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友枢 《福建医药杂志》1994,16(3):44-44,48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对慢性苯中毒的诊断价值福建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陈友枢探索慢性苯中毒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仍是学者们所关心的课题。报道认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LAP)可作为慢性苯中毒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1982年卫生部已列入苯中毒诊...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简称 NAP)染色,是目前白血病分型和鉴别诊断常用的客观指标,在各类白血病的活性变化.文献上有不少报告,但结果尚不一致.为了进一步观察 NAP 在白血病的变化规律,现将几年来收集各类白血病300例的 NAP 染色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及方法(一)材料:300例白血病,结合临床和治疗前的  相似文献   

3.
杨晓春 《淮海医药》2006,24(6):487-488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测定在全血细胞减少血液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182例全血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和50名健康人指尖血制备血涂片.血涂片均经Kaplow偶氮偶联法进行NAP细胞化学染色,显微镜油镜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以积分值记录结果.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组疾病NAP积分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巨幼细胞贫血、脾功能亢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5组疾病NAP积分均值明显低于上述2组疾病和对照组(P<0.0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NAP积分均值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可作为鉴别诊断全血细胞减少血液病的可靠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苯接触工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的活性.方法 对接触苯的207名工人(接触组)和健康人员94名(对照组)进行NAP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接触组NAP活性(67.40±16.12)与对照组比较(38.69±11.53)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的接触组NAP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接触组间NAP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接触组(57.27±18.78)与低浓度接触组(74.26±15.81)的NAP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浓度接触组与高浓度退休组(49.03±16.62)的NAP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接触工人NAP活性较健康人群升高,开展NAP检测对苯接触工人的健康监护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在儿童长期发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偶氮偶联磷酸奈酚AS-BI法测定63例发热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以阳性率和阳性指数表示。结果NAP阳性率在发热组为71.3%±24.1%,对照组为74.6%±11.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阳性指数发热组为138.7±78.6,对照组为95.3±26.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NAP阳性率及阳性指数在细菌感染组为87.6%±12.9%和196.0±76.3,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48.7%±21.8%%和69.9±39.3)和对照组,在病毒感染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支原体感染组及结缔组织病组。结论NAP活性在长期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尤其在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中有重要参考意义。在阳性率和阳性指数两个指标中,阳性指数更能反映NAP活性。  相似文献   

6.
童华波  谈介凡 《贵州医药》1997,21(6):347-347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测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文献尚未见不同年龄儿童NAP活性正常值报道。在临床工作中,诊断儿童疾病只能参照成人NAP活性正常值,这就使诊断有一定困难甚至误诊。因此,我们对ap例正常儿童作了NAP活性测定,旨在探讨儿童NM活性的正常值及变化规律,为诊断儿童疾病在运用该项指标时,提供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1.亚对象我院幼儿园体格检查合格,即无发热、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正常的An例儿童,男、女各100例,年龄2-7岁,平均4.5岁。1.2采血时间上午9…  相似文献   

7.
