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压迫联合注射凝血酶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8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第一步用探头或手指压迫瘤腔与之相通的动脉通道,第二步用注射器经皮穿刺注入凝血酶150~250 U进入瘤腔。结果 18例假性动脉瘤治疗均治愈。结论在彩超引导下对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实施压迫及注射凝血酶安全、实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介入治疗术后假性动脉瘤的超声引导压迫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压迫修复介入治疗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2例,利用GE SYSTEM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引导下压迫修复。结果12例假性动脉瘤全部压迫修复成功,治愈率100%结论介入治疗术后假性动脉瘤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在其引导下压迫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35例动脉穿刺术后穿刺部位发现肿块,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假性动脉瘤,随后在超声引导下压迫治疗。结果35例假性动脉瘤中31例在超声引导下压迫20~60min,修复成功;4例压迫40min,仍可见分流,放弃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是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诊断准确实用的方法;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是治疗方法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张朝霞  章萍  王岳松  金亚彤 《安徽医药》2012,16(12):1836-1838
目的探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另一种治疗方法。方法对比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自体凝血块加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观察组)和单纯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对照组)的超声下操作时间、绷带压迫时间以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13例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治愈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自体凝血块加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疗效可靠,并发症小,风险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压迫或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20例动脉插管术后所致股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压迫及注射治疗。结果:1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压迫法治疗,成功率为85.71%(12/14);2例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瘤内注射医用吻合胶,1例闭合后动脉瘤处产生硬块,另1例形成远端动脉阻塞;4例注射凝血酶者治疗成功率为100%(4/4)。结论:超声引导下对动脉插管术后假性动脉瘤采用单纯压迫法或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而采用瘤内注射医用吻合胶则可能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随着腔内器械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疾病可通过腔内介入的方法治疗。经皮股动脉穿刺的操作的增多,穿刺入路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atrogenic femoral pseudoaneurysm,IPA)的发生也随之增加。目前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瘤腔修复术、单纯局部压迫、超声引导下压迫(ultrasound-guided manual compression,UGC)、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弹簧圈封堵、覆膜支架植入等。本文就其发生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系统的综述回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5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于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凝血酶,直至瘤内填满血栓,瘤腔消失。分析假性动脉瘤的大小、颈部宽度、凝血酶用量等对疗效的影响,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动脉瘤平均大小为32mm×18mm,瘤颈部宽度(1.4±0.6)mm,平均凝血酶用量(350±120)U。13例一次性成功,2例第一次注射后复发,后经加压治疗后成功。未发生动脉或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方法,并发症少,简单易行,可作为假性动脉瘤的首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经超声引导,采用PTC22G细针对9例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内注射凝血酶,在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监视下观察瘤体内血栓形成的全过程,注入凝血酶量与瘤体大小成正比例关系,一般不超过500U,当瘤体内血栓完全填塞后抽针,并监测病变动脉远端血供情况。结果9例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均一次治疗成功,并于术后1d、7d、30d三次复查,瘤体无再充血增大,病变动脉远端无栓塞。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已成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学路  光雪峰 《云南医药》2006,27(4):329-331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的6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和超声多普勒显像,进行临床分析,记录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45例经超声引导下压迫法,15例超声引导下行腔内注入凝血酶方法,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冠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治疗,超声引导下压迫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腔内注入凝血酶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股动脉瘤3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为观察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超声引导下行压迫疗法,B组超声引导下行凝血酶注射治疗;同时选取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30例作对照组,统计治疗的成功率、血栓形成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30例,首次压迫成功14例,首次压迫成功率46.6%,重复压迫成功率87.5%。2例后经凝血酶注射疗法治疗成功。B组腔内凝血酶注射治疗30例,首次注射治愈24例,首次注射成功率80.0%;两次注射最终全部治愈。血栓形成时间(0.30±0.05)min。A、B组首次治疗成功率及血栓形成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治疗30例,全部治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A组与B组在首次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总成功率均为100.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定位与穿刺治疗方面,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引导可靠,腔内凝血酶注射治疗成功率及血栓形成时间上显著优于超声引导下的压迫治疗,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TENDON repair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55,1(4925):1330-1331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现代医疗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高、精、尖先进医疗设备不断推出,而这些智能化的先进设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故障。为确保临床一线工作的顺利进行,维修管理工作就显得愈加重要。医疗设备的使用完好率,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为提高对医疗仪器装备的维修管理水平,将医疗仪器的维修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本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就如何管理好医院的维修工作、提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6,(3):17-20
目的评价皮脂膜修复贴敷料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皮脂膜修复贴敷料组)和对照组(透明质酸修护贴敷料组),观察和评价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受试者治疗20d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0,各项生命体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脂膜修复贴敷料和透明质酸修护贴敷料在皮肤损伤修复治疗中一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Recovery and tissue repai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Angiogenesis and bone repair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oth 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between blood vessels and bone cells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Genetic, bi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endothelial cells (EC) and osteoblasts (OB) during both bone formation and repair. The long-awaited FDA approval of two growth factors, BMP-2 and OP-1, with angiogenic and osteogenic activity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two processes in human skeletal healing. In this review, the role of osteogenic factors in the adaptive response and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OB and EC during the multi-step process of bone repair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