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海绵窦以往常用颈动脉造影是确诊的方法,但CT,尤其是增强CT对于临床表现不明显的病例可以提供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临床上观察和研究复杂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方法采取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收治16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其中复杂性病例有69例,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复杂性颈动脉海绵窦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疗效确切、安全、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CCF的首选。结论复杂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有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微弹簧圈栓塞治疗2种,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采用合适的技术、积极防治并发症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的护理要点、措施。方法对15例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15例患者术后病情明显改善和减轻。结论为了保证手术的效果,术前术后的科学精心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例在出现典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表现之前就发现,而行血管造影证实,并经血管内栓塞治愈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陆颖丽 《淮海医药》2007,25(4):331-332
颈动脉海锦窦瘘是由于颅内-眼眶动静脉相交通而引起的,多伴有眼红、眼球突出,绝大部分患者就诊于眼科,临床眼科医生认识不足,常常误诊,现将我科误诊的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0例进行可脱性球囊介入治疗,观察患者的成功率和治疗后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10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7例颈内动脉恢复通畅,占70%,眼球突出、充血、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随之消失;1例因就诊时间较迟遗留左眼单盲,其余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可脱性球囊介入治疗是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理想疗法,效果好、安全性高,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体会。方法 24例治疗中主要使用球囊微导管,4例使用钨丝螺旋圈。16例经股动脉入路,8例经颈动脉入路。结果 16例球囊2例钨丝微螺旋圈闭塞瘘口并保留颈内动脉通畅,6例球囊闭塞颈内动脉。2例钨金属弹簧圈栓塞颈外动脉海绵窦瘘。结论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应注意尽可能保留颈内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用球囊及微弹簧圈作血管内栓塞材料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8例,效果满意,术后经DSA检查发现瘘口均消失。8例TCCF共行栓塞术11次,10次经股动脉途径行球囊栓塞,其中1例经股动脉对颈外动脉海绵窦瘘行颈外动脉PVA(聚乙烯醇泡沫)及弹簧圈栓塞,1次经眼上静脉行弹簧圈栓塞。作者认为TCCF首选经动脉入路球囊栓塞,尽可能保持载瘘动脉通畅,如经动脉途径困难或失败的病人,亦可经静脉途径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是颅脑外伤后相对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7%~1.01%,约占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75%[1,2]。随着病情的进展,TCCF会导致功能障碍,例如失明及偏瘫,部分病例进展迅速,短期内导致神经[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疗法。方法 总结自1998年至今用可脱球囊栓塞治疗68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方法及经验。结果 获得一次治愈63例,瘘口被闭塞而颈内动脉保持通畅,瘘口外闭塞颈内动脉3例;颅底骨折失败2例。但经第二次栓塞仍得以治愈。结论 栓塞疗法安全、有效,并发症低,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胡婷婷  刘莉华  马胜银  高军  宫峰 《安徽医药》2020,41(9):1009-1012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共7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SA组43例,彩超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天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的变化,观察术后1、3、6、9个月时患者内瘘初级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与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及肱动脉血流量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6、1.594、0.527,P>0.05)。两组术后第1、3、6、9个月的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和彩超引导下的PTA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血清趋化素、网膜素-1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人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诊治ICVD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ICVD病人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计算动脉狭窄率,并将病人分为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吸附法检测病人血清趋化素、网膜素-1水平。检测三组病人的实验室指标,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趋化素、网膜素-1水平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ROC曲线分析趋化素、网膜素-1对病人发生中重度狭窄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病人血清趋化素水平依次升高,而网膜素-1水平依次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病人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轻度狭窄组病人相比,中重度狭窄组病人SBP、...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机能不全和闭塞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机能不全和闭塞患者行血管造影。31例血栓形成闭塞者行溶栓治疗,11例血管狭窄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初次造影结果显示,11例单纯性狭窄,31例血栓闭塞。31例通道血栓闭塞溶栓者即时开通率为70.96%(22/31);11例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9例,失败2例,成功率81.81%。取栓8例,成功7例,成功率87.75%。结论血管造影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机能不全和闭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对下肢ASO患者的病变肢体先行DS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闭塞情况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结果 19例患者中,22条肢体有明显病变,血管狭窄大于40%;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14例,治疗后造影显示血管再通;18条肢体明显好转,2条肢体部分好转,2条肢体无效,总有效率90.9%。结论 DSA能准确评价缺血肢体的血运情况,对手术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指导意义。血管内治疗对于下肢ASO患者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维灰阶血流成像技术(BFlow)评估颈总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优越性。方法设立病例组55例、对照组55例。分别用B-Flow、能量多普勒成像(PDD以及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进行颈动脉扫查,计算狭窄率,1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病例组颈总动脉狭窄处内径B-Flow测量值与PDI、CDFI测量值差异显著(P〈0.05)。21条颈总动脉直径狭窄率B-Flow、PDI、CDFI与DSA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B-Flow能同时显示血流信息和血管壁及临近组织的解剖关系,并且保持高帧频、高分辨率。在评估颈总动脉狭窄程度方面,与PDI、CDFI相比,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顽固性鼻出血的DSA诊断和血管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选择性动脉栓塞在顽固性鼻出血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因反复鼻出血、多次鼻后孔栓塞失败的15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在DSA下行选择性血管栓塞治疗的有关资料。结果15例患者全部栓塞成功,其中1例栓塞2次,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月至2年无复发。结论对于传统的后鼻孔栓塞、烧灼等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在DSA下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发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法:6例复发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径路、可脱球囊栓塞,其中2例结合开颅手术治疗。结果:6例复发性、难治性颈内动脉一海绵蜜瘘患者主要症状消失,1例患侧失明末恢复。结论:可脱球囊手术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或结合开颅手术进一步孤立瘘口的方法对治疗复发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疑诊动脉瘤病例 ,先后行 3D CTA、DSA和手术治疗。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彩色表面阴影显示法 (SSD)和CT仿真内窥镜 (VE) 4种处理技术。结果  3D CTA检出动脉瘤 39个 ,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 35个 ,漏检 2个前交通动脉瘤和 1个大脑前动脉瘤和 1个大脑中动脉瘤。CTA的检出率为 10 0 % ,DSA的检出率为 89% ;两者检出率经 χ2 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χ2 =1 4 5 ,P >0 0 5 )。 37例病人有 2 6例接受手术治疗 ,3D CTA诊断与术后诊断一致 ,瘤体最大直径 19 7mm ,最小直径 1 2mm ,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t=1 6 7,P >0 0 5 )。结论  3D CTA检出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 ,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 ,尤其适于紧急情况下 ;CTA数据采集和图像编辑技术对提高动脉瘤检出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顾小秋  杜合娟 《安徽医药》2021,25(9):1835-1838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病人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价值及影响HAPVF发生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9例PHC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HAPVF分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统计PHC病人HAPVF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