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拉定和缩宫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0℃下8h内考察注射用头孢拉定和缩官素注射液配伍后,其混合溶液的外观及不溶性微粒变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含量。结果注射用头孢拉定和缩宫素注射液配伍后,8h内药物的含量、混合溶液的外观及不溶性微粒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拉定和缩宫素注射液不存在理化性的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银杏内酯B注射液(一类新药)不溶性微粒检查方法的可行性,并以不溶性微粒的变化为指标考察药液稀释后的物理稳定性。方法参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不溶性微粒检测的光阻法及其指导原则中静脉注射用浓溶液的检测方法。结果该制荆(1mL/支)至少应稀释于200mL稀释液方能溶解,3批检品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结论光阻法可用于银杏内酯B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检查;稀释液体及稀释后存放温度不应低于16℃。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技术(micro-flow imaging, MFI)在生化蛋白药物(注射用尿激酶)不溶性微粒检测中的应用,同时考察不同企业注射用尿激酶样品中不溶性微粒的现状和2种不同溶剂复溶后不溶性微粒的差异,探讨不溶性微粒的主要来源。方法:采用注射用水和注射用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复溶注射用尿激酶,用MFI检测其中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方法学验证并与药典收载的光阻法比较。结果:MFI测定5μm和15μm微粒标准品的微粒计数的准确度(偏差)分别为11.6%和8.5%,精密度(RSD)分别为1.6%和3.8%,粒径的准确度(偏差)分别为2.5%和0.8%,精密度(RSD)分别为0.59%和0.10%;MFI测定样品不溶性微粒结果中,2~10μm粒径范围的颗粒以蛋白颗粒为主,10μm粒径以上的颗粒以非蛋白颗粒为主,其中非蛋白颗粒结果与光阻法检测的不溶性微粒结果相似;不同企业生产的注射用尿激酶中不溶性微粒存在较大差异,企业A样品的不溶性微粒相对较多;2种不同溶剂复溶样品后企业A和C不溶性微粒的结果基本无差异,企业B和D不溶性微粒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样品采用注射用灭菌生理盐水复溶后测得的不溶...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配伍溶液在室温下放置6h内不同时间点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其外观,测定其pH和不溶性微粒。结果:在室温(25℃)下,6h内配伍溶液的外观、pH和药物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结论: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h内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注射用头孢拉定导致血尿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30种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30种不良反应病例反应情况进行药理研究。结果致血尿不良反应的主要发病群体多半为年纪13周岁左右患儿,在注射前患儿没有出血性疾病以及肾脏疾病,也并没有任何出血倾向,注射头孢拉定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不良反应情况多半发生在用药以后。结论在患儿用药过程当中,应严格遵照医嘱以及药物说明书进行使用,合理按照规定选取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方法,从而逐渐降低患儿血尿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拉定在25℃时的稳定性,为其贮存条件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个厂家3个批号的注射用头孢拉定样品在25℃下贮存3个月,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注射用头孢拉定项下规定,考察其性状、溶液澄清度和颜色、水分、pH值、有关物质和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用头孢拉定在25℃下贮存3个月,性状、水分、pH值、有关物质和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其中,一个厂家一个批次的样品溶液颜色在放置2个月后,颜色超过规定的黄绿色8号标准比色液。结论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用头孢拉定其稳定性不同,大部分厂家的药品可在25℃下贮存3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因注射用头孢拉定导致血尿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头孢拉定的给药途径、使用剂量、每天给药次数进行分析,并计算原发性疾病、给药途径、使用剂量、每天给药次数与血尿的相关性系数;对不同给药途径患者的血尿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并计算给药途径与血尿发生时间相关性系数;对不同给药情况患者的血尿症状缓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于14岁以下儿童患者。疾病构成方面,有76例的原发性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为76%,原发性疾病与血尿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所占比例为94%,给药途径与血尿发生无相关性(P>0.05)。头孢拉定使用剂量均遵守药物手册规定,与血尿发生无相关性(P>0.05)。每天给药次数多为1次,每天给药次数与血尿发生密切相关(P<0.05)。血尿发生集中于用药后2~24h,发生时间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联合用药的血尿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单独用药(P<0.05)。结论: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男性儿童患者,发生时间集中于用药后2~24h,对症治疗方能治愈。  相似文献   