化脓性、结核性以及病毒性脑膜炎是小儿脑膜炎中最常见的3种类型,由于临床表现相似,鉴别主要依靠脑脊液检查。本实验对104例脑膜炎及30例癫痫患儿进行了脑脊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csf NAP)活性检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4例患儿均为我院住院患儿,年龄2个月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蛋白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损害诊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将SLE合并肾损害住院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6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尿蛋白测定,分析各项尿液指标与临床病程、疾病活动性及免疫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尿蛋白阳性率为3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尿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SLE患者的肾损害,并与疾病的活动度及严重性显著相关,可作为发现SLE肾脏损害的重要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抗核抗体谱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抗核抗体谱在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ANA抗体、抗dsDNA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谱。结果112例SLE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谱的阳性率分别为ANA97.3%、RNP30.4%、Sm30.4%、SSA52.6%、SSB14.3%、dsDNA77.7%、AnuA59.8%;抗dsDNA比抗Sm抗体阳性率高(P<0.01),两种抗体检测结果有相关性(P<0.01),抗dsDNA抗体与抗AnuA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抗体检测结果无相关性(P>0.05);抗Anu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抗Sm(P<0.01),两种抗体检测有相关性(P<0.01)。结论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对SLE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多项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SLE免疫学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李红  任明强  毛成梅 《贵州医药》2001,25(11):1020-102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临床并不少见 ,根据国际抗风湿联盟与我国合作对SLE流行病学调查的初步结果 ,我国SLE患病率为 4 0~ 70 / 10万人口 ,远高于西方国家。典型病例诊断虽不难 ,但误诊者仍不少。误诊原因 ,一方面由于本病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症状变化复杂 ,另一方面是临床医生 (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 )对SLE的诊断标准特别是实验室指标难以掌握。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曾将 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所订SLE的诊断标准、1982年国内诊断标准 (暂定 )及 1987年上海风湿病学会所推荐的诊断标准向全国 30 0个省、专区及市级医院征询 ,…  相似文献   

11.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老年SLE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风湿免疫科70例SEE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发病年龄分为2组,发病年龄≥50岁者(35例)为老年SLE组,发病年龄<50岁者(35例)为中青年SLE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合的差异.结果 老年SLE组与中青年SLE组男女比为1∶11比1∶3,平均病程[3年比1年],发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间[0.5年比0.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SLE组狼疮性脱发发生率较低[0.0%(0/35)比28.6%( 10/35),P<0.05];血小板减少、肺间质病变发生率、C反应蛋白升高及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中青年SLE组[51.4%(18/35)比25.7% (11/35),34.3%(12/35)比8.6% (3/35),11.4%(4/35)比34.3% (12/35),80.0% (28/35)比57.1%(20/35),14.3% (5/35)比0.0% (0/35),P<0.05];老年SLE组血肌酐升高,Sm抗体、抗dsDNA、抗Clq抗体阳性率低于中青年SLE组[11.4%(4/35)比34.3%( 12/35),5.7% (2/35)比22.9%(8/35),14.3%(5/35)比54.3% (19/35),25.7% (9/35)比54.3% (19/35),P<0.05];老年SLE组泼尼松平均使用量低于中青年SLE组[(22.42±19.60) mg/d比(39.93±18.56) mg/d,P<0.01];老年组高血压、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SEE组(P<0.05).结论 老年SLE患者男性发病较中青年SEE多,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率较中青年组低,发病至确诊的时间较长;生血小板减少、肺间质病变、高血压、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等中青年SLE多,因此,对老年SEE应注意多系统的病变,反复多次行自身抗体检测以尽可能早期诊断,并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甲氨蝶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甲氨蝶呤(MTX)治疗轻、中度活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方法专科门诊随诊患者分为:A组,MTX加小剂量激素组(泼尼松10mg/d)28例;B组,中等剂量激素组(泼尼松30mg/d)20例,观察指标包括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激素减至少剂量维持治疗时病情复发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组积分由治疗前的(9.4±2.1)降至(4.1±0.9),B组由(8.6±2.5)降至(4.0±1.0)。两组治疗前后相比疗效差异显著(P〈0.01),但A、B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激素减量至10mg/d维持后B组有8例出现病情反复,A组在总观察期有3例病情反复,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A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B组以库兴综合征为主。结论MTX对轻中症SLE治疗有效,加用MTX可减少激素用量,防止长期使用偏大量激素引起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SLE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SLE并发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83.3%),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活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关系及在预测疾病耐药性方面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初发SLE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组15名。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的计数。分析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总T细胞和总B细胞等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健康对照组与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平均值分别为2.2±0.7、3.