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低血糖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将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门冬胰岛素治疗,观察者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均于睡前皮下注射,比较治疗后3个月的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波动情况以及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BG、2h P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 FBG、2h PBG、HbA1c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FBG、2h P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血糖标准差及极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低血糖反应1例(3.3%),对照组低血糖反应7例(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甘精胰岛素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效果好,胰岛素用量较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每日2次注射地特胰岛素对于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0例已经使用诺和锐联合诺和平治疗仍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各自保留三餐时注射诺和锐,对照组给予每日一次甘精胰岛素注射,试验组予以每日2次地特胰岛素注射,3个月后观察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经治疗后,2组患者在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空腹C肽(FC-P)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FBG、2hPG、HbA1c显著性低于对照组, FC-P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对照组3倍血糖标准差(SD)大于血糖平均值(MBG),试验组3倍SD小于MBG。结论: 每日2次注射地特胰岛素对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抑制血糖波动更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优泌乐25和优泌林70/30治疗2型糖尿病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3例2型糖尿病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皮下注射优泌乐25或优泌林70/30治疗3月,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FBG、PBG及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优泌乐25组FBG、PBG及HbA1c低于优泌林70/30组,且优泌乐25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优泌林70/30组(P〈0.05)。结论优泌乐25较优泌林70/30可更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血糖和HbA1c,并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比较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与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4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饮食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对照组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BG、PBG 、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2组间FBG、P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快,安全性高,优于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格列美脲和西格列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6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33例患者均采用格列美脲和西格列汀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仅服用罗格列酮。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BG、2hPG和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试验组FBG、2hPG和HbA1c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美脲和西格列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赖脯胰岛素(50R)与赖脯胰岛素(25R)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使用赖脯胰岛素50R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使用赖脯胰岛素25R皮下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经2周治疗,试验组患者餐后血糖及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赖脯胰岛素25R比较,赖脯胰岛素50R可以更好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HbA1C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控制方面的影响。方法210例接受糖尿病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6例(个体化糖尿病教育组)和对照组104例(常规糖尿病教育组),半年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按医嘱服药、定期监测)及血糖控制[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前者的FBG、2 h PBG及HbA1c达标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实施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改善血糖控制是有效的,远期效应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6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以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运动疗法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注射甘精胰岛素和口服瑞格列奈,对照组注射预混胰岛素.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等变化,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FBG、2 h PBG、HbA1c、Homa-IR、Homa-β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HbA1c、Homa-IR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低血糖事件.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安全、有效,是临床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组建持续质量改进团队,通过PDCA四步法加强胰岛素治疗的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及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BG、2 h PBG、HbA1c、TG、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胰岛素正确使用、准确胰岛素剂量、准确注射次数、注射部位定时轮换、按时进餐依从性分别为88.9%、86.7%、80.0%、82.2%、84.4%,均高于对照组的57.8%、66.7%、60.0%、62.2%、6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门冬胰岛素30组)26例和对照组(预混人胰岛素30R组)25例,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PBG、HbA1c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P〈0.05),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安全、方便、有效的优点,易于被老年患者接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疗效。方法将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120例初诊T2DM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作为治疗组;另选取120例初诊T2DM患者予口服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2个月后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变化情况。强化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疗效。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FBG、PBG、HbAlc等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高糖毒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细胞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联合卡托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糖尿病肾病(Mogensen分期Ⅲ-Ⅳ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7例,那格列奈加卡托普利联合治疗;对照组45例,那格列奈治疗每日3次。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及血压的变化。结果对照组FBG、2hBG、HbA1c、24h尿蛋白定量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UN、SCr和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在FBG、2hBG、HbA1c、24h尿蛋白定量、BUN、SCr和血压等方面均有下降,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在24h尿蛋白定量、BUN、SCr和血压4个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那格列奈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体重指数初诊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影响因素.方法 将747例初诊77DM患者按体重指数≥25kg/m~2、BMI<25kg/mz分为肥胖组((A组)和非肥胖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HbAlc、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差别;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虹  景素芬  潘华 《上海医药》2014,(10):46-48
目的:观察家庭医生制综合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社区内27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35例和对照组135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社区常规管理,观察组实行家庭医生制综合干预管理,两组患者均干预1年,干预前后进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同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及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后FBG、2 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仅FBG、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2 hPG、HbA1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②观察组干预后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和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家庭医生制综合干预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有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值得在社区内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格列吡嗪片和二甲双胍片为对照,评价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三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方法,用药观察周期为12周,其中试验组服用药物为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格列吡嗪模拟片+盐酸二甲双胍模拟片;格列吡嗪对照组服用药物为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模拟片+盐酸二甲双胍片模拟片;盐酸二甲双胍对照组服用药物为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吡嗪模拟片+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模拟片。结果:随机化入组患者352例,其中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组116例、二甲双胍组118例、格列吡嗪组118例。经治疗12周后,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组、二甲双胍片组、格列吡嗪片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别为(5.5±1.3)%、(6.0±1.4)%、(6.1±1.5)%;空腹血糖分别为(7.3±1.8)、(7.9±2.3)、(8.2±2.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11.0±4.0)、(12.2±4.2)、(12.5±4.5)mmol/L,3项指标较用药前均有显著下降,各组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餐后2小时胰岛素均有所上升,空腹胰岛素无明显变化。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片两组甘油三酯有所下降,格列吡嗪片组有所升高,胆固醇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共发生不良事件54例,不良反应22例,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6.
康力  张玉梅 《中国药房》2011,(16):1466-1467
目的:观察糖脉康颗粒联合卡托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卡托普利(25mg,tid)治疗;观察组接受糖脉康颗粒(5g,tid)联合卡托普利(25mg,tid)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餐后血糖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但空腹血糖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后效果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脉康颗粒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效果优于单用卡托普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新确诊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单药瑞格列奈治疗,实验组联合应用瑞格列奈及阿卡波糖,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实验组治疗后FBG由(7.88±0.65)mmol/L降至(6.19±0.61)mmol/L(t=10.90,P〈0.05),2hPG由(14.52±1.96)mmol/L降至(7.97±0.83)mmol/L(t=17.73,P〈0.05),HbA1c由(8.68±1.35)%降至(6.64±0.68)%(t=7.76,P〈0.05),实验组治疗后2hPG及HbA1c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t=-4.67,P〈0.05;t=-4.20,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确诊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瑞格列奈与阿卡波糖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疗效可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对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胰岛素及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疗程共12周。分别检测和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联素以及胰岛素用量,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和HbA1c均控制良好,其中观察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可良好地控制血糖HbA1c,同时增加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对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性的胰岛素皮下输注(CSII)方法治疗,为治疗组;同时选取5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方法治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变化、胰岛素的使用总量,血糖达到生理性指标的时间及合并症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BG及PBG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胰岛素的使用量较MSII组明显减少(P<0.05),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P<0.05),合并症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采用持续性的胰岛素输注方法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指标,降低胰岛素的使用总量,明显缩短用药后血糖达到正常水平的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较低,适宜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真胰岛素(TI)水平的变化趋势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本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空腹血清TI水平,与同期入院体检的6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并测定各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尿酸(UA)、C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TI水平的改变趋势及临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TI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FBG、UA、C肽及HOMA-I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TI与血清FBG、UA、C肽及HOMA-IR水平均有直线正相关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TI水平异常增高,TI升高水平可反映血糖、尿酸代谢障碍,肾功能损伤程度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