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收集到的113例ADR进行汇总分析。结果:ADR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静脉滴注药物引发的ADR占95.58%;发生ADR的前3位药品种类分别为: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循环系统用药;ADR发生频率最高的前3位药品是: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洛美沙星、掊丙酯;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症状为最常见。结论:应加强静脉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及循环系统药物的合理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观察用药过程发生的ADR,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土家族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方法:在本院呈报的ADR病例中,选定以土家族住院患者ADR病例进行分析。结果:ADR与患者体质、初次用药或用药过久、用药途径、药品质量等因素有关;大多ADR出现在用药24h内;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涉及7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25个占33.3%,中药11个占14.7%;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消化系统损害96例,占28.9%、皮肤及附件损害84例,占25.3%。结论:询问患者用药史及不良反应史;合理选择用药途径;注意用药初期或长期用药后不良反应观察;合理用药,特别是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等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降低或减少ADR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我院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06年收集的6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67例ADR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4.03%(63例);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3.28%(29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9.25%(33例)。结论应关注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我院1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1月~2007年11月收集并上报的19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21.6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63.9%),且13例严重ADR就有11例发生在此年龄阶段(84.6%);涉及的药品42种,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例数占首位(69.1%);报告者主要来源于护士(91.2%);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1.0%)。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的监测,加强监测上报人员的培训工作,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解放军264医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6年收集整理的15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抗菌药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42.00%(63例)。150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8.00%(57例),20岁以下的患者较少,占总数的4%(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占91.3%(13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2.7%(64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尤其是对老年人的ADR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75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各种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其特点,以促进医院的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2007年9月30日的我院门诊、住院患者ADR监测报告75例,对药物种类、抗茵药类别、涉及的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年龄等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5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18.67%(14例);静滴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总例数的82.67%(62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5.33%(3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9.33%(37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结合ADR发生的特点,注重合理用药,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加强临床医师用药的安全意识,减少药品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7年12月476例ADR报告从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6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4例,占30.25%;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1.60%;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48.74%。结论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继续做好ADR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118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1184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患者比例较高;经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75.59%;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其中多数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94.51%);抗感染药的报告比例最高;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加强药品规范使用的管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9.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院2007—2008年度120例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有30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有95例占79.1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小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已上报的ADR报告11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科上报例数最多为55例占48.67%,其次为内科,口腔科最少。男58例占51.33%,女55例占48.67%。患者年龄为0~99岁,各个年龄段均有ADR发生。其中以0~18岁的患者为主占26.55%。共涉及药品7类,其中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占67.2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3.19%。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结论要加强ADR监测,强化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5–2018年某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441例ADR报告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441例ADR报告中,一般ADR居多(385例,87.30%);男性患者(229例,51.93%)略高于女性患者(212例,48.07%);发生ADR最多的药品为中药注射剂105例(23.81%),其次为抗脑血管病用药87例(19.73%);静脉滴注是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362例(82.09%);ADR主要累及系统/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296例次(58.97%)和全身性损害78例次(15.5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临床药师应加强相关培训与ADR数据分析,并及时反馈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ADR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总结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因使用中药注射剂致ADR 176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布广泛且以老年人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引发ADR例数最多的为注射用血塞通,有32例,构成比为18.18%。由西医师开具医嘱的为118例,占67.05%。已知一般的ADR有101例(57.39%),累及器官或(和)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82例(41.41%)。用药后11~30 min内发生ADR最为常见,构成比为32.95%。共发现严重不良反应5例,占全部ADR的2.84%。结论 应对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密切观察,做好防范措施,同时应做好不良反应监测,规范医生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DR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用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60%;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症状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荨麻疹等。结论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使用质量和确保人们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收集的10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报告来源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ADR中,男54例,女52例,共有43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范围较广。从药物剂型分类统计以注射剂品种居多(29种,占67.44%),其次为口服(11种,占25.58%);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65例,占61.32%),其次为中药的报告例次(23例,占23.70%)。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规范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茶碱类平喘药不良反应文献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茶碱类平喘药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对1978年一2013年国内公开报道的茶碱类平喘药所致的132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ADR患者中男性78例(60%),女性52例(40%)。氨茶碱最高107例(81.06%),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等。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茶碱类平喘药ADR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监测。本研究可为临床茶碱类平喘药的ADR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41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141例ADR报告引发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68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65例,占46.1%,其次为中药制剂29例,占20.6%;ADR病例中联合用药占83.7%;以静脉途径用药为主占75.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占52.5%,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集的55例ADR报告从年龄分布、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5例ADR报告中,药物以X线造影剂和诊断药物居多(占52.38%)。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占76.36%)。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49.09%)。结论医院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82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 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济南市2009年收集到的829例严重ADR/ADE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29例严重ADR/ADE病例中涉及273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品77种占居首位(占44.75%);涉及国家基本药物75种(占27.47%),其中严重ADR/ADE 病例270例(占32.5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占78.04%);严重ADR/ADE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占8.56%)、呼吸系统、全身性损害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结论 加强严重ADR/ADE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黄萍  李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5-4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