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高辛血清浓度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用药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355例次地高辛血清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地高辛血清浓度为(1.85±1.04)ng·mL-1,190例次(53.52%)地高辛血清浓度位于0.8~2.0 ng·mL-1,地高辛血清浓度与地高辛剂量成正相关(r=0.281,P〈0.001),与血清肌酐清除率(Ccr)成负相关(r=-0.261,P〈0.001),且地高辛血清浓度超出治疗窗比例亦随着Ccr降低而增加(P〈0.001)。35例次(9.86%)出现地高辛中毒,且地高辛大剂量组(〉0.125 mg·d-1)及地高辛血清浓度〉2.0 ng·mL-1更容易发生地高辛中毒(P〈0.001)。结论:地高辛血清浓度影响因素较多,应密切监测地高辛血清浓度并加强监护,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应用价值,为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统计分析该9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结果分4个等级:分别是<0.5ng/ml;0.5ng/ml-2ng/ml;2ng/ml-10ng/ml;>10ng/ml。结果:以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0.5ng/ml为阳性阈值,我们发现:细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阳性率为86.96%,且浓度高,多超过2.0ng/ml。而病毒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PCT阳性率为11.36%,且浓度相对较低,以0.5ng/ml-2ng/ml为主。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PCT)是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其值高低可以作为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雷艳青  李新中 《中南药学》2005,3(6):358-359
目的建立测定药物依赖症患者血清中氯硝安定(CZP)浓度的RP-HPLC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YWG C18;柱温30 ℃;流动相为甲醇-水-四氢呋喃=46∶53 ∶1;流速1 mL·min-1;波长254 nm.结果 10~1 000 ng·mL-1范围内呈线性,血清中最低检测限5 ng·mL-1,绝对回收率91.8%~94.8%.10例口服2 mg的患者测1 h时的血药浓度,均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结论用此方法检测CZP血中药物浓度快速准确,适合于体内CZP的监测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已使用抗菌药物的血流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与病原菌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9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同一时刻行PCT检测和血培养,且培养结果为单一病原菌的血流感染患者,对其血培养结果与PCT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有119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G+菌37例(31.1%),PCT浓度为0.49(0.16~1.59)ng/ml,G-菌82例(68.9%),PCT浓度为0.71(0.27~2.74)ng/ml,G+菌和G-菌PC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109)。G+菌中以肠球菌属的PCT浓度最高,为3.35(0.95~28.79)ng/ml,G-菌中以肠杆菌属的PCT浓度最高,为5.25(0.22~35.89)ng/ml,不同菌属感染的PCT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对于已使用抗菌药物的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无法判断是G+菌还是G-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陆帅  陆明荣  金萍 《海峡药学》2012,(12):268-269
目的对我院2010年1~2012年4月期间常规监测的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监测的205例使用地高辛的临床病例中,其血药浓度>2.0ng·mL-1的有18例(8.78%),0.8~2.0ng·mL-1的有155例(75.61%),共有15例(7.32%)出现中毒症状,<0.8ng·mL-1的有32例(15.61%)。结论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华家  朱冬宁  鲍俊 《安徽医药》2016,37(7):840-842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抗感染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2013~2015年在歙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依据患者临床表现,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定是否减量或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观察组依据PCT检测结果决定如何使用抗菌药物。PCT浓度以0.25 ng/mL作为细菌感染阳性诊断阈值,当降钙素原水平≥0.25 ng/mL使用抗菌药物,当降钙素原水平 < 0.25 ng/mL停止使用抗菌药物。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WBC、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5%,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10 d以内人数高于对照组,使用10 d以上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平均抗菌药物用药费用、住院总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总有效率82.5%,3例患者病情加重,对照组总有效率77.5%,2例患者病情加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CT指导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在临床中具有简便、经济、快速的优点,可优化抗菌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评价系统,提高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水平,减少不合理应用。方法:根据WHO-ATC/DDD(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系统分类/限定日剂量)抗菌药物分类表建立药品数据库。通过“计次循环”语句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计算公式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自动统计分级抗菌药物送检率。对2010年1-6月和2013年1-6月抗菌药物使用病历的越级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平均使用金额、使用强度和病原微生物送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系统应用后越级使用例数从应用前的125例下降至38例(P=0.00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87.6下降至44.3(P=0.002);平均使用金额从872.4元下降至659.3元(P=0.001)。非限制类抗菌药物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从25.1%提高至40.8%,限制类抗菌药物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从32.8%提高至55.5%,特殊类抗菌药物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从47.3%提高至93.9%。结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评价系统能自动统计与监控抗菌药物分级信息;可提高各级抗菌药物送检率,减少越级使用例数,并降低抗菌药物平均使用金额和使用强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干预,探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有效措施。