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玉芬  钟爱民 《中南药学》2011,9(11):867-869
目的了解人工气道湿化过程中,不同湿化液的选择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气管切开患者以便利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6例、实验A组50例和实验B组44例。对照组采用0.45%氯化钠溶液为湿化夜,实验A组采用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实验B组采用1.5%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湿化液。观察3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阻次数、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B组患者痰阻次数、肺部感染等优于对照组(P<0.05),而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刺激性咳嗽及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气管切开患者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液效果优于0.45%氯化钠溶液和1.5%碳酸氢钠溶液,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人工气道就是指将导管直接插入气管内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内而建立的用于呼吸的气体通道,它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非常重要措施之一。目的是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氧需求,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内所产生分泌物,它是重危患者的生命通道[1,2]。人工气道建立后,外界气体不再经鼻腔过滤和湿润,而是直接进入了气道,这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OxyfloTM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气道湿化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氧气雾化面罩湿化气道,观察组采用OxyfloTM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观察2组HAP发生率、气道湿化效果、气道护理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HAP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气道湿化不足和过度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天气道护理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xyfloTM湿化氧疗系统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HAP发生率,减少气道护理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气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1]。人工气道建立在临床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其不仅解除了患者上呼吸道梗阻,而且有效清除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了气道通畅,达到了改善通气、纠正缺氧的临床治疗目的,极大地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成为抢救患者必备技能之一。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因此,保持气道达到理想的湿度是气道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气道湿化液应用于无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121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A组40例患者湿化液为灭菌注射用水;B组40例患者湿化液为0.9%氯化钠溶液;C组41例患者湿化液为稀释后浓度为1.25%碳酸氢钠溶液。比较3组痰液的黏稠度和湿化舒适度。结果 第1天3组的痰液黏稠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0,P=0.795);第2天3组痰液黏稠度比较,A组黏稠度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16,P<0.05)。第3天3组痰液黏稠度比较,A组黏稠度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88,P<0.001)。3组湿化后舒适度评分C组最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37.901,P<0.001)。结论 1.25%碳酸氢钠溶液湿化可以使痰液更为稀释,湿化后患者舒适度较好,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其作为无创呼吸机湿化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均42例患者。对照组采用0.9%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4000U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实验组采用0.45%氯化钠250mL+沐舒坦30mg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湿化满意率为90.5%,对照组湿化满意率为47.6%,实验组湿化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χ2=43.06,P<0.01),实验组湿化不足为9.5%,对照组湿化不足为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5,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可提高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鼻和常规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痰液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颅脑损伤的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组(n=45)、B组(n=45),A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B组采用人工鼻作为气道湿化,观察两组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性状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以此为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B组患者心率、呼吸与A组相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口干及鼻黏膜损伤等并发症明显较A组改善;B组患者气道阻力增加与A组患者比较,P>0.05,提示无显著差异。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湿化、温化、过滤作用,能促进痰液排出,对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良好作用,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正>气管切开术是人工气道建立的一种方式,手术后上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及过滤作用。长期大量吸入干燥气体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进而形成气道黏膜损伤、纤毛运动受限、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等问题[1]。气道湿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发生。气道湿化是指应用不同手段将溶液或水分形成极细微微粒,使进入气道和肺内的空气含有合适的水分,达到湿化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纤  相似文献   

9.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对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临床上常用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置入人工气道内湿化;将一次性氧管鼻塞处剪掉连接头皮针软管置入人工气道内吸氧。  相似文献   