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P<0.01)。②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表达与淋巴细胞亚群中总T细胞,总B细胞,NK细胞的计数均无相关性,但P-gp的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CD4+/CD8+比值有相关性(r=0.602,P=0.002;r=0.561,P=0.005)。③根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分为增高组和降低组,分别与相应的RFI值比较,发现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的增高组与相应P-gp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3,P=0.025;r=0.628,P=0.014)。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P-gp表达是SLE患者多药耐药性的指标,SLE患者药物跨膜转运蛋白P-gp表达水平尚与其存在免疫功能异常亢进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密切联系,提示P-gp可能是药物治疗疗效的指标,对改善预后和联合治疗减少耐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牛彩红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1):1244-1246
目的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组蛋白抗体(AHA)、抗SSA抗体6种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敏感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SLE患者及门诊健康体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Anua和AHA水平,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ANA和抗ds-DNA抗体,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抗Sm抗体和抗SSA抗体,并用免疫双扩散法证实抗Sm抗体和抗SSA抗体的结果。结果 Anua阳性率为77%,AHA阳性率为43%,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32%,抗Sm抗体阳性率为28%,ANA阳性率为94%,抗SSA抗体阳性率为17%。结论 Anu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阳性率可能是诊断SLE比抗ds-DNA抗体更特异的指标,尤其对于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的诊断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这2种抗体对诊断SLE特异性高,但因其灵敏度低,故阳性率不高;ANA因阳性率高,而特异性低,只适宜作为SLE的筛选试验;SSA抗体阳性率在6种抗体中最低,不适宜作为筛查项目,但其真阴性率高。因此6种抗体联合检测可互相弥补其缺陷,有利于SLE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假性肠梗阻(IPO)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提高对这种SLE类型的认识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2004年收治的7例SLE合并IPO。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2.3岁;平均病程41个月;以IPO为首发症状4例,7例均在SLE病情活动期,合并腹腔积液4例,同时合并膀胱炎和尿路梗阻1例,7例抗核抗体均阳性,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SA抗体阳性各4例,抗Sm抗体阳性2例,补体下降6例。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后,7例均缓解,但其中1例治疗中出现败血症、激素减量后IPO复发而放弃治疗。结论IPO是临床少见但重要的一种SLE合并症;这种类型的SLE中IPO可为首发症状,而且常同时合并尿路梗阻和/或膀胱炎以及腹腔积液;多数患者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重视多器官受累的表现以及自身抗体和补体的检测有助于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临床表现、易感因素、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82例SLE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患者资料。结果1525例SLE患者中,82例发生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5.4%。占SLE医院感染总例数的17.9%(82/458)。感染部位常见为口腔(34%),下呼吸道(32%)和胃肠道(21%)。82例中共分离出真菌103株,最常见为念珠菌属(74.7%),其次为隐球菌(9.8%)和曲霉菌(5.8%)。易感因素为低蛋白血症、血白细胞减少、低补体血症,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以及侵入性操作等。抗真菌治疗单用氟康唑47例,制霉菌素7例,伏立康唑6例,伊曲康唑5例,两性霉素B5例,卡泊芬净1例,其余均为联合用药。本组治愈39例,好转23例,恶化3例,死亡17例,病死率达21%。结论念珠菌为常见致病菌。SLE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有助于改善SLE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难治性重症SLE 15例(神经精神狼疮6例,狼疮肾炎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5例),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500mg,使用1~4次,同时依据病情联合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采用BILAG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对病情进行评价,监测不良反应及外周血B细胞清除情况和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重症SLE,至随访终点BILAG临床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缓解分别占总例数的33%,40%和27%。其中神经精神狼疮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临床改善显著,起效时间≤1个月,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12个月);入组狼疮肾炎患者效果不佳。研究期间共发生4例严重感染,并导致2例死亡。结论初步提示利妥昔单抗对部分难治性重症SLE有效,该生物制剂可能成为SLE新的诱导缓解手段之一。由于尚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应用需谨慎从事。尤需警惕免疫抑制状态继发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7例SLE患者及16名正常对照人群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SLE活动性的判断采用SLEDAI评分方法,其中缓解期的患者11例,活动期的患者16例。分析以上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B1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B1淋巴细胞亚群/B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但未见其与病情活动相关。结论SLE患者外周血B1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可能在SLE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冯小朵  李文联 《安徽医药》2021,25(8):1570-1572
目的 阐述以乏力为首发表现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例并讨论.方法 报道1例以乏力为首发表现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果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症状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加强疾病总体认识,避免漏诊、误诊.结论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症状各异,临床医生需熟练掌握疾病,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