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特别是在阴长阳消的冬季。该如何养阴护阳呢?  相似文献   

2.
韩祝 《自我药疗》2013,(9):68-69
中医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白露、秋分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已入秋。跟温度计的指数一起跌落的,是湿度计的指数。天气日渐干燥,不仅仅会出现咳嗽、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而且天气干燥还会使头发得不到足够的阴血滋养,而容易变白、脱落。所以在白露、秋分之际,要着重注意养阴生津、润燥护发,防止白发、脱发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仲景养生坊     
《中国药店》2014,(13):104-104
夏当养阴液,护阳气 炎天热盛,人的阳气活动旺盛,阴津易随汗液外泄而易伤“心阴”。夏热皮肤开泄,加之乘凉饮冷,也容易损伤阳气。所以,中医认为,夏季养生要重视“养阴液、护阳气”。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明代《景岳全书》则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气主阳,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气属阳,血属阴,气以推动、温熙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中医有“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故两者不可分离.气和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当人体发生全身性病理变化(即内分泌紊乱)时,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则导致淤血内停,气滞不畅,阴血不能到达皮肤颜面、营养肌肤,而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着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排出去,长期如此,就形成色斑.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产后发热”是由于产妇分娩时阴血骤然虚损,阳易浮散,人体腠理甚虚,机体抵抗力骤然下降,如果此时调理不当,最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也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治疗。我国古代医家对“产后发热”早有论述,曾有“产后病温”、“败血为病”、“热入血室”之说。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各家,认识不同,如薛立斋认为“新产妇人,阴血暴亡,阳无所附而外热”,是指产后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店》2009,(6):95-95
血对女人的一生,尤其珍贵。女性由于有周期性失血的生理特点,而与血结下了不解之缘。伴随女人一生的经、孕、产、乳的不同生理过程,均与血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学早就有“女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妇女以养血为本”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生命机体内的“气”是保障机体健康最基本的元素。中医中的“气”,就好比生命机体内存在的“能量”。这种“能量”有动静之分,就像“气”也有阳阴之分。“能量”相对富足则散发,表现为“阳”之状态;“能量”相对欠亏则聚敛,表现为“阴”之状态。中医理论讲究阴阳平衡,就是强调通过各种手段调理使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间达到“能量出入平衡”,保证了这种“能量动态平衡”,人体就“气调血顺”,百病自去。  相似文献   

8.
女性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多将外阴皮肤和粘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统称为“女阴白斑”。临床根据其组织病理变化不同分为:增生型、硬化苔癣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增生型、混合型女阴白斑又可分为无不典型增生和有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9.
在“肤阴洁”畅销十五年的背后,有一群与“肤阴洁”结下深厚感情的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用一个时下很流行的词语——她们是“肤阴  相似文献   

10.
蒋家騉 《家庭用药》2014,(12):31-31
秋季白天比较暖和,早晚凉爽,温差较大,人体容易感到干燥、乏力、倦怠等不适,因此民间有“秋补”习俗。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秋季也宜作适当进补,但进补也要注意方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正常的健康人则多注意平衡膳食即可,可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气养阴敛汗汤治疗盗汗的效果。方法:将73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补气养阴敛汗汤治疗组37例,玉屏风颗粒对照组36例,两组病例先辨证分型,然后进行治疗,以2周为治疗终点,观察治疗前后汗液、伴随症状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肝肾功能的变化,记录服药不良反应,以汗症变化为判断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主要症状疗效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三类证型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除心血不足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型治疗后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亦无异常改变。结论:补气养阴敛汗汤治疗盗汗疗效稳定、安全,治疗效果优于玉屏风颗粒。  相似文献   

12.
严湘凤 《上海医药》1995,(11):13-15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元素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有报道称近代药理研究对黄芪的免疫调节、抗病毒、  相似文献   

