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芬太尼、异氟醚复合麻醉下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的可能性、安全性。方法对38例有房、室缺小儿(男/女:15/23,年龄:2~6岁,房缺10例,室缺28例,ASAI~II级)在体外循环下行缺损修补术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例手术室内拔管,拔管时间17.8±4.6min;所有拔管小儿术中、拔管前后循环稳定;3例拔管后1小时内出现PaCO2增高;1例术后3天因肺不张而行再插管。结论对于单纯的房室缺、心功能好的小儿,10~20μg/kg芬太尼加异氟醚的麻醉在手术室拔管是可能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屈彦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7):F003-F003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易并发低心排或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肺功能不全等。如不严密观察 ,及时处理 ,可导致死亡。我科自 1 996年 9月~ 2 0 0 2年 2月 ,对 1 2 5例室缺伴肺高压的患者施行心内直视术 ,现将术后监护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 2 5例 ,男 5 6例 ,女 6 9例 ;年龄 6~ 2 0岁 ,平均年龄 1 3岁。体重 2 2kg~ 39kg ,平均 30 5kg。全组手术死亡 5例 ,死亡率为 4 %。死亡原因 :1例为严重低心排及心力衰竭 ;3例为呼吸衰竭 ;1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 术后监护2 1 心电监护 术后床边心电监护 ,出现情况 ,立即诊治…  相似文献   

3.
房室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31例房室隔缺损 (atrioventricularseptaldefect,AVSD)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31例中部分型 (PAVSD) 11例 ,中间型 (MAVSD) 5例 ,完全型 (CAVSD) 15例。采用 5 0聚丙烯线往返连续缝合的方法闭合左房室瓣大瓣裂缺。部分病例同时进行左房室瓣或右房室瓣成形术。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 ,将冠状窦口隔入右房侧。CAVSD 15例中 ,11例按McGoon“单片法”修补 ,4例用“双片法”修补。结果 PAVSD及MAVSD无手术死亡 ,1例CAVSD根治术后早期死于严重低心排 ,死亡率3 2 %。术后随访左房室瓣中度返流 1例 ,轻度返流 4例。全组病人术后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左室流出道狭窄及房、室缺残余漏。结论 PAVSD及MAVSD如无肺高压、严重左房室瓣返流及左室流出道狭窄 ,手术可在 1~ 2岁进行 ,否则应尽早手术。而CAVSD由于大量左向右分流和房室瓣返流 ,大多数患儿 6~ 12个月即出现肺血管阻塞性病变 ,应在肺血管病变发生前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的解剖矫治经验。方法河南省胸科医院从2002年9月至2010年6月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解剖矫治4例,3例采用“双片法”、1例采用“3片法”修补房室隔缺损。结果本组无死亡,3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同程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平均4d脱呼吸机,术后随访1.5~9年,1例2年前失访,心功能均为I~Ⅱ级,左右侧房室瓣随年龄增长有返流增加的趋势。结论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行一期解剖矫治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手术效果,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术后常发生肺部并发症 ,特别是小儿心血管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 6 7.4% ,主要由于手术前已有肺或心脏病变 ,降低了肺的储备功能 ,加上体外循环和手术的创伤 ,使肺功能受损 ,因此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的质量是手术成败的关键。1 临床资料单纯性房缺、室缺 9例 ,房缺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 5例 ,艾博斯坦畸形两例 ,法乐氏四联症 3例 ,法乐氏五联症2例 ,年龄 3~ 15岁。1.2 术前准备1.2 .1 心理沟通 小儿易出现手术恐惧反应 ,不利于术后治疗的配合。术前通过向患儿讲解一些心脏病有关知识 ,熟练的工作技术技巧 ,和蔼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消融慢径后出现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 对 1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下位法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结果  11例中 3例分别在术后第 2天和第 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术中有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随访中 1例在术后第 10周恢复窦性心律 ,1例 19周后仍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在第 11天经治疗后消失 ,3例术后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慢径消融过程中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术后发生晚期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兆 ,术后应严密监测心电图。凝固性坏死灶外周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介入治疗的效果,回顾性总结21例膜部室缺封堵术的临床应用。超声心动图显示膜部室缺直径4~8mm。选用Judkin右冠脉导管和泥蚯导丝,通过室缺建立轨道,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封堵。结果表明,20例治疗成功,1例嵴内型室缺术后封堵器脱落。20例随访1~8个月,无异常表现。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深入图像血氧分析在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术后评价肺氧摄取、血氧运输、组织氧利用应用情况及临床意义,对50例室缺肺高压和50例室缺无肺高压的术后6h、12h,24h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的深入图像血氧值。结果表明,室缺肺高压组与对照组比较,肺氧摄取和血氧运输无显著性差异(P>O.05),组织氧利用差(P<O.05),24h肺氧摄取值更低(P<O.05)。结论:深入图像血氧分析可提供肺氧摄取、血氧运输、组织氧利用等指标,反映出室缺肺高压术后在氧分压正常的情况下组织氧利用不良,较传统血气分析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7例获成功的初浅体会。其中修补继发孔型房缺13例,直径1-4 cm,上腔型缺损1例,下腔型缺损1例,中央筛孔型缺损2例,术中遇合并左上腔静脉2例。修补室缺13例,直接缝合修补11例,应用涤毡补片修补2例。自动复跳率67%,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2002-01~2005-04采用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心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个月至37岁,平均(12.9±8.1)岁。体重5~57kg,平均(31.0±9.1)kg。三尖瓣Z值-5.7~-2.3,平均-3.7±-0.7,右心室舒张末容积39.7%~67%,平均(51.9±5.1)%。Ebstein畸形11例中,Ⅰ型1例,Ⅱ型9例,Ⅲ型1例;三尖瓣狭窄2例;法洛四联症(TOF)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1例,完全性体静脉异位连接合并TOF1例。手术均在中度低温(24~26℃)体外循环下进行。Ebstein畸形者经右房行房化心室折叠及三尖瓣修复,其中成型10例、三尖瓣置换1例。TOF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者右室纵切口清除流出道,显露室缺和主动脉瓣口,采用间断褥式缝合修补室缺,半圆形心包片采用三明治法连续加间断缝合前后桥瓣于室缺补片上,闭合原发空房缺,最后用心包片跨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全部体静脉异位连接合并TOF者,常规矫治TOF,扩大并修补房间隔缺损,同时将上下腔静脉及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右房。所有患者心脏复跳后行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永存左上腔者行双侧双向格林术。合并畸形同时修复。结果手术无死亡。随访6~24月,心功能Ⅰ级13例,Ⅱ级2例。1例出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不影响心功能,未予治疗。结论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心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报告12例体外循环手术病人,其中二尖瓣机械瓣置换2例,房缺修补术后4例。室缺修补术6例,均用青霉素钠静推预防感染,术后恢复良好,无心内膜炎、纵隔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提醒不可用青霉素钾静推。  相似文献   

