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6至2007年153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9大类42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其次为消化系统用药、心脑血管用药。合并用药占46例(30.19%),单一用药107例(69.81%);以静脉用药途径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过敏反应,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等。结论应加强不易观察和ADR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9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六安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到的392例不良反应填报完整上报并作分析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的39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导致ADR比例占首位,有277例,占70.7%.我院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占第1位,有138例,占35.2%,中药注射剂、调节水电解质及营养药分别占第2、3位;ADR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184例,占46.9%;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有70例,占17.9%.结论 加强我院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我院40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0.84:1;>50岁的中、老年患者166例,占40.79%;单一用药384例,联合用药23例,静脉给药为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是引起ADR的最常见药物占36.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1.8%;皮肤及附件是最常见的ADR损害部位,占49.4%;根据ADR程度分类,中度363例,重度只有2例.对ADR因果关系进行评定,具有肯定因果关系27例,很可能258例,可能106例,可疑16例;治愈227例,好转180例.结论 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5,(29):4086-408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2014年我院上报的262例ADR报告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2例ADR中,ADR发生最多的人群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46.56%;静脉滴注239例,占91.22%;抗感染药引发的ADR 97例,占37.02%,其中头孢菌素有48例,占49.48%;皮肤及附件损害病例最多,有96例,占36.64%。262例ADR患者及时停药好转的有132例(占50.38%),未出现药物后遗症或死亡病例。结论:掌握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有助于减少或避免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建屏  许建国  朱华 《中国药房》2010,(42):4004-400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的25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60岁老年人和≤10岁儿童发生比例较高;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有217例(占86.11%);抗微生物药ADR发生率最高,有185例(占73.4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30例(占51.59%)。结论:医、药、护应密切合作,规范诊疗和用药,通过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节约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7.
我院186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丽坤  王刚  谷容  刘彬 《中国药房》2010,(14):1317-1318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9月收集到的18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占72.15%;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多见,占77.52%。结论:监测ADR、预防ADR的发生,是促进合理用药及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孙志明 《中国药房》2014,(18):1692-169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2012年收集的22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42.60%和29.1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占总报告例次的37.22%;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6.5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重视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我院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高岩芳  王华  赵志强  霍芳  李晓敏  陈星 《中国药房》2007,18(23):1819-18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2006年各科室上报的240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为211例(占87.92%);抗菌药物引发ADR最多见,有153例(占63.7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118例(占49.17%)。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1-12月收集的19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例ADR报告中,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占50.52%),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0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6.07%;190例ADR报告中,有5例严重的ADR;ADR病例中有174例治愈,16例好转。结论: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有利于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免疫抑制剂及相关器官移植用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收集的免疫抑制剂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来自151家医院的4826例免疫抑制剂致ADR报告,男女患者之比为1∶1;发生严重的ADR患者中,≥60岁患者所占比例较高;ADR发生时间以用药后2~<7 d为主;引发ADR的药物主要涉及糖皮质激素、抗体和烷化剂;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胃肠系统及全身性损害,严重的ADR主要累及血液系统;经过治疗,4314例患者(占89.39%)痊愈或好转;有4例死亡报告(1例与移植相关)。其中,442例ADR与器官移植术后用药相关,男女患者之比为2∶1;ADR发生时间以用药后≥15 d为主;引发ADR的药物主要涉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体和抗代谢/增殖药;经过治疗,379例患者(占85.75%)痊愈或好转。结论:免疫抑制剂治疗窗较窄,但疗效无法替代,应加强患者治疗期间尤其是器官移植术后的临床用药安全性监测,并及时有效地干预,尽可能防止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该院10年间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其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规避用药风险。方法:检索2010—2020年该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涉及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上报120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一般的ADR 118例(包括新的、一般的ADR 10例),严重的ADR 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0.48∶1;≥60岁的老年患者86例(占71.67%);有药物过敏史者10例;涉及10种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中药注射剂为丹红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和痰热清注射液;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多;82例ADR(占68.33%)在用药第1日发生,其中32例ADR(占26.67%)在用药后30 min内出现;存在超剂量用药情况。结论:应规范、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ADR监测,促进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18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4例ADR中,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37例(6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83例(52.7%);严重的ADR16例(8.7%);由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最多[167例(78.0%)]。结论 ADR监测工作仍需努力改进,报告的例数和质量有待提高;加强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不断提高用药安全和ADR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杨菊 《北方药学》2015,(4):146-148
