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少见,占重型颅脑损伤的2.8%,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我科近年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现将其手术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7~69岁;车祸伤10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2例.2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  相似文献   

2.
回顾分析2006年-2009年收治的20 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经过,总结临床中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的原因,结果发现进展性脑梗死与临床治疗经过密切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估[1],选择2006年-2009年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0 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其中男12 例,女8 例;年龄45~78 岁.伴有高血压病18 例,伴糖尿病4 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软溃疡斑、纤维斑、钙化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斑块情况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取其中6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心源性脑梗死是比较多见的出血性脑梗死类型,达到48例,占全部64例患者的75%。根据临床CT以及MRI片的资料,患者分为血肿型脑梗死以及非血肿型脑梗死,其中非血肿型脑梗死患者比例达到81.3%。结论心源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出血性脑梗死疾病的病因;闭塞血管再通以及脑梗死的面积,侧枝循环几方面因素关系到出血性脑梗死的形成结果。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6月-2006年6月,我们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50例脑栓塞与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50例脑栓塞患者(A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0.5岁。急性脑梗死患者(B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2-78岁;平均62.4岁。A组均有房颤史,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31例,均未长期服用抗凝剂,口服阿司匹林15例。B组口服阿司匹林15例。两组病例均符合2006年全国急性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6.
青年人脑梗死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及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越受重视。现将本科2009—2011年收治的18~45岁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45岁;其中18~34岁17例,35~45岁43例。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各类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脑缺血的治疗和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2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列回顾性调查,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引发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1例)与非脑梗死组(169例),并详细记录下两组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30例TIA患者中有61例为脑梗死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3例中有32例(20.9%)发展为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7例中有29例(37.7%)发展为脑梗死;两个系统的脑梗死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TIA发作后没有立即接受治疗、发作多次以后才接收到治疗及发作超过30min或3个月内发作超过5次的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显著升高(0.01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患复发性脑梗死后有半数以上致死或遗留严重残疾,本文就46例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a(1989-02~1997-02)来我院共收治老年脑梗死患者189例,其中复发者46例(男39例,女7例,年龄60~78y)。非复发者46例作为对照者一起进行分析。两组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40例大面积梗死者中死亡10例,其余好转或不治出院。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征象、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CT证实的中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结果12例中性脑梗死中出血-梗塞型4例、梗塞-出血型6例,出血梗塞共同型2例,分别占33.3%、50%、16.7%。结论中性脑梗死的病因和病理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临床征象不具特征性,主要依靠CT诊断,治疗以中性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通提高,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自2000年1月~2004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用晴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76例,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76例急性脑梗死发病在24-36h内,经CT或MRT确诊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男40例,女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患者41例,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5a,服阿司匹林50-75mg/d和一般治疗;另脑梗死患者30例用一般治疗,为对照组,随访3a,结果前者脑梗死复发率7%,对照组则为30%(P<0.01)。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给药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创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通过回顾我科2003-2010年收治的35例小儿创伤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探讨治疗方案.结果 治愈24例,轻残6例,重残4例,死亡1例.结论 对于儿童颅脑外伤患者应警惕创伤性脑梗死发生可能,早期规范治疗,效果良好,能够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及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66例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时间越早,症状越重,病死率高;66例患者中,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19例,死亡3例。结论对大面积梗死、合并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梗死后出血可能,及时复查头颅影像以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作出诊断并积极治疗.方法 对本院2005年5月-2006年5月19 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骨科和神经外科脑外伤合并脑梗死14例,待病情稳定后转神经内科治疗,轻微脑外伤合并脑梗死,直接收治神经内科5例,均经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临床上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脑损伤的存在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32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观察其溶栓效果。结果32例脑梗死患者中痊愈28例,占87.5%;好转3例,占9.3%;死亡1例,占3.1%,有效率96.9%。结论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于6~24h内采用有效的溶栓治疗,能显著缩小梗死区,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本院2018-11~2020-11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轻度组,将mRS评分≥3分的患者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重度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作健康体检的24例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并分析血栓弹力图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血栓最大弹力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轻度组、对照组,血细胞凝聚块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均低于轻度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MA、CI、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K、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MA、CI均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r>0,P<0.05);K、R与血小板聚集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血小板聚集率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可以通过血栓弹力图评估急性脑梗死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并发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0例诊断为脑梗死并发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病史;以缓慢进展的肌强直-运动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多伴有锥体束征及智能障碍;头颅MRI显示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主,病变部位多集中在基底节区及皮层下白质;大部分患者经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对于脑梗死并发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应当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抗凝及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方法对其有效。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脑梗死64例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本研究对大同市第三医院2001—2005年64例脑梗死复发患者与同期50例未复发随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可能引起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方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教育作为访视护理的一部分,其工作内容是预防和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我科以访视护理为依托,采取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对2002-03~2004-05治愈出院的222例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脑梗死222例。男156例,女66例。年龄32~89岁。调查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家庭类型、不良嗜好、健康教育方式、内容等。问卷内容均为多选形式,用百分率统计。表1222例出院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内容需求需求内容例数百分率(%)位次自我保健知识222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