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关系.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依据药效学和药动学理论,结合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抗茵药物的用药方案.结果 抗菌药物可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结论 依据PK/PD综合参数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与优化抗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慧萍 《齐鲁药事》2010,29(7):422-425
目的概述了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与临床优化抗菌治疗的关系。方法参阅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根据PK/PD参数,抗菌药物大致可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如PAE)较长者三类。结论 PK/PD参数对临床优化抗菌治疗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孝东  袁建华 《齐鲁药事》2006,25(10):626-627
目的介绍了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与临床合理用药的关系。方法查阅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依据PK/PD参数,抗菌药物可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即有明显的PAE者。结论依据PK/PD对优化临床给药方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菌药物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药物的抗菌活性,还与其给药方案有关。正确的给药方案应参考抗菌药物的药代/药效(PK/PD)特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我国仍然没有按照其PK/PD特征给药,主要问题是给药间隔不当。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疗效与其给药方案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外研究进展,提出了改善我国β内酰胺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哈娜  马满玲  杨习江 《中国药房》2009,(29):2311-2314
目的:设计抗菌药物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方法:以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阿米卡星为例,采用多剂量函数法处理相关药动学数据,将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参数相结合,应用Excel软件编写计算程序,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结果: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应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对于血浆消除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宜采取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半衰期较长者12~24h给药1次即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优化临床抗菌疗效的最佳PK/PD参数为Cmax/MIC,适宜日剂量单次给予。结论:基于PK/PD,应用Excel函数设计抗菌药物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方法简便、可靠、直观。  相似文献   

6.
反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为t>MIC,反映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为cmax/MIC或AUC/MIC。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都与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和半衰期(t1/2)密切相关。运用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叙述了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及其运用PK/PD参数优化用药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7.
刘全义  秧茂盛 《中国药房》2014,(30):2849-2851
目的:对重症感染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进行优化,以期达到合理、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方法:利用抗菌药物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参数优化抗菌治疗;采用连续给药的方法;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优化;个体化用药。结果:优化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为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提供证据,使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T>MIC)最大化、疗效提高、不良反应减少和医疗成本降低。结论:对于重症感染患者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必须尽早诊断,以便及时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或优化。  相似文献   

8.
罗晓媛  李晋 《安徽医药》2011,15(5):635-636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是近年抗感染研究的重点,PK/PD模型的提出和广泛应用,获得药物-人体-致病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进行优化抗生素治疗.随着对抗菌药物PK/PD联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出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延长作用时间来获得更有意义的临床终点.该文将近年来国内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依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对我院门诊药房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进行点评与分析,以期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方法:基于4例出现频数较高的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结合抗菌药物PK/PD理论,明确药师在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频次等问题的处方点评策略。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为取得较好临床疗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 〉 MIC需要超过给药间歇的40%;阿奇霉素片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且PAE较长的抗菌药物,推荐给药频次为qd;氟喹诺酮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有较高的组织浓度,AUC0-24 h/MIC ≥100和/或Cmax/MIC〉8时可发挥良好的疗效。结论:在处方点评过程中,药师应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以抗菌药物PK/PD理论为指导,开展有效地处方点评工作,对不合理处方积极干预,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邓昕  ;宋香清 《中国药房》2014,(30):2864-2867
目的:利用PK/PD理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降阶原则分析血液透析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法用量及更换时机的合理性,并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抗菌药物药动/药效学(PK/PD)理论的主要评价参数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T>MIC)、AUC/MIC、cmax/MIC,结合CCr分析抗菌药物给药剂量,利用降阶原则评价抗菌药物的降阶处理,并以此为依据优化用药方案。结果:通过PK/PD理论及CCr分析,患者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欠合理,降阶处理的时机过早。结论:PK/PD理论及CCr是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有效应用并优化给药方案的依据,医师的经验性用药方案应该以药学理论为指导,以便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合理的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