10.
氧气湿化瓶污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氧气湿化瓶采样培养,了解氧气湿化瓶的污染情况。方法 按常规无菌操作规范,采集洗涤液或瓶内液培养分离细菌。结果 氧气湿化瓶污染严重,污染菌主要为不动杆菌、产碱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氧气湿化瓶污染是医院感染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对湿化瓶的定期更换和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为减少用氧患者呼吸道感染机会,对氧气湿化瓶常规消毒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痰液粘稠度Ⅲ度患者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术后痰液粘稠Ⅲ度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气管内间歇滴入,湿化液均为O.45%氯化钠溶液。试验组36h内气道湿化量为16ml/h,36—48h逐渐过渡为12ml/h;对照组给予间歇气管内滴入,使用注射器每2小时向气管内滴入0.45%氯化钠溶液4~6ml/h。结果试验组气管切开后第3天吸痰次数、吸痰时、吸痰后3min、吸痰后5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气管切开后72h肺炎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持续气道内滴药的湿化方法,对气道刺激性小,能减少吸痰次数及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YYX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幼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8月重症监护室吸氧先天性心脏病幼儿371例,另选2012年3-8月重症监护室吸氧先天性心脏病幼儿299例,比较2011年与2012年幼儿下呼吸道细菌检出率。结果 2012年先天性心脏病幼儿的下呼吸道细菌检出率为9.7%明显低于2011年先天性心脏病幼儿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YYX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可显著控制氧气湿化液的带菌状况,减少了氧疗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湿化与间断雾化吸入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4~67(44.32±4.72)岁,采取间断雾化吸入方法。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0~65(43.96±5.25)岁,采取持续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患者舒适度、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痰液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7,P=0.010)。干预前,两组患者的Koi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GCQ评分为(78.19±5.48)分,高于对照组的(70.35±6.63)分,PSQI评分为(7.93±1.25)分,低于对照组的(11.27±2.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9、7.079,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4/36),低于对照组的33.33%(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5)。结论 持续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间断雾化吸入,利于增强湿化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辅助通气手段,主要是通过帮助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来确保呼吸道通畅,在急重症患者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可不同程度破坏患者呼吸道的完整性、密闭性及防御机制,引起气道湿化不足现象,从而导致患者痰液黏稠,严重者还可导致痰栓形成,不利于气体交换,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本文主要对气管切开后几种不同湿化液的湿化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出血机械通气中吸痰时既避免加重肺出血,又能吸净痰液及血块的良好的气道冲洗法.方法 201例新生儿肺出血机械通气的患儿, 随机取A组102例,B组99例.A组:湿化液采用1.2 5%碳酸氢钠溶液,肺出血早期是血性分泌物多,注入的量约1~2ml/次,间隔时间是以听诊肺部有湿罗音,为可吸痰的指征,如有血性液体于气管插管涌出,随时迅速吸出气管内血性分泌物;后期容易并发相关性炎症黄色黏稠的痰液多,应用1.2 5%碳酸氢钠溶液注入的量及间隔时间主要根据痰液黏稠度而定.B组:湿化液采用生理盐水滴入量1~2 ml/次,余同A组.结果 A组:发生窒息1例.肺部感染7例.感染率6.9%;B组99例,发生窒息7例,肺部感染1 5例,感染率15.2%,A组窒息发生率及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1.25%碳酸氢钠气道冲洗法优于传统的生理盐水气管内滴药法.结论 1.25%碳酸氢钠气道冲洗法是及时清除血液,保证气道通畅,湿化,和预防肺部感染较为可靠的措施,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气管内滴药法.  相似文献   

16.
吸氧可改善人体缺氧的状态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 ,近年来文献报道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细菌污染程度相当严重 〔1〕,致病菌检出率高达 2 0 % 〔2〕。给吸氧病人增加了感染机会。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我们对吸氧的消毒管理做了以下改进 ,介绍如下。1 湿化液的选择  采用瓶装生理盐水 ,可避免由于桶装蒸馏水长期搁置所致的细菌污染。湿化液每 2 4小时更换 1次 ,生理盐水启用后放置时间 4 8小时。2 湿化瓶的消毒湿化瓶采用 2‰的洗消净浸泡 1小时 ,倒置晾干水份备用。用时 ,用少量生理盐水冲刷内壁以去除洗消净刺激性气味 ,对长期吸氧的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将36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气管内滴入湿化气道,并动态观察病人气道湿化情况,根据吸出痰液粘稠度调整湿化液滴速;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使用注射器每2h向气管内滴入0.9%氯化钠溶液2~4 ml湿化气道.比较两组病人痰液粘稠度、吸痰效果、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痰液Ⅲ度粘稠发生率5.6%,每天吸痰次数为(17.72±1.57)次,痰培养阳性率为11.1%;对照组病人痰液Ⅲ度粘稠发生率55.6%,每天吸痰次数为(20.61±1.26)次,痰培养阳性率为50%,两组病人痰液稀释情况、吸痰效果、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滴入湿化气道并做到动态观察气道湿化情况,及时调整湿化液滴速,效果优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定时湿化气道,能有效稀释痰液、湿化气道、减少吸痰次数和气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7,(20):218-220
目的探讨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预防的效果。方法将92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气道氧疗湿化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实验组给予HHFNC治疗;对照组给予经湿化瓶鼻导管给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及痰液情况。结果实验组采用HHFNC对患者进行湿化及氧疗,可以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2周时,对照组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达到了45.6%,而实验组仅21.7%。两者差异显著(P=0.028)同时可以使患者的气道湿化达到满意,痰液粘稠度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HHFNC预防院内获得性肺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为减少并发症,2001年2月~2004年3月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湿化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52例带有人工气道患者非机械通气时气道湿化的护理体会。方法持续气道加温湿化;充分补充水分,保证液体平衡;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准确评估湿化效果。结果 52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湿化过度,改为间断湿化。均无气道阻塞、出血、痰痂形成,湿化效果满意。结论对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可提高湿化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