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薛刚  李惠军  颜克菊 《河北医药》2001,23(5):354-355
目的 介绍可控胸外心脏按压机的改进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原机基础上对可控胸外心脏按压机从机械手、机械系统、电源、外观设计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和于抢救心跳骤停病人45例。结果 改进设计后,该机各项参数恒定,性能安全可靠、无故障。临床抢救45例病人,成功10例,抢救成功率为22.22%。结论 改进设计后,各项性能优于原机。其操作简单,临床使用方便,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目前国内尚无同类产品,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循环周期与按压是否有效进行分析。方法随即抽取100名本院在职医务人员,男医生44名,女医生56名;年龄22~35岁。其中从事临床工作的有72名,其他医院相关技术人员28名。在进行研究前集中对着100名医务工作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相关培训。结果胸外按压的循环周期越多,医务人员出现疲劳感越明显,错误按压的发生率也就越来越高,有效按压的次数也随之越小,抢救的有效性也随之降低。结论在以后的临床急救工作中应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进行工作。有关指南指出每隔两分钟更换急救者能够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效率,可以更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对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选自2010—03~2013—12的56倒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后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先以徒手按压并在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所有病例均给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及合理的电除颠,肾上腺素静注等抢救措施。结果:心跳停止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11例复苏成功,成功率39%,有效25例(89%);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抢救成功5例(17%),有效20例(71%)。结论:在确定适应症的前提下早期及时的给与心脏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配合规范的电除颠及快速的气管插管、合理的复苏药物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比较机械胸外按压与徒手胸外按压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院内发生心跳停止,且发病前无严重基础疾病的青中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胸外按压方式分成徒手胸外按压的人工心肺复苏组(21例)及机械胸外按压的机械心肺复苏组(23例),记录2组患者心肺复苏后5~15 min自主循环恢复的病例数据,并记录复苏后0、24、48、72 h生化指标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酐、血尿素氮、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比值及24 h、48 h 、7 d、14 d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①心肺复苏后,机械心肺复苏组24、48、72 h CK-MB、cTnI均低于人工心肺复苏组[CK-MB:(80.3±4.5)U/L比(98.7±8.6)U/L,(40.5±2.8)U/L比(59.4±3.0)U/L,(30.5±2.9)U/L比(38.9±3.4)U/L;cTnI:(5.0±0.5)μg/L比(6.9±0.3)μg/L,(3.8±0.7)μg/L比(4.9±0.5)μg/L,(1.9±0.5)μg/L比(2.6±0.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肌酐、血尿素氮、AST/ALT在复苏后24、48 h均低于人工心肺复苏组[肌酐:(179±10)μmol/L比(201±4)μmol/L,(68±7)μmol/L比(78±5)μmol/L;血尿素氮:(19.3±1.5)mmol/L比(24.9±0.9)mmol/L,(10.9±1.2)mmol/L比(14.4±2.3)mmol/L;AST/ALT:(1.3±0.2)比(1.8±0.4),(1.0±0.2)比(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肺复苏后,机械心肺复苏组GCS评分、CSS评分在24、48、72 h及7、14 d均优于人工心肺复苏组[GCS评分:(8±2)分比(6±1)分,(9±4)分比(7±3)分,(11±3)分比(9±2)分,(11±2)分比(9±3)分;CSS评分:(25±4)分比(32±3)分,(25±2)分比(31±5)分,(23±4)分比(29±3)分,(22±3)分比(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严重基础疾病的青中年患者,机械胸外按压比徒手胸外按压能更好地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项涛 《现代临床医学》2006,32(4):266-266
心肺复苏术(CPR)是指对抢救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抢救术.胸外心脏按压是指在心肺复苏术中的第一个抢救步骤.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讨中.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胸外按压标准对操作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工业大学42名大学一年级学员,按照自愿原则参与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导师组由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3名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导师组成。学员分组接受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指南课程培训,之后在模拟人上考核合格后进入研究。每个受试学员进行8min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对比他们按压前后的血压、心率以及乳酸变化。结果 42名受试者均完成8min持续胸外按压。总体按压深度均未达到指南要求,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其中女性按压深度明显低于男性学员。按压频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心率、乳酸在按压前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即使遵循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胸外按压标准,非医学专业的CPR操作者依然无法到达指南推荐的标准。按压质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考虑到乳酸与心率变化呈正相关,提示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情况来判断疲劳程度,指导CPR轮换策略。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心肺复苏2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英  张弛  张杰 《中国医药》2006,1(7):395-397
目的 探讨急诊科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1996年7月至2005年6月间243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 心肺复苏243例中成功54例;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给药途径、肾上腺素剂量、人工循环辅助装置的使用对复苏结果有影响;心脏停搏的发生地点、时间与复苏结果有关;开始复苏时的心电图表现与复苏结果有关。结论 ①心脏停搏时通气方式的选择应首选球囊。面罩通气,一期复苏失败后尽快改为气管插管通气。(函外周静脉穿刺易操作、并发症少。且不需要中断心肺复苏,可以取得满意效果。③本组资料常规剂量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中等剂量及大剂量组,可能与后者心肺复苏时间延长有关。④使用人工循环辅助装置,心肺复苏成功率不满意。⑤发生在院内的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发生于院外的患者;院内日问发生的心脏停搏复苏成功率高于夜间发生的患者;院内目击下的心脏停搏复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心搏骤停初期复苏成功率是评价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使患者得到进一步救治的首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讨论心肺复苏新标准中初期复苏的改变.方法 对比<2005心肺复苏指南>和<2010心肺复苏指南>,对比新旧标准更新点.结果 心肺复苏(CPR)新标准中初期复苏对抢救次序;胸外按压的速度、深度、时间;团队合作等提出新要求.结论 <2010 心肺复苏指南>带给我们全新的理念,使我们拥有更多机会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2.
130例急诊心肺复苏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早有效地心肺复苏 (CPR)是脑复苏的关键 ,本文对急诊抢救的 1 30例心搏骤停 (cardiac arrest,CA)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影响复苏因素。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5~ 2 0 0 0年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时发生CA并在急诊科抢救的病人共 1 30例 ,其中男 75例 ,女 55例 ;年龄 1 .5~ 93岁 ,平均 53.3岁 ,1 4岁以下 4例 ,1 5~ 59岁 59例 ,60岁以上 67例。来院就诊至 CA发生时间 5min~ 2 4 h,平均 70 min。1 .2  CA的地点 :1 2 4例发生在急诊科 ,6例发生在急诊科以外的地点。1 .3 复苏方式 :胸外心脏按压 ,电击除颤 ,气管插管 ,…  相似文献   

