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基于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度法进行丁香饮片质量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测定25批不同产地的丁香饮片样品中β-石竹烯、α-石竹烯、丁香酚、乙酸丁香酚酯和挥发性醚浸出物5个主要指标的含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以熵权法所得权重作为分辨系数,构建丁香饮片质量评价模型。结果 25批丁香饮片的乙酸丁香酚酯权重最大,提示含量可能需要增加更有标示性的成分;相对关联度值的范围为0.164~0.739,不同产地的丁香饮片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质量排名前3的样品为Q15、Q17、Q18,产地均为马达加斯加,表明该产地丁香饮片品质较优。结论 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所建立的质量评价新模型可用于丁香饮片的质量评价,熵权法赋权提高了灰色关联度法的可靠性及丁香饮片质量评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分析香连制剂(水丸/浓缩丸/片/胶囊)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SPME法提取挥发性成分,GC-MS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建立其指纹图谱,并对香连制剂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对24批不同剂型香连制剂进行分析,确定了15个共有峰,构成了香连制剂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其中6个共有峰得到了确认,分别为去氢木香内酯,β-榄香烯,β-石竹烯,氧化石竹烯,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结论: 水丸、浓缩丸与片剂、胶囊中挥发性成分组成相似,但在相对含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黔产葎草鲜品和干品雄花、雌花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样品挥发性化学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结果:在葎草鲜品雄花、雌花和干品雄花、雌花中分别鉴定出55、41、51、32个组分,分别占挥发油总峰面积的96.432%、97.034%、95.193%和68.896%。其中,鲜品与干品中质量分数较大的共同化学成分为β-石竹烯、(E)-β-金合欢烯;质量分数差异较大的化学成分为β-石竹烯(鲜品:49.370%,干品:76.029%)、β-月桂烯(鲜品:15.100%,干品:2.360%)、β-榄香烯(鲜品:9.847%,干品:3.095%)。结论:黔产葎草花雄花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多于雌花,鲜品多于干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丁香、肉桂及其药对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单因素考察并确定最佳萃取条件,测定丁香、肉桂以及丁香、肉桂药对的挥发性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最佳萃取条件为取样量0.6 g,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15 min,解吸时间3 min。从丁香中鉴定出28种挥发性成分,从肉桂中鉴定出27种挥发性成分,从药对中鉴定出32种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75%、80.37%和75.97%。丁香、肉桂及其药对共有挥发性成分6种,但共有成分的含量有所差异。3组数据的PCA综合得分具有较大差异,其中药对得分最高。结论:丁香、肉桂药对的挥发性成分大部分来自于丁香,配伍后有新的挥发性成分产生,两药配伍可能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为后续研究包含丁香、肉桂药对的复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女贞子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为酒女贞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女贞子及酒女贞子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女贞子中共鉴定出38种化合物,酒制女贞子中鉴定出40种化合物。结论:女贞子与酒女贞子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与含量有较大的差别,酒制后(-)-α-荜澄茄油烯、杜松烯、1-石竹烯等烯类成分有所增加,其他如苯乙醇成分有所减少,这与女贞子通过炮制后具有消炎抗菌的功效是一致的,同时酒制后降低了苯乙醇对人体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前胡与蜜前胡的挥发性成分,为后续药理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考察蜜炙对前胡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前胡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前胡生品进行分析鉴定,用(HS-SPME)对蜜前胡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SD法鉴定出50种,占挥发性成分的73.84%,SPME法鉴定出38种,占挥发性成分的93.62%,2种方法所得主要有效成分相差不多,鉴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便快捷,故前处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法从蜜前胡中鉴定出46种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83.61%。结论:前胡蜜炙后γ-柠檬烯、(1S)-(+)-3-蒈烯、莰烯的含量明显减少,1-石竹烯、α-石竹烯、α-水芹烯、萜品油烯、l-b-红没药烯的含量明显增多,前胡蜜炙后新增了17种成分,减少了9种成分。前胡蜜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变化。该研究为前胡蜜炙前后各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为前胡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谷精草及其伪品赛谷精草挥发性成分的异同点,为谷精草的真伪鉴别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谷精草和赛谷精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2种药材共检测到63个峰,鉴定出43种成分。从谷精草中检测到30个峰,鉴定出25个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9.02%;主要物质有1-石竹烯、右旋大根香叶烯、薄荷脑、月桂酸乙酯、癸酸乙酯、软脂酸乙酯、茴香脑、壬酸乙酯等成分;从赛谷精草中检测到33个峰,鉴定出18个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3.94%;主要物质有1-石竹烯、植酮、薄荷脑、壬醛、桉树脑、α-石竹烯、香叶基丙酮等其他成分。结论:谷精草和赛谷精草在挥发性成分上存在一定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8.
