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对泼尼松联合甘露醇治疗颅内肿瘤患者术后高颅内压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以我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收的60例行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甘露醇静脉滴注后同时给予泼尼松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在颅内压水平方面,观察组患者颅内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给予泼尼松联合甘露醇治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而且临床疗效较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对脑出血术后早期颅内压的监测作用,并评价纳络酮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6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纳络酮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术后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并评价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分析纳络酮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颅内压的改变与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颅内压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治疗组颅内压水平及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救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纳络酮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在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8月_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治疗的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吡拉西坦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甘露醇进行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降低颅内压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种药物降低颅内压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吡拉西坦可有效降低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可替代常规甘露醇用药,同时吡拉西坦具有护脑和促醒作用,对于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引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秦淑琴 《首都医药》2014,(22):86-87
目的: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56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监测组对3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情况,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应用;对照组对26例脑出血术后患者根据医师临床经验进行调整引流量及应用脱水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监测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有效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术后持续颅内监测有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估计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肿瘤手术过程中有效控制颅内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从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手术治疗的58例颅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MRI等检查,明确诊断,经过患者以及家属同意并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后,手术治疗颅内肿瘤。收集所有患者病例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某一生理指标值。结果所有58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全部切除32例,肿瘤大部分切除18例,部分切除8例。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综合术后治疗,49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后病情好转,6例患者术后恢复伤残,3例患者术后死亡。结论颅内肿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颅内压均增高,故术中积极有效的控制颅内压对颅内肿瘤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对策。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颅内压监护和引流管的护理。结果本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护患者67例经过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颅内压监护和引流管的护理,有效6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04%。结论加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病死率和致残率。通过实践证明: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不仅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痛苦,而且恢复了对生活的自信,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颅脑肿瘤术后高颅内压采用甘露醇与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方法:按随机分配原则将我院58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颅脑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采用20%吡拉西坦注射液对观察组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采取20%甘露醇进行静脉滴注,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观察发现,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药物起效时间和颅内压降压幅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肿瘤术后高颅内压采取20%吡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和降低颅内压效果与甘露醇相当,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颅内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68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变化与颅内压及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68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计分分组,在入院时34分组的血糖水平高于7分组,根据治疗结果分组,术后的血糖水平比较,效果差组明显高于效果良好组。颅内压与入院时血糖水平无明显的相关,然而在术后24h内最大颅内压值和术后血糖水平相关,术后血糖值越高其颅内压也越高。结论:血糖水平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颅内压及治疗效果相关,血糖越高病情越严重;术后血糖越高,颅内压越高,治疗效果越差,预后不良。血糖水平是判断严重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降低明显,且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较少,同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术后患者的颅内压下降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比传统手术更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62例患者为A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治疗46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5、7天颅内压及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好于B组,两组在控制术后颅内压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应首选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颅内压,并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钻孔引流术后的颅内压影响因素.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年龄、脑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等情况进行分组,监测不同分组患者术前、术后即时、24 h、48 h、72 h、1周的ICP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年龄、脑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的颅内压特点.结果 不同年龄组术前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48 h、72 h、1周三组的ICP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年龄越大,患者颅内压在术后降低越慢.术前脑出血量越大,ICP值越高(P<0.05).术前脑出血量越大,患者颅内压在术后降低越慢.患者术前的就诊时间越晚,ICP监测结果显示的ICP值就越高(P<0.05).手术时间越晚,患者颅内压在术后降低越慢.结论 颅内压与年龄、脑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有明显关系,可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郭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1):1563-1564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临床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8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监测组43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持续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值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用量,不行颅内压监测.监测组同时给予持续颅内压和血压监测,每隔30 min巡查1次,并详细记录颅内压值及血压值,保持持续颅内压在6~20 mm Hg(1 mm Hg=0.133 kPa)范围内,控制血压,并根据持续颅内压值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用量.比较对照组和监测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监测组有效率为83.7%,对照组有效率为55.8%,监测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死亡率为4.7%,对照组死亡率为14.0%,监测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临护有助于帮助判断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并能改善患者预后,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对患者术后颅内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某院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局部亚低温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3/42)低于对照组28.57%(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可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0%甘露醇和20%吡拉西坦注射液在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中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6例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20%甘露醇降颅压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快20%吡拉西坦注射液降颅压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措施,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3%),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20%吡拉西坦注射液应用于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该药物能够代替甘露醇在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中应用用来降颅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后颅内压的影响,为临床HICH后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HIC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开颅组(n=60)和钻孔组(n=60),开颅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钻孔组采用钻孔引流术结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时、24h、72h和1周时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时颅内压均增高,术后72h达峰值,术后1周开始下降。开颅组颅内压在各时间点均低于钻孔组(P0.05)。结论开颅手术治疗HICH在降低颅内压力,减少脑组织损害方面优于钻孔引流术。但开颅手术由于存在创伤大等缺点,因此应在术前综合考虑患者全身状况、出血部位、血肿量等因素,再选择合适的术式,但不管何种术式,均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病死、病残率,改善生存质量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步控制性减压术对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重型脑外伤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分步控制性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当天、术后6个月的颅内压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当天、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为(4.66±0.21)分,高于对照组的(2.69±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48,P<0.05)。结论分步控制性减压术对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近远期颅内压水平,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可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照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GCS评分均明显提高,颅内压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GCS评分明显提高,颅内压水平均明显降低,颅内压高、迟发型血肿以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能显著提高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适于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进行开颅手术及脑室外引流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止血、抗感染、脱水、神经营养等治疗。实验组: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硬膜下的颅内压监护。对照组:对患者颅内压不进行检测,仅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颅内压预测和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甘露醇使用时间及用量、肾功能损害程度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评估等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颅内压监护可以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颅脑肿瘤术后伴有高颅内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以20%吡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以20%甘露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4例、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5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对患者治疗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吡拉西坦在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等各方面与甘露醇相当,可作为治疗高颅内压的药物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对症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生命体征及意识监测,观察组术后在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的同时实施脑室内颅内压监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与老年颅脑损伤的预后呈明显相关性,术后加强脑室颅内压监测,可对老年颅脑损伤的伤情作准确、合理地判断,进而为对症治疗及预后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临床应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