN值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20g/kg组ALT值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g生药/kg、120g生药/kg组的肝脏肿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0g/kg组的肾脏肿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连续灌胃给予川楝子后,可对肝脏、肾脏及造血系统产生毒性,且随着剂量增加,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杨务彬  杨金霞 《中国药房》2009,(30):2340-2342
目的:研究热咳停颗粒的长期毒性。方法:实验分为4组,即对照(生理盐水)及热咳停颗粒高、中、低剂量(188、94、18g.kg-1)组,灌胃给药,连续3月。给药后检测大鼠血常规、尿常规与血液生化指标,并尸检各主要脏器;停药2周后再次检查上述指标,以观察是否存在异常。结果:灌胃3月后,大鼠体质量逐渐增长,生长发育良好。热咳停颗粒高剂量组除大鼠血液中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尿素氮(BUN)有所增高,少数的肝、肾有轻度损害外,外周血象、尿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均在常值范围之内。停药2周后检测上述各项指标和尸检各脏器未见异常。结论:热咳停颗粒给药期间对大鼠肝、肾有轻微损伤,但停药后其又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服用护肝片90d的安全性.方法 将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25g/(kg· bw)、2.50g/(kg.bw)和5.0g(kg·bw))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样品和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90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和体重的增长、血常规、生化指标及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试验中各组大鼠生长活动均正常.试验结束时各剂量组大鼠体重、体重增重及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剂量组大鼠生化指标和血常规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大鼠大体检查未见异常,对受检脏器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给药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护肝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临床长期服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连续静脉/腹腔交替注射刺五加注射液产生的毒性反应与靶器官损害的可逆性。方法:通过血液学、血液生物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注射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的毒性反应及程度。结果:连续静脉/腹腔交替注射刺五加注射液4周,动物全部存活,高、低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停药后各剂量组均未见迟缓性毒性发生。结论:刺五加注射液连续静脉/腹腔交替注射对大鼠体重增长率、各主要器官脏器系数、血细胞和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病理组织学检查亦未见毒性病理改变,停药后2周亦未见延迟毒性,即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调经种子丸对大鼠长期毒性的影响.方法 调经种子丸分别以12、6、3 g·kg~(-1)·d~(-1) ig大鼠,连续6个月,停药后观察2周.分别测量大鼠的体重,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调经种子丸给药组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 调经种子丸长期用药对大鼠无明显毒性,提示临床拟用剂量安全.  相似文献   

12.
苦甘胶囊的长期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苦甘胶囊对大鼠的长期毒性作用。方法W istar大鼠80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苦甘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生药60、20、10 g.kg-1体重给大鼠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共28 d,观察给药期间大鼠的一般状况及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分别于停药及停药后14 d各剖杀一半动物,观察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称脏器重量,计算脏器系数,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各给药组大鼠一般状况未见明显异常,各种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结构也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苦甘胶囊的毒性较低,临床长期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动物对高原护唇膏的急性及长期毒性反应,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剂量提供参考。方法 (1)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测定小鼠口服高原护唇膏的最大耐受量。(2)长期毒性试验:将家兔按体重性别随机分为3组,采用2个剂量组(480mg/kg、160mg/kg)和赋形剂组连续涂抹家兔皮肤90d,观察家兔的一般情况。剩余动物停药恢复7d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小鼠口服高原护唇膏最大给药量为含药量1.5%,120ml/kg。家兔连续给药90d后护唇膏大、小剂量组对家兔的一般情况、血液、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影响,未发现长期毒性及中毒靶器官,恢复期亦无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高原护唇膏在规定剂量下使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冰甲乳膏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将8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和受试药高剂量组(3.00 g·kg-1)、中剂量组(1.50 g·kg-1)、低剂量组(0.75 g·kg-1),每组20只,每天皮肤涂抹一次,每周6 d,连续给药13周,停药恢复2周。观察一般状况、体质量及进食量。同时检测大鼠的血常规、血生化、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各剂量组大鼠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等无明显异常,体质量、摄食量增加正常;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出现任何异常改变。结论:复方冰甲乳膏对SD大鼠皮肤涂抹给药13周,未出现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菌毒清颗粒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菌毒清颗粒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最大给药量法观察菌毒清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结果菌毒清颗粒在(91.17g/kg)灌胃给药后,连续观察14d,未观察到小鼠出现毒性症状,无小鼠死亡,LD50>91.17g/kg体重。结论菌毒清颗粒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肠炎宁颗粒对幼龄大鼠可能引起的毒性反应和毒性靶器官,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雌性大鼠与雄鼠交配、受孕并生仔。从出生12 d的仔鼠中,筛选出128只(16窝,8只/窝)随机分入4组,每组每性别16只。仔鼠出生第13天,分别ig给予低、中、高剂量(2、4、8 g/kg)的肠炎宁颗粒,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给药体积为10 mL/kg,连续给药31 d,分别于给药31 d和停药28 d次日剖杀。检测指标包括:一般症状、体质量、摄食量、睁眼、腹部出毛、空中翻正、自主活动、尿液、股骨长度、血液学、血清生化学、T淋巴细胞亚群、肉眼大体和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给药0~3 d,肠炎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雄鼠和低、高剂量组雌鼠的体质量增长、及高剂量组雌雄大鼠给药第3天体质量均明显降低(P<0.05、0.01);给药31 d,中、高剂量组雄鼠平均股骨长度偏短(P<0.01),高剂量组雌鼠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容积(HCT)轻度降低(P<0.05),给药组脾脏髓外造血增多;停药28 d后均恢复。未见与药物有关的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肠炎宁颗粒大剂量长期给药可引起幼龄大鼠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但程度轻微,且可恢复。  相似文献   

17.
