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秦艳  叶岩荣  沈赟  陈喆  盛慧洁  李晓宇  吕迁洲 《中国药房》2022,(23):2891-2894+2907
目的 分析利奈唑胺相关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建立利奈唑胺致低钠血症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142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联合用药等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分为低钠血症组和非低钠血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变量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利奈唑胺相关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列线图模型用于识别利奈唑胺致低钠血症的发生风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42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发生低钠血症,112例患者未发生低钠血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患者的利奈唑胺谷浓度、基线血清钠、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联合使用螺内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谷浓度[OR=1.128,95%CI(1.028,1.239)]、基线血清...  相似文献   

2.
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感染应用利奈唑胺的16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后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血小板正常组。主要分析指标为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应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应用利奈唑胺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持续时间,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变量分别进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162例患者中男113例,女49例,年龄19~96岁,平均年龄(57.2±16.1)岁;用药方法均为静脉滴注,600 mg/次,2次/d。应用利奈唑胺的时间为1~46 d,中位时间6 d。血小板正常组115例,血小板减少组47例。47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为4.5 d,血小板计数平均为(53±29)×109/L,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25、10、12例。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Ccr<50 ml/min的OR为6.75,95%CI为2.93~15.58,P=0.000;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OR为4.54,95%CI为1.53~13.50,P=0.006;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的OR为4.00,95%CI为1.40~11.39,P=0.009;用药前AST>75 U/L的OR为2.73,95%CI为1.07~6.99,P=0.036。结论应用利奈唑胺前Ccr、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AST高于正常和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可能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万枝  胡章海  居靖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18):1866-1869,1894
目的:建立利奈唑胺致重症患者低钠血症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利奈唑胺的89例重症患者作为训练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用药天数、用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与联合用药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低钠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评价预测模型,另外选取2021年1-3月的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集,交叉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率。结果:89例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1.33%,单因素分析提示,与未发生组相比,低钠血症发生组用药天数、肾小球滤过率(eGFR)、C-反应蛋白、高血压和丙戊酸钠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天数和eGFR是低钠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种危险因素联合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即Z=-1.751+0.313X用药天数-0.059XeGFR,计算89例患者的Z值,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94,95% CI:0.828~0.960,P<0.001),Youden指数最大时(0.711)的切点为ROC曲线上的最佳临界值(-2.09),30例患者验证该模型准确率为83.33%。结论:用药天数和eGFR是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低钠血症的高危因素,两者拟合模型预测低钠血症发生有一定价值,其准确率为83.33%。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9,(7):980-984
目的:系统评价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18年10月,收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临床研究,合计2 2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日公斤剂量高[SMD=0.62,95%CI(0.29,0.95),P=0.000 2]、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低[SMD=-0.90,95%CI(-1.62,-0.18),P=0.01]、肌酐清除率低[SMD=-0.65,95%CI(-1.10,-0.19),P=0.005]、疗程长[SMD=0.45,95%CI(0.18,0.71),P=0.000 9]、体质量低[SMD=-0.36,95%CI(-0.60,-0.11),P=0.005]对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结论:血小板基础值低、肌酐清除率低、体质量低,用药疗程长和日公斤剂量高是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出现高乳酸血症的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并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历,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115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率为13.91%,其中正常值1~3倍的占93.75%,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小于正常值6倍以下的占6.25%。发生高乳酸血症的患者均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对症治疗,1周后血乳酸水平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OR 5.06,95%CI(1.06,17.97),P=0.041)]和CCr[OR 5.09,95%CI(1.15,22.14),P=0.037]。结论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特别是年龄>70岁,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ICU病房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例,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通过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病例共57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8.07%,并发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并发组相比,血小板基线值较低[(174.06±53.21)×109/L:(228.93±81.86)×109/L,P=0.019],APACHEⅡ评分较高[(22.12±8.66):(16.20±4.77),P=0.039],血清肌酐清除率(Ccr)较低[(中位数41.86,四分位数间距26.26):(中位数71.84,四分位数间距56.40),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基线值(OR 5.02,95%CI 1.01~17.95,P=0.043),CCr(OR 5.16,95%CI 1.21~22.03,P=0.027)和APACHEⅡ评分(OR 3.92,95%CI 1.08~14.14,P=0.037)。结论:危重症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1)和APACHE Ⅱ≥20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住院患者发生相关性血液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观察性、回顾性研究。收集78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疗程[OR=1.296(1.094~1.53),P=0.003],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30 mL·min-1·(1.73 m2-1[OR=11.582(1.870~71.729),P=0.008]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利奈唑胺首次谷浓度[OR=1.178(1.052~1.318),P=0.005],基础血白蛋白值< 30 g·L-1[OR=4.175(1.315~13.254),P=0.015]是血小板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 利奈唑胺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症呈时间依赖,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情况许可下建议监测血药浓度,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郑琛  黄旭慧 《海峡药学》2014,(5):97-100
收集和整理我院2012年1月~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患者的出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44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有效率72.73%,47.73%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4.09%。  相似文献   

