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凯 《淮海医药》2005,23(1):9-11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资料。结果 2例急性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肾功能减退、尿酶升高、电解质紊乱;病理诊断为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病理诊断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结论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有肾损害,可致马兜铃酸肾病,其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使用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对马兜铃酸肾病的认识情况。方法通过临床对中药细辛、威灵仙、川木桶、汉防己等药物的使用量比较含马兜铃酸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并且对医院的医师进行含马兜铃酸药物组成的认识与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情况知晓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临床应用状况。结果通过医院临床使用药物的调查以及对医师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含马兜铃酸的药物使用量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马兜铃酸肾病并没有受到医师的重视。结论随着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大量使用,临床也要对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进行重视,要加强对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培养医师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马兜铃酸的化学结构、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及中成药、马兜铃酸的药理作用和毒性作用、马兜铃酸肾病。通过本文的综述,使医药人员对马兜铃酸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安全、合理、规范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  相似文献   

4.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含马兜铃酸类成分中药导致的肾损害-马兜铃酸肾病近年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10年来的临床与药学研究,从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特征、相关药物以及马兜铃酸的代谢过程、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因应用不当或饮食污染摄入马兜铃酸I所引起的、以进展性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急慢性肾炎称为马兜铃酸肾病或巴尔干地方性肾病。马兜铃酸I特异性损伤近端小管,而对肾脏其他组织细胞未表现出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因此,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有机阴离子蛋白1和3特异性摄入马兜铃酸I,是马兜铃酸I发挥特异性肾毒性作用的关键。近年来对肾小管摄取马兜铃酸I的机制已明确,但参与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顶膜侧转运的蛋白鲜有报道。通过综述马兜铃酸I在肾小管的消除机制,以期为预防和治疗马兜铃酸肾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马兜铃酸致突变及致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草药肾病”事件之后,马兜铃酸肾毒性受到了全球学者的关注,而随着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伴发泌尿系统肿瘤报道的日渐增多,阐明其致突变和致癌机制也成为其毒性研究的另一焦点,马兜铃酸Ⅰ和Ⅱ是马兜铃酸的2种主要成分,为明确的遗传毒性致突变物,现重点围绕其在体内的代谢活化过程、DNA加合物形成、分布特点及导致癌基因突变等阐述马兜铃酸致突变致癌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基层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使用情况做一总结研究,以了解基层医院的医生对此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及对马兜铃肾病的认识情况,从而提出如何加强新理论、新知识在基层医生中的推广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马兜铃属植物由于对肾脏的毒性而遭到否定,故寻求替代药材已经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本文从本草、功效、化学成分、机制等方面将常用马兜铃药用植物与《中国药典》规定的已有替代药材进行比较,探讨其可行性.同时对马兜铃酸肾病的病理表现做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肾病(AAN)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住院诊断为马兜铃酸肾病的患者36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治疗经过,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马兜铃酸肾病进展隐袭,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就诊时即有肾功能不全,病理表现为中-重度肾脏小管-间质损害,炎性细胞浸润较少,可见广泛纤维化改变,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结论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可引起马兜铃酸在体内的蓄积,造成肾脏,尤其是肾间质持续不可逆性损害,最终引起肾功能衰竭,也可出现恶性肿瘤。应深入研究马兜铃酸对肾脏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药是祖国医学传统药物,数千年来广泛应用干临床,一直被视为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有效。近年来.关木通及广防己等中药引起肾损害已被确认,并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经研究认为此种肾损害是由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所致,因此国内称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mpathy,AAN)”,根据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分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型和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型2种。现将我科2001年4月-2004年5月,诊治的42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