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环内酯族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利用标记化合物(~3H、~(14)C)、~(13)C核磁共振、阻碍变株和抑制剂等方法研究大环内酯族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曾有过多篇报道.近来还运用分子微生物学证实大环内酯的代谢途径.Grisebach综合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根据其生源,将大环内酯分成三类:一,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大环内酯抗生素(MA)类包括许多具有相同大环内酯骨架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从化学观点来看,这些化合物可分为几类:具有12、14或16员环的所谓“典型的”大环内酯类、多烯抗生素类和Ansamycin类。最近,又发现了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的许多新的大环内酯化合物,包括avermectins、milbe-mycins、nargenicins以及aplasmomycin、ooromycin、chlorothricin。本文综述了上面提到的“典型的”大环内酯抗生素类。这些化合物由一个内酯环和1~3个典型的糖分子所组成。大部分MA在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一个氨基糖部分。然而,有几种MA,如中性霉素、tankamycin、chalkomycin和aldgamycin不具有这种碱性糖部分。  相似文献   

3.
雷帕霉素是一种 31 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雷帕链霉菌 (Streptomyces rapamycinicus)、游动放线菌 N902-109 (Actinoplanes sp. N902-109)与伊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iranensis)等放线菌菌株产生,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真菌、免疫抑制、 抗肿瘤、神经保护和抗衰老等,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其生物合成途径已被清楚解析,研究证实它由一种杂合 I 型聚 酮合酶 (PKS, polyketide synthase)/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 (NRPS, 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 负责合成。基因簇全长约 107.3kb, 共含有 26 个基因,其中 5 个编码调控蛋白,参与调控雷帕霉素的生物合成。鉴于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在临床上的重要用途,其 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一直是大家的关注点,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雷帕霉素高产菌株的分子育种及新活性衍生物的挖掘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主要总结雷帕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将就该重要 抗生素的发现及其衍生物的功能、高产菌株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方法 对格尔德霉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17997及其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后修饰基因阻断变株(gdmP-和gdmN-)在ISPII平板不同时间的培养物进行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板TLC和NaOH显色分析,检测GDM及其生物合成中间产物,并利用LC-MS对中间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吸水链霉菌17997原株、gdmN-和gdmP-变株在培养时间72~96h,发现氢醌型格尔德霉素(GQH2)、氢醌型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格尔德霉素(H2GQH2-dC)和氢醌型4,5-双氢格尔德霉素(H2GQH2)分别为主要组分,相应的醌型化合物为次要组分;之后,这些氢醌型化合物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相应的醌型化合物成为主要组分.双向硅胶板TLC分析证实GQH2、H2GQH2-dC和H2GQH2均可在空气中自发氧化为相应的醌型化合物.结论 在吸水链霉菌17997的GDM生物合成PKS后修饰过程中,首次提出GQH2自发氧化为GDM可能是氢醌型向醌型转变的位点,同时它也是GDM生物合成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菌种选育,发酵和生物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以大内酯环为骨架,连有1~3个糖分子的抗生物质,主要由链霉菌、小单孢菌和糖多孢菌产生。从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用于临床至今已有40多年,在这期间已发现了近百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最重要且已商业化的品种(不包括半合成产品)只有红霉素、螺旋霉素、泰乐星、吉他霉素、麦迪霉素和交沙霉素等。本文重点就已工业化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菌种、发酵和生物合成方面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多聚酮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受着体外与体内因子调节。体外因子包括培养基中各个组分,例如碳源、氮源、无机磷等。体内因子有A因子、B因子、C-AMP、鸟苷四磷酸(ppGpp)等。本文对醌类抗生素七尾霉素(Nanaomycin)大环内酯抗生素泰洛星(tylosin)生物合成分别受无机磷和铵离子的调节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且介绍解除调节作用导致抗生素产量增加的一种简单的发酵方法。一、七尾霉素生物合成受无机磷调节的机制七尾霉素由Streptomyces rosa subsp.notoensis KA-301产生,它是一种由Omura等发现的醌类抗生素族。应用~(13)C核磁共振谱和掺入浅蓝菌素(cerulenin)的生物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从中国南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的放线菌SCSIO 07745中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并对相应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分析。方法:提取菌株SCSIO 07745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Hiseq和PacBio SMRT技术进行基因组测序;通过对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以鉴定菌种;以有机溶剂萃取得到发酵产物并利用正相反相柱层析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基因组进行注释并对合成该化合物的基因簇进行定位分析,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结果:该放线菌被鉴定为糖多孢红霉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sporeamicin A(1)和erythromycin A enol ether(2)。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发现该菌株基因组DNA为线状,含有31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基因簇3可能负责红霉素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导。结论:筛选得到了1株产生红霉素类化合物的海洋糖多孢红霉菌S. erythraea SCSIO 07745,为红霉素类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同时,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其蕴藏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Prat.  A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1,12(5):329-335,337
一、概况青霉素G及V、头孢菌素C、头霉素C生物合成的初始阶段都一样,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全过程见图1。Ingolia及Queener(1988)提出了生物合成基因的分类命名、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相同的生物合成基因,命名为Pcb(青霉素/头孢菌素生物合成),只限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分别命名为pen及cef。L-α-氨基己二酸、L-半胱氨酸及L-缬氨酸的酶缩合,伴同发生缬氨酸的异构化而成为D型。在半纯化的酶提取液中,曾观察  相似文献   

9.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及其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一)生源: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生物合成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是红霉素,早在50年代的研究表明,红霉素的生物合成由两条途径形成:一条途径是利用葡萄糖氧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中间物,导致有21个碳原子的大环内酯环的形成,即由7个丙酸亚单位聚合而成,与脂肪酸的合成类似,一个丙  相似文献   

10.
达托霉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致病耐药菌的不断出现,临床上对新型抗生素的需要变得十分迫切,达托霉素的上市使得环脂肽类化合物成为抗生素研发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达托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基于组合生物合成原理的达托霉素结构改造工作,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合成新的达托霉素衍生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简单介绍了达托霉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