碘酸钾的亚慢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碘酸钾(KIO3)的亚慢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90 d喂养试验,断乳雌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去离子水对照组和7个剂量组(分别含KIO33 0006、0001、2 0002、4 000、48 000、96 000和192 000μg/L),13周末,作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处死动物,检测末期血常规、常规生化指标和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称量并对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血清TT4、TT3和rT3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而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水平从6 000μg/L剂量组即开始显著升高,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最高剂量组ERG a、b波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碘酸钾的亚慢性毒性试验引起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脂质代谢紊乱和视网膜功能性改变。该研究碘酸钾对大鼠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3 000μg/L。血脂为高碘接触的最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通脉益智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急性毒性,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为该药的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清洁级癌症研究所(ICR)小鼠240只为受试对象,按体重分为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阿司匹林组(0.2 g/kg)、通脉益智高剂量组(14.4 g生药/kg)、中剂量组(7.2g生药/kg)、低剂量组(3.6g生药/kg).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法研究通脉益智颗粒的抗炎作用;采用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小鼠热板致痛实验来研究通脉益智颗粒的镇痛作用.采用最大耐受量试验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通脉益智颗粒组给予最大给药浓度、给药体积灌胃,与阴性对照组对照比较,连续观察14 d,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死亡数及主要脏器变化.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通脉益智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抑制效果明显[吸光度:(0.7±0.4)、(0.6±0.3)比(1.2±0.5)](P<0.05).通脉益智中、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的耳肿胀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5.8±2.8)、(5.4±3.9)、(4.8±2.1)g比(9.2±2.5)g](P<0.05或P<0.01).通脉益智低、中、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的耳肿胀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50±25)%、(46±21)%、(43±30)%、(38±16)%比(72±17)%](P<0.05或P<0.01).通脉益智中剂量组给药后45、90、135 min的痛阈值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26.2±4.5)s比(16.6±4.4)s、(24.7±4.4)s比(14.9±4.8)s、(20.6±3.0)s比(16.1±4.8)s](P<0.05或P<0.01);通脉益智高剂量组给药后45、90 min的痛阈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23.6±5.0)、(20.4±6.5)s](P <0.05或P<0.01);阿司匹林组给药后45、90、135 min的痛阈值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30.8±7.5)、(27.5±8.6)、(22.6±4.4)s](P<0.01).通脉益智中、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的潜伏期、扭体次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6.8±0.6)、(6.6±1.7)、(7.2±1.3) min比(4.8±2.0)min;扭体次数:(23±9)、(22±7)、(16±9)次比(33±10)次](P<0.05或P<0.01).MTD试验中,以最大给药浓度(4 g生药/ml)、给药体积(0.03 ml/g)1 d 1次灌胃小鼠,连续观察14 d,小鼠未出现死亡.通脉益智组和阴性对照组雌雄性小鼠给药14 d后体重与给药前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脉益智组:(30.6±2.7) mg比(23.5±1.4)mg、(33.0±0.9) mg比(22.8±1.3)mg;阴性对照组:(29.8±2.7)mg比(22.7±1.5)mg、(34.0±1.6)mg比(23.2±1.1)mg] (P <0.01).通脉益智颗粒的最大耐受量为120 g生药/(kg&#183;d),相当于60 kg人临床用量的150倍.结论 通脉益智颗粒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且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提示通脉益智颗粒在临床推荐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Marine low-temperature lysozyme is purified from a marine bacterium. The lysozyme can keep high activity at low-temperature and has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reaction.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acute and subchronic toxicity of marine low-temperature lysozyme.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of this lysozyme was determined as approximate 16 kD; its optimum pH value and temperature towards Micrococcus lysodleikticus were pH 6.5 and 35 degrees C, respectively. The lysozyme activity was slightly enhanced by Zn(2+) and Cu(2+) and slightly inhibited by Mn(2+) and Ag(+). The lysozyme showed good compatibility to many common chemical agents such as EDTA (0.1%), KH(2)PO(4) (1.0%), etc. In experiments on acute toxicity, the drug was injected through the tail vein of mice, and intoxication symptoms and date of death were recorded. The 50% lethal dose (LD(50)) of Marine low-temperature lysozyme and 95%, 99% confidence interval (CI) was calculated. The subchronic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effects progressed with repeated Marine low-temperature lysozyme exposure. Wistar rats were tested by dail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Marine low-temperature lysozyme at the doses of 1.0; 0.5; 0.25 g/kg bw for 90 days. The LD(50) value of lysozyme was 4530 mg/kg bw; 90 days of Marine low-temperature lysozyme treatment at three dose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blood biochemistry and organ index in drug treatment groups compared to saline treatment group. There is no affirmative pathologic change of all the observed organs in this study.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Marine low-temperature lysozyme can be safely used at the dose of experiment appl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