方法:调取我院干预前和2次干预后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运行病历共76例,对处方权限是否越级、是否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审批表、是否进行微生物送检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干预前和2次干预后我院出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处方医师权限合格率、审批表填写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分别为34.15%(14/41)、7.32%(3/41)和80.49%(33/41),经2次药学干预后分别提高到了77.78%(7/9,P〈0.05)、88.89%(8/9,P〈0.01)和100.00%(9/9,P〈0.01)。出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和DDDs分别降低了48.30%(43 566.65/90 206.39)和63.81%(119.25/186.88)。结论: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效果明显,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是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浆中多西他赛、紫杉醇的浓度。方法:多西他赛和紫杉醇互为内标,血浆样品100μL加入1 mL叔丁基甲醚萃取,分离有机相,以氮气吹干后流动相复溶进样。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2.1 mm×100 mm,3.5μm),流动相为0.4%甲酸水溶液-0.4%甲酸乙腈溶液(20∶80,v/v),流速0.3 mL·min-1,柱温为40℃。采用多反应监测(MRM)进行定量,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方式进行检测,多西他赛与紫杉醇用于定量分析的检测离子对分别为m/z 808.5→m/z 527.2和m/z 854.3→m/z 569.4。结果:多西他赛和紫杉醇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1000 ng·mL-1和1.0~500 ng· mL-1,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0 ng·mL-1和1.0 ng·mL-1。两药低、中、高三个浓度的批内和批间RSD均<15%,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5.9%~84.3%和90.4%~106.5%。结论:本法快速、准确、灵敏、专属性强,适用于同步测定多西他赛和紫杉醇血药浓度及其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兔眼房水中利多卡因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在兔眼房水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72只雄性新西兰兔分成Ⅰ和Ⅱ两组,每组36只,Ⅰ和Ⅱ组分别给予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左右眼均滴入15μL,于不同时间点取房水样品,经沉淀蛋白后,采用LC-MS/MS法测定房水中的利多卡因。以来曲唑为内标,采用Hanbon Hedera ODS-2 C18(2.1 mm×1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20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55∶45,v/v),质谱采用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化和正离子多重反应监测。结果:利多卡因房水浓度在2.070~1035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单次给予新西兰兔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房水中利多卡因的Cmax分别为(10193±4535)ng·mL-1和(11046±2734)ng·mL-1,AUC0-8分别为7582 ng·h·mL-1和8125 ng·h·mL-1,t1/2分别为2.6 h和1.9 h,Tmax均为0.3 h。结论: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受试和参比制剂在房水中药动学特征一致,眼部给药后利多卡因可快速穿透角膜到达房水,并在房水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患者地高辛血清浓度(SDC)监测的结果,分析影响SDC的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SDC,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266例次SDC监测患者的结果中,SDC<0.8 ng.mL-1的共90例,占33.83%。SDC在0.8~2.0 ng.mL-1的共133例,占50%。SDC>2.0 ng.mL-1的共43例,占16.17%。疗效明显的患者共监测180例次,占总例次的67.67%,疗效欠佳的患者共监测51例次,占19.17%,发生地高辛中毒的患者共监测35例次,占13.16%。结论:地高辛用药应结合血清浓度监测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案,药师对监测结果应及时分析,并协助临床医师调整给药方案,使患者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连续监测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微生物学检查证实为是否细菌性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48例)与非感染组(n=38例).两组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检测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感染组第1、4、7天PCT水平分别为(1.34±0.48) ng/ml、(3.61±1.40) ng/ml、(2.12±1.13) ng/ml,CRP水平分别为(12.76±5.12)mg/L、(18.68±8.12)mg/L、(13.27±5.19)mg/L,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CT(0.27±0.13) ng/ml、(0.37±0.07) ng/ml、(0.19±0.13) ng/ml,CRP(6.59±4.62) mg/L、(8.61±4.30)mg/L、(5.46±4.1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0.5 ng/ml作为细菌感染阴性标准后,第1天诊断敏感度为81.3%,第4天为91.7%,第7天为87.5%,高于以CRP<10.0mg/L作为细菌感染阴性标准的第1天的64.6%、第4天的85.4%及第7天的75.0%;诊断特异性:PCT与CRP第1天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4.7%、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分别为89.5%、81.6%,第7天分别为86.8%、76.3%.结论 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PCT水平进行连续性监测可更好地发现细菌感染,并指导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血液病伴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动态水平值,探讨临床优化感染用药及其使用价值。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7例采用快速半定量法(PCT-Q)检测,观察临床优化感染用药前后PCT动态水平值的变化;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T动态水平值的变化。结果血清PCT动态水平值与患者感染细菌严重程度有关。试验组的抗菌疗程、住院天数、抗菌药使用强度(AUD)和药品不良反应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药师利用PCT动态水平值,对血液病伴不明原因发热感染者的鉴别判断、早期诊断及临床抗菌药短期优化治疗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玲  廖赟  袁波  黄芳 《中国药房》2013,(17):1545-1547