13.
美国亚利桑那梅奥医疗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对医院外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施行一种新的被称为“最低程度中断的心脏复苏”(MICR)方法时,患者存活的可能性比接受标准复苏治疗的更高。该方法通过一系列协调性干预治疗,尽量多地增加流到心脏与脑的血流。研究显示,没有用MICR的218例患者中仅4例存活,存活率为1.8%;经过MICR后,668例中有36例存活,  相似文献   

14.
所谓猝死,即一个表面看来似乎很健康的人,突然地、意想不到地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事实上,这种突然发病的患者大多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而在院前急救的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发病后1小时内便死亡。还有一种更为凶险的急症,病人于发病后立即死亡,医学上称之谓即刻死,使人猝不及防。就发病和死亡形式看,以上这些均属于猝死。  相似文献   

15.
胸外悬吊固定治疗新生儿漏斗胸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胸外悬吊固定术治疗新生儿漏斗胸的手术方法及早期矫形效果。方法于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对3例患漏斗胸的新生儿在心脏外科技术辅助下行胸外悬吊固定手术,并设计出个性化的弓型固定棒实施矫形。3例均为男性;年龄7、19、28d。结果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20~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ml,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6d。10d后畸形矫正、去除固定,外观满意。结论自行设计胸外悬吊固定术治疗新生儿漏斗胸安全可行,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570-571
心脏停搏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而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与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胸外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1]。持续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则是CPR的中心环节。传统的CPR因急救人员的技术、体力和除颤、等因素可影响接压的效果。美国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是一种以高压氧为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1999年我院急诊成功抢救猝死病人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制外固定器治疗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局麻后 ,在健康肋骨上缘选 2点进针 ,以大号皮针 10号线沿肋骨表面穿过固定肋骨 ,在软化胸壁中间再以皮针固定软化肋骨 ,下方再依次固定健康肋骨 1~ 2根。穿出 10号线从自制外固定器孔内提起胸壁固定即可纠正软化之胸壁。结果 经上述方法固定胸壁后 ,软化胸壁的反常呼吸均得到到控制 ,术后 1h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 (PaO2 )明显提高 ,术前平均 5 .8kPa上升到 11.2kPa ,患者呼吸困难得到缓解。结论 自治外固定器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床旁局麻下即可施术 ,操作简便 ,一般骨科及外科医师即可施术 ,术后可随时变换体位 ,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后期胸廓畸形的发生率降低 ,外表美观。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9.
宋文宣  丁华民 《青岛医药卫生》2005,37(4):320-320,301
在下列情况下,不宜行闭式胸外心脏按压,应立即开胸直接心脏按压:(1)有胸骨或脊柱畸形,影响胸外按压效果;(2)心脏穿透伤;(3)严重肺气肿,桶状胸;(4)张力性气胸;(5)巨大肺栓塞;(6)胸腔大出血或胸部严重创伤;(7)心脏压塞;心脏穿透伤;(8)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可疑心室穿破;(9)冠状动脉气栓;(10)心房粘液瘤;(11)闭式胸外按压无明显效果;(12)装有人工心瓣膜者(胸外按压会损伤人工心瓣膜)。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秋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87-87,90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分析本院143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的抢救措施及护理措施的方法及原理以及抢救效果。结果:143例患儿中治愈109例,转入新生儿科31例,死亡患儿3例。结论:迅速纠正缺氧是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关键,复苏后严密观察患儿病情、积极治疗、精心护理,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