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藻类及真菌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纠正由于分类系统变化、种等级分类群的鉴定和归并、中文名混淆等原因引起的药材标准中真菌类和藻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混乱的问题。方法 查询我国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药材标准及孢子植物相关著作,对基源存疑的种,从分类系统、种鉴定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 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中,来源于真菌类和藻类的植物共有17科52种,其中植物基源鉴定清晰,分类无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34种,其中,由于分类系统变化而造成拉丁学名或中文名混淆的8种,种等级分类群的处理和鉴定问题的2种,中文名混淆的8种,并对这些种进行考订纠正。结论 真菌类、藻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存在一定问题,经研究考订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王珺  张南平 《中国药事》2018,32(8):1051-1057
目的:通过对近年显微鉴别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的介绍,为现代显微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中药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对中药材组织鉴别、中药材和中成药粉末鉴别、显微化学鉴别、显微定量研究和现代显微技术发展5个方面展开介绍。结果:显微鉴别是传统、有效、快速的鉴别方法,尤其在中药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情况下作用突出,在定性、定量、定位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结论:深入研究显微鉴别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并结合最新显微技术,将有力推动中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厘清由于分类系统和种分类等级的变化、种鉴定等原因引起的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混乱情况,并纠正药材标准中有关蕨类植物基源的相关问题。方法 查询我国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药材标准,找出收载来源于蕨类植物的药材,对原植物基源有疑问的种类,从植物系统分类、分类群等级和种鉴定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 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中,来源于蕨类植物的共有27科88种,其中植物基源鉴定清晰,分类无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53种,由于分类系统变化而造成拉丁学名或中文名混淆的5种,种等级分类群的处理和鉴定问题的11种,中文名混淆的19种,并对有混淆的种类进行考订纠正。结论 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有一定问题,但经过研究考订,这些问题都能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厘清由于分类系统和种分类等级的变化、种鉴定等原因引起的裸子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混乱情况,有助于来源于裸子类植物中药材植物基源的正本清源。方法 查询我国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药材标准,找出收载来源于裸子类植物的药材,对原植物基源有疑问的种类,从植物系统分类、分类群等级和种鉴定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 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中,来源于裸子类法定药用植物共有8科38种,其中基源鉴定清晰,分类无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24种,由于分类系统变化而造成种混淆的7种,种等级分类群的意见分歧导致种的鉴定、归并不同而造成混淆的3种,中文名混淆的4种,并对有混淆的种类进行考订纠正。结论 裸子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有一定问题,但经过研究考订,这些问题都能得以厘清解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厘清由于五加科法定药用植物形态相似,过渡类型较多,分类系统又多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基原混乱情况。方法 查询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药材标准,找出收载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的药材,对原植物基原有疑问的种类,从植物系统分类、分类群等级和种鉴定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 发现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中,来源于五加科法定药用植物共10属32种9变种,其中基原鉴定清晰,分类无争议,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12种,由于分类系统变化、种等级分类群划分和种鉴定、归并的意见分歧导致种中文名或拉丁学名混淆的20种9变种。结论 五加科尤其是五加属、人参属和楤木属法定药用植物基原比较混乱,经过考证研究,厘清了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使该科法定药用植物能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6.