目的: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药事管理工作成效。方法: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内容,对临床信息系统(CIS)中医院感染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整合,设计由基础数据库建设、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监控等5个模块构成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整体用药情况进行电子监控。以我院骨外科为例,分别对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2年1-6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等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初步建立了一个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干预前使用强度为66.94DDDs/100人/天,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为62.18%,干预后使用强度下降了13DDDs/100人/天(仅为53.22DDDs/100人/天),使用率下降7%(仅为55.7%)。结论:抗菌药物的信息管理能够及时、有效地规范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使之日趋合理,有效提高药事工作效率与管控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11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COVID-19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19日出院的110例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入院症状、胸部CT检查、临床分型、病原学检查、感染指标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54.5%,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为78.2%。入院血常规白细胞数值多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数值大部分处于正常范围、淋巴细胞数值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入院首次测得降钙素原(PCT)正常的有96例(87.3%),在整个治疗过程中PCT均正常的有94例(85.5%)。结论COVID-19暴发早期,我院广谱抗菌药物联用和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高是这个阶段突出的问题。随着后期对疾病认知的加深,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渐规范,并兼顾抗菌药物经济性与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4例患儿根据诊断的疾病分为病毒性感染疾病组(B组)、细菌性感染疾病组(A组)和非感染性疾病组(C组),所有患儿入院后即采集静脉血测全血细胞计数,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浓度,采用免疫色谱法测定PCT浓度。结果A组PCT、CRP和CBC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C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C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RP阳性检出率和CBC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血清降钙素原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能够准确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在脓毒血症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3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脓毒血症分为观察组(脓毒血症)和对照组(非脓毒血症)。于患者入院时抗生素治疗前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应用免疫发光法检测PCT水平。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入院后PCT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CT(11.03±6.2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1±1.61)ng/mL](t=8.507,P<0.01);脓毒血症死亡患者血清PCT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明显上升(F=5.061,P<0.05);无效患者血清PCT水平随病情加重而显著升高(F=4.793,P<0.05);好转患者血清PCT水平随病情好转而降低(F=6.009,P<0.05)。且PCT<10 ng/mL者病死率(14.89%)明显低于PCT≥10 ng/mL患者(72.22%)。结论 PCT对预测脓毒血症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该院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2009年归档病历中抽查310份,重点对外科、妇科等手术科室进行围手术期用药统计分析,以及重症监护室(ICU)由于多重耐药菌致重症感染患者用药情况加以分析。结果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7%。单独用药213例,二联用药97例。呼吸内科ICU药敏试验率符合卫生部的要求(≥40%),其他各科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率低。结论必须加强对各科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表达的影响,优化血清降钙素原对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病情反映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跟踪调查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确诊患者100例,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手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同时根据治疗开始时患者血乳酸浓度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将两组患者分重度全身组织缺氧组,中度全身组织缺氧组,全身组织氧供恢复组.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检测血乳酸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入院24内完成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6h检测点PCT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入院时及第1、2、3、7、14、21、28天进行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MODS),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 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表达水平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病情及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液体复苏可降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P<0.01);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病情改善及预后.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病情预后相关;血压、血容量、全身组织氧供的早期改善治疗(EGDT)后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能更好地反映脓毒血症病情分级及病情预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有助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病情改善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田应彪  陈泽慧  程昌华  汪世明  王敏  何勇 《中国药房》2008,19(17):1319-1320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监测的126例使用地高辛的临床病例中,其血药浓度>2.0ng·mL-1的有32例(25.4%),0.8~2.0ng·mL-1的有83例(65.9%),共有16例(12.7%)出现中毒症状,<0.8ng·mL-1的有11例(8.7%)。结论: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