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奥希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奥希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奥希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13例次;其年龄分布以61~80岁年龄段较多(8例,61.5%);多发生在用药后的90 d内(10例,76.9%);奥希替尼致ADRs累计系统-器官主要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9例,69.2%);ADRs好转后,9例(69.2%)再次给予奥希替尼治疗,均未观测到ADRs再次发生。结论:临床使用奥希替尼时应加强用药监测,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慎重评估再次给药后的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2.
尖吻蝮蛇血凝酶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总结尖吻蝮蛇血凝酶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医学网中尖吻蝮蛇血凝酶所致不良反应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尖吻蝮蛇血凝酶相关ADRs报告8份,涉及18例患者、19例次ADRs,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5.6岁。所有不良反应均为Ⅰ型超敏反应,其中6例(33.3%)为过敏性休克。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临床应重视尖吻蝮蛇血凝酶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关于伊布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伊布替尼致ADRs的个案共41例,多发生在用药30d内(13例,31.7%);伊布替尼致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损害(13例,28.9%)、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0例,22.2%)为主。结论:临床医师或药师应了解伊布替尼ADRs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尽量将ADRs的影响及危害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用药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对2002年至2012年报道的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乳酸中毒、血清素综合征等。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应。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应严密监护,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良反应149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国内外公开报道的rHuEPO的ADR文献资料,按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整理并分析。结果:经检索,rHuEPO的ADR共计149例,累及器官主要有心血管系统损害(43.4%)、血液系统损害(20.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7%)。临床表现前3位分别是高血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钾血症。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后5~12周内(43.0%)。结论:rHuEPO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ADR、发生时间,注意患者用药教育及随访,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物使用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监测是保证安全用药的重要手段.从2004年4月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ADRs监测网络正式建成至今,通过多年培训、宣传,目前本院ADRs报告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本研究对本院2005~2011年上报的1157例ADRs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旨在研究ADRs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和更好地开展ADRs监测工作提供指导.关键词: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安全用药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838(2013)05-0397-03  相似文献   

7.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研究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s)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深入开展ADRs研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以“药品不良反应、ADRs”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文献所用的方法学对其进行分类统计,以分析ADRs研究现状。结果:近10年来,有关ADRs研究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文献仍以病例报道为主.缺乏高质量、深入的流行病学调研。结论:随着“国家ADR监测信息网”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在加速ADRs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同时,对于临床用药频度高、用药量大的常规用药,在有病例报告支持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流行病学调研。从而为临床医生及人们的用药决策提供最佳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评估碘普罗胺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以"碘普罗胺和(或)优维显"、"不良反应和(或)过敏"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F),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42篇文献纳入研究,发表自14个省级行政区,被29种期刊收录;碘普罗胺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50 a以上患者为主,且多为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上应用碘普罗胺注射液时,应密切观察该年龄段患者的用药反应,并准备好相应的应急药物和设施,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中药制剂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特点,提出预防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201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141例中药制剂的ADRs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病人、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祛瘀剂等引起的ADRs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1例(50.35%)、131例(92.91%)和82例(82/175,46.86%).严重的ADRs共5例(3.55%),新的ADRs有12例(8.51%).ADRs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85/164,51.83%).结论:引发中药制剂ADRs的因素包括病人本身、药品本身及药物使用方法不当等.临床应加强ADRs的监控,及时发现并上报,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降糖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秋  王珊  王正春 《医药导报》2004,23(11):0826-0827
目的:分析降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征,旨在指导临床合理应用降糖药物。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5月中国期刊数据库及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杂志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52例应用降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s)表现、ADRs程度、因果评价、治疗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降糖药物引起ADRs与人群分布和年龄因素等有关,ADRs临床表现主要是低血糖(28.8%)和变态反应(15.4%)。ADRs转归治愈31例,好转21例。结论:糖尿病并发症较多,加之长期合并用药,应嘱咐患者科学使用降糖药物,并密切关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该类药物。方法:检索2001—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81例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降糖药的不良反应表现很多,机制复杂。最常见的是低血糖,其次是胃肠道反应。结论:临床应重视降糖药的不良反应,针对不同病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9年有关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速度、给药次数及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2例,占10%;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氨基糖苷类17例,占85%;第1次鞘内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例,占50%;有12例不良反应的表现为双下肢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占60%;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有12例,占60%。结论: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鞘内注射的次数和给药速度等都是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国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有关特点,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1861例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861例抗糖尿病药物所致ADR病例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当,≥60岁的病例占已知年龄病例数的76.3%,48.8%的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50.2%的病例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病例占较高比例的是格列本脲(40.3%),其次为胰岛素、消渴丸、苯乙双胍等;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低血糖反应为主(62.9%),其次是变态反应(14.0%)及乳酸酸中毒(11.0%);多数病例治愈或好转(91.4%),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8.6%),致残或致死病例占较高比例的是苯乙双胍(35.3%),其次为格列本脲、消渴丸、二甲双胍等。结论:使用抗糖尿病药物时须慎重考虑患者年龄、用法用量、药物品种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剂致药物不良反应类别的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致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药师开展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系统性评价、回顾性分析和帕累托图等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中药注射剂致ADRs的类型。结果: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为中药注射剂致ADRs的主要类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中药注射剂所致ADRs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减少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唑来膦酸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唑来膦酸在中国上市以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载的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唑来膦酸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共14例,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为43岁,最大为78岁,年龄50岁以上发生率较高(11例,78.6%);不良反应分别涉及全身性损害、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肝胆系统损害等。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唑来膦酸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了解头孢匹胺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头孢匹胺"、"休克"等为检索词,检索1995—2009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头孢匹胺不良反应,并对文献中有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检索到头孢匹胺所致不良反应文献16篇,病例2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6例。以心血管系统、变态反应多见,还有神经系统、输液反应、内分泌系统等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应用时,医护人员应对头孢匹胺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为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7年国内文献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资料。不良反应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分类方法分类。结果:38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特非拉定(22例)和阿司咪唑(11例);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患者的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应提高警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某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某院2008—2013年上报的183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品种、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3例头孢菌素类ADR共涉及13种头孢菌素类药品,在10岁以内的儿童中发生的ADR最多(52例,28.41%);静脉滴注(179例,97.81%)是引发ADR主要的给药途径;过敏反应最常见(92例,50.27%);头孢曲松引发的ADR最多(90例,49.18%);新的和严重的ADR共11例(6.01%)。结论:临床应加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高度重视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以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洛美沙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2007年国内专业医药期刊中有关洛美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洛美沙星的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占ADR的46.97%。结论:随着洛美沙星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其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应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