黄家乐  王玥  何睿  裘畅  徐雪娥  董铸雄 《中国药事》2018,32(10):1393-1399
目的:建立制药企业微生物鉴定技术和监测数据库,以达到微生物溯源调查、回顾分析和法规符合性的要求。方法:建立微生物定向和数值分类鉴定方法,通过对标准菌株的分析鉴定,以确认鉴定方法的适用性,并将污染菌的来源、菌落、细菌形态和鉴定信息以图片形式保存于Word、Excel文档中。结果:微生物定向和数值分类鉴定法经确认后均符合要求,可用于微生物的鉴定。制药企业污染菌库、鉴定电子菌库和药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监测电子数据库,可用于污染菌的测试、鉴定信息确认和分析调查。结论:所述的微生物定向和数值分类鉴定法,以及污染菌库、鉴定电子菌库和监测电子数据库为同行提供一套简单、应用性强、成本低的微生物鉴定技术和建立污染菌库的指导方法及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分析和比较醋制南北五味子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 SPME)萃取醋制南北五味子中挥发性成分,结合GC-MS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 从醋制南五味子中鉴定出20种化学成分,从醋制北五味子中鉴定出21种化学成分,分别占各自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9.55%和99.90%。结论:醋制南北五味子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差异较大,为快速鉴定醋制南北五味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我国具有抗菌消毒作用的医疗产品的分类原则及管理现状,发现我国该类产品分类界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措施,为科学监管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对国内外消毒剂、含抗菌消毒成分的医疗器械及药械组合产品的分类原则和管理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与结论:参考美国、欧盟分类原则,提出了完善具有抗菌消毒作用的无源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原则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厘清由于分类系统和种分类等级的变化、种鉴定等原因引起的药材标准中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混乱的情况。方法 查询我国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药材标准及权威分类学著作,对植物基源存疑的种,从植物系统分类、分类群等级和种鉴定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 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法定药用植物中,来源于恩格勒系统山龙眼科至蓼科的共有105种,其中基源鉴定清晰,分类无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63种,基源存疑有5个科共42种,其中由于属名的异名充作正名而引起拉丁名混乱的1种,属分类系统变化而造成种混淆的5种,种等级分类群的鉴定、归并不同而造成混淆的11种,中文名混淆的25种,并对有混淆的种进行考订纠正。结论 檀香科、桑寄生科、马兜铃科、蛇菰科及蓼科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有一定问题,经过研究考订,这些问题得以厘清解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硝苯地平制备成微乳,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以及Zeta电位测定仪等技术检测硝苯地平自微乳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形态特征、表面电位、稳定性、药物的体外释放以及体内的吸收等特点,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研究。结果 所制得的硝苯地平自微乳平均粒径为25~26 nm,分布较为集中;粒子形态圆整,大小均匀;表面电位为-(25.1±1.1) mV;体外释放度>90%。结论 将硝苯地平制成自微乳,药物在体内有良好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冬虫夏草粉末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建立对冬虫夏草粉末的真假鉴别及含量判断的无损检测模型。方法 将真伪样品粉末分别按9︰1、8︰2、7︰3、6︰4、5︰5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通过光谱范围为940~2 500 nm的高光谱成像仪分别获取真伪样品、不同比例真伪混合样品的高光谱影像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PCA)初步判别真伪样品的差异性,再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对真伪粉末样品的含量进行分析判断。结果 不同比例真伪混合物中冬虫夏草粉末的识别度为97.0%~98.78%,伪冬虫夏草粉末的识别度为83.10%~99.3%。结论 基于高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冬虫夏草粉的真假辨别,并可准确地判别出冬虫夏草粉末的有效含量。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Plant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s for use on smartphones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availability, accuracy, and utilization. We aimed to perform an introductory study to determine if a plant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 (ID app) used on a smartphone could identify toxic plants, and to compare apps to determine which is most reliable.MethodsWe compared three popular iPhone plant ID apps, PictureThis (PT), PlantSnap (PS), and Pl@ntNet (PN), used to identify 17 commonly encountered toxic plants. Apps were used to photograph the entire plant, leaves, and flowers of ≥ 10 different plants for each species. Two toxicologists performed plant identification with confirmation of identification performed by a botanist, and inter-researcher agreement was confirmed. For each plant species, scores for accuracy of app identification of leaves, flowers, and whole plant were combined to create an overall composite score used to compare accuracy of each app (95% C.I.).ResultsPictureThis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with 10/17 (59% [36 to 78]) plant species identified 100% correctly, as opposed to 8/17 (47% [26 to 69]) for Pl@ntNet and 1/17 for PlantSnap (5.8% [1.1 to 27]).ConclusionA plant identification app may be a useful tool to assist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the public in identifying toxic plants.  相似文献   

13.
小叶锦鸡儿种子中的生物碱及其细胞毒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庆  王科兵 《药学实践杂志》2010,28(2):105-106,121
目的鉴定小叶锦鸡儿种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其抗癌活性。方法采用色谱和光谱法对小叶锦鸡儿种子中所含有的总生物碱进行分离并作结构鉴定;对小叶锦鸡儿种子的总生物碱及分离得到的5个生物碱单体分别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总生物碱中共分离得到了5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分别为去氢白莲叶碱、黄连碱、表小檗碱、脱氢卡维丁以及刻叶紫堇明碱,它们对Saos-2,A375,Hela细胞株均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结论5个生物碱单体均为首次从锦鸡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提示小叶锦鸡儿种子提取物具有抗肿瘤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Context: Brassicaceae pl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cancers due to their glucosinolate contents.