12.
柳茵 《河北医药》2000,22(10):750-751
目的 观察消融慢径后出现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 对1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下位法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结果 11例中3例分别在术后第2天和第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术中有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随访中1例在术后第10周恢复窦性心律,1例19周后仍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在第11天经治疗后消失,3例术后均无尽动过速复发。结论 慢径消融过程中一过性房室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室缺)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之一。较大的缺损在婴幼儿期手术,可避免形成严重肺动脉高压,造成右向左分流而失去手术时机。本文总结463例3岁以内婴幼儿室缺术后护理的体会。1 临床资料自1990年1月至1999年6月,我科对463例婴幼儿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室缺修补术,其中男262例,女201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2.2岁,体重4~25kg。单纯室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室缺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方法 连续4例经心导管检查确诊的室缺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室缺补片修补术,术后应用有效的血管扩张药物,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防治肺高压危象和肺部并发症,结果 所有4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临床痊愈出院,半年后随访,紫绀消失,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压降至2.46-5.47kPa,下降幅度达50%-75%,心功能均达Ⅰ-Ⅱ级。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一部分室缺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就可获得手术治疗机会并安全度过围术期,术后肺动脉高压可望降至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5.
<正>肺不张是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发绀、躁动,甚至呼吸衰竭而至病死,从而降低心脏手术治愈率。我们现对19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下称先心病)术后并发肺不张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折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0-01~2004-12在我院共行婴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肺不张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3d至12个月,体重2.3~12kg。手术种类:房室缺心内修复+动脉导管结扎术5例,法乐四联症心内矫治术7例,右室双出口心内矫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经右外侧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我所从1996年12月至1997年5月经右我侧切口共施行18例心内直视手术,其中膜部室缺16例,肺动脉干下室缺2例,室缺合并膜部瘤形成2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全组平均年龄5.64岁,平均体例17.87kg,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术后复查心脏超声示室缺修补良未见分流。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注射室工作中,抢救青霉素过敏反应病人16例,由于工作中观察敏锐抢救及时,均抢救成功,现将抢救经验浅谈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6例患者中,男7例,女9例;年龄14~71岁。注射青霉素后出现闪电式过敏反应者1例;注射后1~3分钟内  相似文献   

18.
陈弹  刘志华 《江苏医药》1994,20(10):545-547
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3例,其中1例术后1个半月复发,再次消融获成功,其成功率为92.3%。RFCA对5例房室结双径路(DAVNP)折返性心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改良,成功地阻断了DAVNP的慢径传导,其中1例术后发生间隙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2例快速房颤(Af)及房扑(AF)行快径消融,形成Ⅲ°AVB,术后安装VVI起搏器.可见RFCA有效地根治了室上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19.
心肌肌钙蛋白T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作为判断心肌缺血性损伤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40例心脏手术患者(20例瓣膜替换术、20例不停跳房室缺修补术)进行分析。他们分别于术前,关胸后1、2、24和48h记录心电图,并抽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和CTnT。结果 40例患者术前CTn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其中20例瓣膜手术患者主动脉经过阻断后,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周围血液中的CK、CK-MB和CTnT均有明显升高(P〈0.01),分别在关胸后2h达到高峰,数值分别为术前的11.6、8.4和242倍;20例不停跳房室缺修补术的患者术前和关胸后的心电图和血液中的CTnT基本正常,CK和CK-MB除2例患者关胸后出现明显变化外,余均未见改变。结论 CTnT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且均优于CK和CK-MB。  相似文献   

20.
3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月  王宁宁  赵健竹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54-225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治疗情况。方法: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室间隔缺损38例,房间隔缺损18例)在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后转入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随时描记12导联心电图,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治疗情况。结果:在56例患儿中,34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占61%),其中室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占46.43%,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房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8例,占44.44%,以阵发性室上速和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结论:先心病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与手术部位,手术方式,路径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状况有极大的关系;除室内传导阻滞的患儿随访后未见恢复外,其他病例多数可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