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症一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出现牙龈及皮肤出血(同时伴有血小板下降,考虑患者为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分析,提示临床中由低分子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比较罕见,在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同样应警惕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出现牙龈及皮肤出血(同时伴有血小板下降,考虑患者为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分析,提示临床中由低分子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比较罕见,在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同样应警惕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20,(1):134-137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依替巴肽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依替巴肽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机制、预防和处理建议。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出现血小板减少者,应根据患者疾病、用药情况及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准确判断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及时予以正确处理。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关注依替巴肽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期间加强血小板计数监测和出血反应的监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进行探讨分析。方法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妊娠期的良性疾病,孕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其临床特征也不同,诊断主要靠排除法。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病因很多,对母婴危害大,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产后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正确认识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的结局,加强围生期处理,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皮肤出血表现为散在分布的针尖大小出血点,按压不褪色,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因素引起出血点最常见的疾病是过敏性紫癜,皮肤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表面的皮疹,压之不褪色。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为促进利奈唑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我院2017年1~6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用药期间血小板变化,依据相关标准确定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病例,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用药时间、合并抗菌药物和用药前后Plt数值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67例静脉滴注正常剂量利奈唑胺的患者,其中20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1.98%。关联性评价结果:很可能2例(10.00%),可能18例(90.00%)。女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男性;青年和老年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其中青年患者(18~40岁)最高;肝脏部位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最高;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随用药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合并使用抗菌药物越多,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越高;以及基线Plt<200.0×109·L-1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该药较常见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应关注女性、青年和老年、肝脏部位感染、用药周期长、基线Plt<200.0×109·L-1的高发人群,尽可能减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用药前后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血小板减少患者4368例与假性血小板减低患者600例临床资料。分析并探讨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有血液系统疾病、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脓毒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肝病、脾功能亢进;造成血小板假性减低原因有血液凝集,同时还有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大血小板、冷凝集。结论造成临床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液系统疾病,药物与脓毒症同样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因素,而血液凝集则是造成血小板假性减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1病例简介患者,男,61岁,因"双下肢骨痛,发热伴皮肤出血点半月"入院。骨痛以骶尾部明显,有发热,体温最高超过39℃,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以胸部多见。体格检查:T  相似文献   

9.
杨丽花  徐辉 《中国药师》2016,(4):736-737
1病例资料患者男,41岁,2013年8月1日因"反复头昏、头晕伴黑朦,晕厥5月、再发3天"入院。患者近5个月来反复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昏、头晕,时有视物旋转,伴全身灼热不适、双下肢无力、黑朦、晕厥数次,持续1 min后自行缓解。今年3月在我院住院。诊断:眩晕症。经治疗症状有所减轻,出院后间断治疗,症状时好时发。近3d因上述症状再发,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对1999年~2002年文献报道的穿琥宁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静脉滴注穿琥宁注射液7d左右发生血小板减少,当停用穿琥宁采取临床观察或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血小板7d~30d回升至正常.结论:穿琥宁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的因果关系肯定,单独用药或合并用药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建议对用药5d以上的患者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减轻不良反应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康艾注射液致典型不良反应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艾注射液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低下及减少症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通过对CHKD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关于康艾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仅有1例[1].本文3名患者使用康艾注射液后引起的不良反应:休克、寒战发热、皮疹.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以及缺乏任何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为特征[1].既往有文献报道[2-4]ITP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但ITP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72岁.因反复皮肤淤点淤斑、牙龈渗血5年,结膜出血1天,于2012年8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散在淤点淤斑,伴牙龈渗血,曾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减少,18×109/L.遂转诊我院,查血常规:血小板1×109/L.  相似文献   

13.
摘 要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十分重要,但伴血小板重度减少往往限制了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因此,临床中应及时准确辨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以指导临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本案例中临床药师通过分析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排除药源性血小板减少,明确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及时恢复抗血小板治疗,避免误停抗血小板药物而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患者于2 d前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最高39.9℃,伴有轻度胸闷和咽部疼痛,无明显咳嗽咳痰,遂到我院发热门诊就诊,WBC8×109个/L,Hb127 g·L-1,CRP80 ng·ml-1,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贫血原因待查"。本例患者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无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重大外伤史及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  相似文献   

15.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药物使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9/L)引致出血等症状的疾病。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按发病机制至少有以下3种:骨髓抑制性、免疫性及非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引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药物有:肿瘤化疗药物、肝素、奎尼丁、奎宁、金盐、丙戊酸及抗菌药等。肿瘤化疗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大体高于其他药物。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体征和症状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严重者有消化道出血、血尿、阴道出血和颅内出血。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选用以下方法治疗:停用可疑致病药物,给予泼尼松、免疫球蛋白及输注血小板,金盐或砷化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肌内注射二巯基丙醇以排出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6.
1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很多,包括 ①妊娠期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妊娠血小板减少症。③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④弥漫性血管内溶血。⑤药物诱发血小板减少。⑥系统性红斑狼疮。⑦病毒感染。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妊娠。血小板减少是因为血小板的质和量发生异常,而引起的出血,贫血和感染为特征的疾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常有反复。有时可引起严重出血,以致影响胎心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顺铂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顺铂每次60 mg,每周2次,胸腔灌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每次45 mg,每周2次,胸腔灌注。2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每月顺铂剂量不超过120 mg,胸水消失停止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00%(24例/30例)和60.00%(18例/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发热、乏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肾功能损害为主,且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顺铂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研究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同时对于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其防治措施。方法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研究选择其中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调查患者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且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通过对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得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从临床表现来说,患者存在有出血症状,而且存在有全身的症状。为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对于血小板影响较小或者没有影响的药物。本研究所有患者治疗以后,全部得到恢复,采用自制的量表对于所有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分,满意度评分为(92.5±3.4)分。结论临床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治疗,尽量为患者选择采用对血小板影响较小或者没有影响的药物进行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探讨本院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药物热发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所致的药物热,同时对抗菌药物引起药物热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临床表现和文献分析推测其药物热发生的原因。结果: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药物热为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比较大。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与感染不易区分,临床药师应及时判断发热原因,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和泼尼松片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重症IT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10mg·d^(-1),qd,静脉滴注,疗程7~10 d,然后序贯泼尼松每次20 mg,tid,口服,并逐渐减量维持治疗3~6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300 U·kg^(-1)·d^(-1),qd,皮下注射,疗程10~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3%(53例/60例)和71.67%(43例/6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轻微肌肉酸痛和低血钾,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血糖升高和低血钾。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和泼尼松片治疗重症ITP具有显著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