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广西不同产地五月艾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与艾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艾叶和广西产五月艾中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广西不同产地五月艾挥发油的得率为0.32%~0.67%,与艾叶比较均含有桉油精、樟脑、龙脑、大根香叶烯D、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松油醇、薁类等特征成分。但不同产地五月艾的挥发油中同一成分的含量变化较大,而且组成挥发油的个别成分也有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应用广西产五月艾药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和可同时测定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中4个挥发性成分(香桧烯、β-水芹烯、4-萜烯醇、β-石竹烯)含量的GC-MS分析方法。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果皮、种子中的挥发油。GC-MS分析测定4个成分,采用DB-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 0.25μm),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氦气,柱流量1.0 mL·min-1,进样量1.0μL;EI源,选择性离子扫描模式,离子源温度250℃,接口温度280℃。结果:黄皮叶、果皮、种子挥发油中4个挥发性成分和其他成分分离良好,香桧烯、β-水芹烯、4-萜烯醇和β-石竹烯分别在0.27~34.05μg·mL-1、0.053~6.84μg·mL-1、0.056~7.15μg·mL-1、0.11~7.29μg·mL-1的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范围为99.7%~100.6%,RSD为1.3%~1.5%。样品测定结果显示黄皮不同部位中的4个挥发性成分差异最大,其中黄皮叶中β-石竹烯含量最高,为3...  相似文献   

10.
吴丽群  林菁  张增弟 《药学研究》2016,35(12):693-696,711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产地黄精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分析比较福建、贵州、河南等3个产地的黄精中挥发性成分,从而探讨产地对于黄精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在福建产地黄精中鉴定31种挥发性化学组分,在河南产地黄精中鉴定35种挥发性化学组分,在贵州产地黄精中鉴定35种挥发性化学组分,这些组分既有相同部分,也有各自特有的组分。结论不同产地黄精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本文对其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柚果皮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柚果皮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柚果皮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检测不同产地柚果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柚果皮挥发油均含有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D-柠檬烯、α-萜品醇、香叶醛、β-石竹烯等成分。结论:不同产地柚果皮挥发油中有7个共有成分,但各成分含量在不同产地的柚果皮挥发油中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2.
Fourteen volatile components including eight allypyrocatechol analgo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essential oil and ether soluble fraction of PhilippinePiper betle leaves (Piperaceae). The major constituents of PhilippinePiper betle oil were chavibetol and chavibetol acetate. Capillary GC analysis of the oil showed chavibetol (53.1%), chavibetol acetate (15.5%), caryophyllene (3.79%), allypyroacatechol diacetate (0.71%), campene (0.48%), chavibetol methyl ether (=methyl eugenol, 0.48%), eugenol (0.32%), α-pinene (0.21%), β-pinene (0.21%), α-limonene (0,14%), safrole (0.11%), 1,8-cineol (0.04%), and allylpyrocatechol monoacetate.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ether soluble fraction was allylpyrocatechol (2.38% of the leav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分析青风藤中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青风藤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数据库检索对其挥发油进行分离鉴定。对青风藤中的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共鉴定出80个化合物,通过与软件中的质谱标准谱图库进行比较,获得匹配的有6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脂肪酸、甾醇、烯烃以及少量的醛类等物质,含量最多的为十八烷酸和十六烷酸。结论 该实验丰富了青风藤的物质基础研究,为青风藤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丁香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考察丁香挥发油及丁香酚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挥发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丁香酚的含量。以氨苄西林为对照,体外法测定丁香挥发油、丁香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提取物及丁香酚对8种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氨苄西林对8种幽门螺杆菌菌株的MIC范围为1.25~2.50 μg•mL 1,丁香挥发油的MIC范围为5.00~10.00 μg•mL 1,丁香酚的MIC范围为2.50~5.00 μg•mL 1,丁香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提取物无抑菌作用。结论丁香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成分是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丁香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工艺对大别山鱼腥草挥发油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低温烘干(50℃)、晒干、阴干的干燥方式处理新鲜的鱼腥草,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检测分析。结果阴干、晒干、烘干鱼腥草中的挥发油分别鉴定出43、37和14种。结论晒干和低温烘干方式均会影响鱼腥草挥发油的组成,但对总体积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河南产忍冬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忍冬花蕾、叶和枝干中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河南产忍冬不同部位中共鉴定出85种成分,其中7种是3个部位共有成分。结论: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忍冬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浙产连钱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挥发油鉴定出3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石竹烯及其氧化物(25.14%)、早熟素Ⅰ和Ⅱ(12.58%)、喇叭烯(10.6%)、异松蒎酮(10.5%)、β-荜澄茄油烯(6.34%),且油中含有一定量的反式斯巴醇(4.53%)、γ-榄香烯(4.68%)、β-榄香烯(1.45%)和D-柠檬烯(0.39%)。结论浙产连钱草挥发油舍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广藿香的两个化学型及产地与采收期对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含量,为广藿香物种和道地性与品质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GC/MS联用技术。结果 吴川、遂溪、雷州和万宁产广藿香含油率较广州和高要产高4~6倍。牌香类的挥发油中均含有较多量的广藿香酮;琼香类的挥发油中不含或含较少量的广藿香酮,但含较多量的广藿香醇。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挥发油从7月至11月呈增加趋势。结论 根据挥发油成分的不同,将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分为2个化学型,即广藿香酮型(牌香类)和广藿香醇型(琼香类),此与基因分析结果(matK和18S rRNA序列)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