Objectives: We investigate fresh leaves, roots and ripe seeds of Lobularia libyca (Viv.) C.F.W. Meissn. (Brassicaceae) to identify their glucosinolate constituents, antimicrobial and cytotoxic activiti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glucosinolat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GC-MS analysis of their hydrolysis products and LC-MS analysis in the case of seeds. Disc diffusion (1?mg/disc) and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0–160?μg/mL) metho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eed hydrolysate. In vitro cytotoxicity against colorectal HCT-116, hepatic HUH-7, breast MCF-7 and lung A-549 cells was evaluated for seed hydrolysate (0.01–100?μg/mL) using the sulforhodamine B assay and doxorubicin as a standard

Results: Three glucosinolates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lant and genus Lobularia. Glucoiberverin was the major compound accumulated in the seeds and leaves, while glucoiberin and glucoerucin were detected only in the seeds. No glucosinolates were detected in roots under the sam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ther volatile constituents, e.g., terpenes and fatty acids were only identified in the seeds. The seed hydrolysate showed significant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and Pseudomonas aeruoginosa (MIC?=?64 and 82?μg/mL, respectively). The seed hydrolysate exhibited a marked selective cytotoxicity in vitro against colorectal, hepatic and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The IC50 values were 0.31, 2.25 and 37?μg/mL, respectively.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L. libyca and the selective effect of the seed hydrolysate as a cytotoxic drug that is potentially more active than doxorubicin against HCT-116.  相似文献   

15.
徐全华  王羿 《中国药事》2019,33(12):1411-1418
目的:对无菌药品洁净区生产环境发现的微生物进行菌种鉴定和种群分析,初步建立环境微生物数据库,为微生物的溯源调查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的安全。方法:对冻干粉针剂生产车间B级洁净区动态监测发现的148株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菌体收获、皂化、甲基化、萃取、碱洗涤提取脂肪酸,采用MIDI Sherloc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和种群分析。结果:148株分离菌株分属于15个属31个种,出现频次较高的属依次为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和节杆菌属,三个属的菌种出现的频次占全部分离菌株的77.7%。在所有分离菌株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菌株依次为藤黄微球菌、科氏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克氏葡萄球菌和变金黄节杆菌,这5种细菌出现的频次占全部分离菌株的69.0%。结论:在洁净区环境监测中,发现较高频次的是以人源性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等为主的菌株,因此,规范进入洁净区的人员行为规范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清洁消毒程序,将有助于减少由人员导致的微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快速、准确鉴别药材香薷及其混伪品,保障香薷的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方法 收集石香薷、江香薷和香薷植物材料分别进行matK和ITS2序列的扩增与测序,测序结果经Codon Code Aligner软件校对,同时从GenBank下载石香薷、江香斋及其易混品种海州香薷、香薷、密花香薷、牛至等物种的matK和ITS序列。其中,ITS序列经隐马尔可夫模型去除两端的5.8S和28S序列,共得到16个物种的ITS2序列50条;经Clustal软件校对共获得9个物种的matK序列28条。通过Mega7.0软件分析matK和ITS2序列,计算所有物种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聚类树,通过ITS2 Database预测ITS2二级结构,采用4Sale软件比对二级结构,通过ProfDistS软件构建基于联合ITS2一级序列及其二级结构的剖面邻接(profile neighbor-joining,PNJ)系统发育树。结果 基于matK和ITS2序列的遗传距离均表明香薷正品与其各种混伪品之间存在明显barcoding gap。NJ和PNJ进化树的拓扑关系一致,可以区分药材香薷及其混伪品。香薷的ITS2二级结构与其各混伪品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建议matK和ITS2序列均可以作为鉴别香薷与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ITS2二级结构信息的加入可丰富鉴定结果,为香薷药材的准确鉴别、香薷属与石荠苎属植物的科学分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时佳琪  胡明 《中国药事》2024,38(2):237-244
目的:系统梳理药事管理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所对应的本硕博学位授权类型,并纵向比较药事管理学科在硕士和博士层面研究方向的增设情况,了解药事管理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趋势,进而为药事管理学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资料分析法。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和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等教育部网站,以及各院校官网,整理归纳药事管理学科的学位设置情况以及研究方向增设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设药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逐年增多;药事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培养逐渐规模化与体系化。结论:建议规范药事管理硕士博士招生专业的名称;推动药事管理与“互联网+”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