9.
410例住院患者的利奈唑胺用药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并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用药疗效及安全性,探究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2月使用利奈唑胺的410例住院病人的用药资料,对其血小板计数相关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结果:410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有效率为84.63%,发生不良反应128例次,其中,血小板减少症78例(19.02%),高于国外报道(11%)。年龄>65岁、女性、治疗时间>28 d、基础血小板计数<200×109.L-1、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等是引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0 ml.入院第35天患者PLT为101×109/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在儿童患者中使用利奈唑胺(linezolid,LZD)致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因素。方法 搜集2012年10月—2023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LZD治疗的儿童住院患者信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风险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进一步分析各风险因素与LZD致高乳酸血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共纳入331例儿童患者,其中145例患儿(43.8%)发生高乳酸血症,患儿年龄中位数为3(0.92,9)岁,LZD治疗天数中位数为13(8,22)d。患儿接受LZD治疗天数较长(OR=1.026,P=0.004),合用P-糖蛋白诱导剂(OR=2.023,P=0.004)、乳酸基线值较高(OR=2.408,P=0.022)和低肾小球滤过率(OR=0.997,P=0.047)为LZD致高乳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LZD治疗天数增加,LZD致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呈非线性增加(P-non-linear=0.041);乳酸基线值<0.92 mmol·L-1时,LZD致高乳酸血症风险随乳酸基线值升高而持续增加,乳酸基线值>0.92 mmol·L-1时,随着乳酸基线值的升高,LZD致高乳酸血症风险缓慢增加(P-non-linear=0.013)。结论 患儿接受LZD治疗时应关注乳酸基线水平、LZD使用时间、合用P-糖蛋白诱导剂和肾功能不全等风险因素,结合患儿的治疗需求防范高乳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相关风险因素及影响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OVI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及维普中文期刊(VIP)等数据库中有关COVID-19死亡患者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或回顾性病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生理情况、用药情况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定义血小板减少症为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根据排除标准控制混杂因素,对纳入病例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指标进行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预测发生特征.结果 获得用药病例345例,按入排标准纳入有效病例208例,其中男性129(62.02%)例,女性79( 37.98%)例,平均年龄为62.67±18.66(16~ 98)a,用药时间平均为9.68±6.07(3~39)天.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59例(28.37%),发生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的25%的有106例(50.96%),其中有20人(9.62%)发生了Ⅲ度和Ⅳ度血小板下降,需要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酐清除率、基础血小板值、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血小板值和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绘制血ROC曲线Youden指数最大时(0.3855),曲线下面积为0.739时,对应切点的敏感度为62.71%,特异度为75.84%.结论 基础血小板值、年龄是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基础血小板值≤204×109/L、年龄≥82岁的患者,容易发生明显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血风险,应加强血常规监测频率.低肌酐清除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性,并与免疫机制相关.此外,可尝试使用ROC曲线筛选预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特征,并在易感人群中调整合适剂量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岛市区内脑梗塞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一一对照研究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108例脑梗塞患者和52例对照者,研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其结果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 脑梗塞发生与高血压史(P<0.01)、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病史(P<0.05)和家族史(P<0.05)相关。结论 青岛市区内脑硬塞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史、TIA史和家族史,控制高血压,可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症状、治疗及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住院的91例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引起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自杀55例(占60.44%),用药不当21例(占23.08%),误服15例(占16.48%)全是儿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呕吐、意识障碍、低血压、椎体外系反应、低体温等。治疗措施包括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利尿、维持血压、镇静、兴奋呼吸中枢等对症治疗。治愈64例(70.33%),好转27例(29.67%)。结论 自杀、用药不当、误服是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心血管系统异常等,治疗措施为阻止吸收、促进排泄及对症治疗等,防范措施包括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妥善保管药物。  相似文献   

16.
  魁等 《中国药事》2014,(4):361-364
目的提升药品生产企业在新版GMP实施中对偏差分析处理、风险评估、质量回顾分析的理解和执行水平。方法对企业实施偏差分析处理、风险评估、质量回顾分析的情况进行梳理,并进行原因分析,探讨改进对策。结果偏差分析、风险评估、回顾性质量分析规程规定不够完善,偏差定义不够明晰,逻辑关联性分析欠缺。结论药品生产企业应完善方法与规程,强化外部供应服务、设计、变更、规程、方案、计划、记录、报告、投诉、ADR报告等确认审核,推进电子数据库建设,建立对偏离事项的扫描识别和警示程序,确保发现及时,溯源、追溯到位,评估准确、管控有效。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609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立其疾病状态,调查常见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记数。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更大,男性所占的比例更多,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脂紊乱及吸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冠心病患者总的危险因素个数多于非冠心病患者;当综合考虑这些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老年、男性、糖尿病、血脂紊乱及冠心病家族史呈正相关,而与高血压关系不密切。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生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存在着危险因素群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欣荣 《抗感染药学》2010,7(4):269-271
目的: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引起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与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导致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将应用抗生素的1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对照组),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个体情况,抗生素应用情况,治疗过程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20例患者中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5.74%(70/1220),经单因素检验10种变量指标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P<0.05),与患者性别,抗生素应用指征,给药途径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并按OR值的大小排序,患者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年龄,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多种类抗生素,侵袭性医疗操作,禁食与重病症。结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高龄患者的用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减少或避免侵袭性医疗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