目的:探讨我院近两年253例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国家ADR监测系统中,我院近两年2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ADR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患者是ADR高发人群,在253例报告中分别占18.97%和28.46%;给药途径也是ADR发生的重要原因,静脉滴注尤甚,占85.37%;引起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占40.71%,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占9.88%;抗菌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居首位,占37.86%;ADR累及器官/系统中,以皮肤损害最多,占46.24%,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损害,占11.86%;ADR多为一过性损害,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或缓解的占40.71%。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监测,减少静脉滴注给药方式,重点关注儿童、老年人用药安全,密切观察临床用药中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的损害,提高用药水平,节约医疗资源,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达比加群酯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达比加群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2月-2019年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9例达比加群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例达比加群酯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7;61~70岁患者最多(42.11%);发生ADR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1个月(89.48%);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消化系统(37.50%)、泌尿系统(12.50%)及全身系统(12.50%);临床表现以出血最为常见(50.00%);一般的ADR占89.50%,新的ADR占10.50%,未出现严重的ADR。结论:达比加群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针对肾功能不全、高龄及合并用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用药监测,减少ADR发生,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高扬  孟莉  姜德春 《中国药业》2013,22(14):91-9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减少ADR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收集的1 4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回顾性分析,对ADR程度分级、药物类别、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以及报告人员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共897例(61.31%)。ADR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最多,共492例(33.63%);其次是脑血管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分别是262例(17.91%)和184例(12.58%)。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对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宁德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48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2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66种,男性发生率(265例,占54.98%)略高于女性(217例,占45.02%);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44例,占29.87%);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295例,占59.48%);抗感染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197例,占37.0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65例,占30.05%);严重的ADR有16例(占3.32%);所有ADR均治愈和好转。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医疗机构应完善医、药、护合作的ADR监测体系,加强ADR监测,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作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4~2018年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79份APAP所致ADR报告的上报单位、ADR类型与关联性评价、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及所涉及的临床症状和转归、药物剂型与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份ADR主要来自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上报,关联性评价为"可能"的报告比例最高。一般的ADR有156例(87.15%),严重的ADR有13例(7.26%),新的ADR有10例(5.59%),新的严重的ADR有1例(0.56%)。患者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主要分布在0~10岁(35.20%);ADR多在用药1~2 d发生(87.15%),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系统损害等;导致ADR的APAP剂型以片剂(62.01%)和栓剂(22.35%)为主。174例ADR患者经停药或积极对症处理后治愈或好转。结论:APAP所致ADR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为主,长期或者过量使用可产生严重皮肤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临床应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魏怡雯  邱菡 《药学研究》2016,35(6):361-363
目的:汇总近10年国内发表的报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药源性死亡的文献,分析国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药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中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药源性死亡的文献资料,对致死病例的性别、年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死亡原因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有效文献55篇,共报道病例76例,男性45例(59.2%)、女性31例(40.8%),男女性别比为1.45∶1;患者年龄0.5~79岁,平均年龄46.9±17.9。患者原发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29例(38.2%)、(支)气管炎12例(15.8%)、肺部感染11例(14.5%)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有65例(85.5%)。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0 min 以内,有48例(63.2%);全部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59例(77.6%),用药后休克症状发生时间<5 min 有46例(78.0%)。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最高,有49例(64.5%)。全部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死亡原因分布中,过敏性休克占比最多,为59例(77.6%)。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各异,其中致药源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过敏性休克,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最高。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前应当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等,密切观察防止药品不良反应致死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谢红 《中国药房》2014,(24):2281-2283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1993-2013年文献报道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ADR病例,就收集到的129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29例ADR中,男性患儿72例(55.81%),女性患儿57例(44.19%);4<12岁患儿发生ADR较多(105例,81.4%);原患疾病多为肺炎(42例,32.56%)、上呼吸道感染(39例,32.23%);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36例(27.91%);静脉给药时发生ADR的35例,静脉给药后发生ADR的82例;ADR以消化系统损害(97例次,43.70%)、变态反应(59例次,26.58%)多见;ADR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恢复。结论:儿童应用阿奇霉素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用法用量,加强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