8.
陈瑶  刘青青  肖雨婷 《中国药房》2012,(18):1679-1681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美唑钠与热毒宁注射液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配伍稳定性。方法:依据临床用药剂量进行配伍,观察配伍液外观、p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配伍液中头孢美唑钠的含量变化。结果:室温下8h内,2种配伍液外观、pH值无显著变化,头孢美唑钠含量无明显变化,但不溶性微粒数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且超过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注射用头孢美唑钠与热毒宁注射液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注射用血栓通溶于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微粒检测仪测定注射用血栓通在4种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4种配伍输液中,粒径不低于25,10,5,2μm的微粒均有增加,各配伍液间微粒增加数目有差异。与0.9%氯化纳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不低于25,10μm的微粒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结论临床上使用注射用血栓通时,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剂为宜。  相似文献   

10.
多药配伍静脉滴注致不溶性微粒增多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临床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用量,观察了1~5种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发现,配伍药物数目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数呈正相关,特别是注射用冻干粉针致不溶性微粒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我院267例ADR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我院已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察中心的267例报告,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怀疑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怀疑药品以抗感染药高居首位,共195例,占70.03%;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241例,占90.26%;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普遍,共162例,占60.62%。结论:ADR的发生与药物理化性质、用法用量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加强ADR监测工作应注意ADR高发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吴静  方云  刘晓玲 《安徽医药》2014,18(1):199-201
目的 统计该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病例,总结其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三年半以来的596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其转归情况,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总结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原因.结果 本组596例患者中大于60岁的患者约占16.8%,给药途径中由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为常见(74.2%),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品中由抗菌药物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最多(47.5%),药物不良反应的靶器官统计结果提示皮肤及其附件为最常见的受累器官(37.9%).结论 临床上应该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需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为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我市2009年1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明洪  吕洪 《中国药房》2011,(2):176-178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市4家二级以上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2009年上报的164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ADR的等级、患者性别及年龄、ADR的因果关系、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的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4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29.88%),≥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42.68%),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6.22%),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15%)。结论:临床应强化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ADR报告填写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10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茵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46.5%(47例)。101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5.6%(36例),20岁以下的患者较少,占总数的4%(4例);以静脉滴注方式92.1%(93例)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9.6%(4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茵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32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以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2010~2012年的325例ADR进行分类汇总,并加以分析。结果在325例儿童ADR中,男性患儿占230例(70.77%),女性患儿占95例(29.23%)。静脉给药者居多,占296例(91.08%)。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共40种抗微生物药物,引起156例ADR,占总例数的48.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ADR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占总例次的77.41%。结论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2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刚  骆伟  钟长珍  漆玲 《中国药房》2009,(26):2061-206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上报的271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上报科室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1例ADR中,共涉及药品14类91种,其中抗肿瘤药引发ADR最多,有152例(占56.09%),其次是抗微生物药,有26例(占9.5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有247例(占91.14%);引发消化系统的ADR较多,有79例(占29.19%)。结论: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应用及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重点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我院1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谢大琼  曾永兰  汪泽 《中国药业》2010,19(23):48-5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2009年12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ADR涉及的药品有89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54例,42.86%);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14例,11.11%),其次是头孢菌素类(12例,9.5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1例,72.22%);ADR出现在用药1h内63例(50.00%);严重的ADR有17例,新的ADR有17例,有1例既是严重的又是新的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9例,44.70%),其次为消化系统(25例,18.94%)及神经系统损害(14例,10.61%)。结论医院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66份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2.34%)、呼吸系统损害(19.14%)、心血管系统损害(18.48%)、全身性损害(13.86%);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严重的报告比例高(28.31%)。结论:参麦注射液导致ADR/ADE原因涉及药品使用、生产等多种因素,建议临床要根据中医辨证进行论治,生产企业应提高参麦注射液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加强说明书安全性标识信息,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降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并提供相应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通过上海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2006至2010年有关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不相称性,对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风险因子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812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女性占不良反应发生的多数;不良反应级别以一般为主;2009至2010年间作为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新的不良反应有上升的趋势;双胍类及磺酰脲类(SU)不良反应最为突出;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女性、日服用药频次多、单一用药是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是皮肤损害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患者年龄大是SU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不相称性研究同时也得到一些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信号。结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广泛,像性别、年龄、体质量、用药频次、是否联合用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重视和控制其风险因子,以期更合理安全地用药。  相似文献   

20.
范铭 《中国药房》2011,(44):4188-4190
目的:探讨甲硝唑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8-2010年万方数据中有关甲硝唑致ADR的文献资料,筛选并收集ADR的案例报告,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12例病例。甲硝唑的ADR,在31~40岁的人群中发生较多(26.89%);静脉滴注(62.26%)是主要用药方式;多表现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肝肾系统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6.23%、26.42%、8.49%;药疹(12.26%)和过敏性休克(11.32%)是主要表现形式;发生时间须尤其注意用药首日(58.49%);1例(0.47%)报道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甲硝唑致ADR,警惕其严重ADR(如过敏性休克、精神异常)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