13.
中风乃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初期攻治也难免有伤气阴,病至后期往往正气虚损,邪气难尽。故其治疗应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笔者在临床上宗此为用,屡获佳效。1养肝血、祛瘀血中风病位主要在肝,故治疗时应有所侧重。初起多以平肝、镇肝,后期则当柔肝,养肝以补肝之阴血。阴血得补则筋  相似文献   

14.
羊肾,又名羊腰子,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等,其味甘,性温,有生精益血,壮阳补肾之功,可用于肾亏之男女。《日华本草》言其:“补虚耳聋,阴弱,壮阳益胃,止小便,治虚损盗汗。” 猪肾,即猪腰,含锌、铁、铜、磷、维生素B族、蛋白质等,是含锌量较高的食物。其味咸,有养阴补肾之功,用于肾虚热而性欲较差的女性,而肾气虚寒则非所宜。 猪胰,长于猪两肾之间,是猪的命门。其味甘,有滋阴润  相似文献   

15.
血虚证是各种血分病证的一种,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全身虚弱的证候.其症状主要有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不同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中的一项或几项. 血虚的原因有几种:1.禀赋不足;2.脾胃虚弱,生化乏源;3.各种急慢性出血;4.久病不愈;5.思虑过度,暗耗阴血;6.瘀血阻络新血不生;7.患肠寄生虫病.故找到病因以治本是治疗血虚的关键.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且经、带、胎、产、乳等均易伤血,故女子病多在血分,也就是说女性血虚证的发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中医所称“不寐”或“不得卧”系指失眠为主症的一些疾病。不寐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阴血不足,重在心脾肝肾。实症则由食滞痰浊,壅遏胃腑所致。  相似文献   

17.
顺德市某镇一名男青年,日前患上一种怪病:阴痉连续11天“昂首挺立”,最后得求助于南方医院的名医,才完全制服这奇怪的“不倒翁”。 据南方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郑少斌教授介绍:这名顺德青年22岁,求诊时自诉病发前一夜曾与女友同床共枕,次日一早,发现阴痉依然“情绪高昂”。毫无颓意。一连几天,都没改观。这可急坏了这位男青年。他为这“难于启齿”的问题在顺德市医院求医,花了一两万元。结果却“雄风不减”至挺立第9天时,才转至广州南方医院就诊。 郑教授说,男青年患的是“阴痉异常勃起”,但病因不明。这类病症较为鲜见。据他们分析,这是由于阴痉动脉的血上得去,但静脉的血下小来而造成的。如果不及时治疗,阴痉长时间充血会致其坏死。他们决定在患者的大腿部“抽调”一静脉“支援”阴痉海绵体,两部分的静脉“胜利会师”后,才“贯通血路”,使积蓄多日的血液顺利下行,从而使长达11天之久的“雄风”终于倒了。  相似文献   

18.
中医肾虚与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经素问:“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难经说肾,“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中医理论,肾对男女生殖有直接作用。清济阴纲目:“因人无子,语男则主于精,语女则主于血。著论立方,  相似文献   

19.
包琳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240-241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为邪从外受,内传营血,血热血瘀,瘀热搏结,络损血溢;病理特点是病位深在营血,下焦肾脏阴伤血耗,易生他变;基本治法是养阴凉血散瘀。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治疗具有止妄行之血,清血分之热,散血分之瘀,解血分之毒,阻止阴津耗伤,恢复脏腑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研究应博采众家,古为今用,广泛使用现代先进实验技术和科研手段,多学科的协作研究是温病学理论体系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足的中医综合治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diabetesfoot),属中医“消渴病”继发的“血痹”、“脱疽”、“筋疽”范畴。以消渴病失治误治,热伤气阴,气阴两虚,甚或阴阳俱虚,久病入络,络脉血瘀,或痰瘀互结为发病基础。或有热毒外犯,或有热毒、湿热邪毒内生,壅遏气血,肉腐为脓,则可表现为溃疡、痈疽,甚至进一步发生筋烂骨脱。早在《内经》中就有论及,其后历代医家更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糖尿病足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技术日益受到关注。今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