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制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菲并吲哚里西定类生物碱的关键中间体2-(3, 6, 7-三甲氧基菲-9-基-甲基)-2, 5-二氢吡咯。方法 以2, 2, 2-三氯-N-[1-(3, 6, 7-三甲氧基菲-9-基甲基)-丁-2-烯基]乙酰胺为起始原料,经水解、Boc保护、N-烯丙基化、关环复分解反应及脱保护基等5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2- (3, 6, 7-三甲氧基菲-9-基甲基)-2, 5-二氢吡咯,其结构经1H-NMR谱确证总收率为45.3%。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9,(3):318-322
目的:设计、合成N-芳酰基取代的二氢吲哚-3-乙酸类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外降糖活性。方法:以吲哚衍生物2-[5-(苄氧基)-1-(4-氯苯甲酰基)-2-甲基-1H-吲哚-3-基]乙酸(GY3)为先导化合物,以4-苯甲氧基苯肼盐酸盐及4-氧戊酸甲酯为原料,经Fischer吲哚环合、还原、酰胺化及水解等4步反应得到8种N-芳酰基(3-羟基苯甲酰基、3-氰基苯甲酰基、4-硝基苯甲酰基、4-甲磺酰基苯甲酰基、4-乙酰胺基苯甲酰基、3-乙酰氨基苯甲酰基、异烟酰基、吡啶-2-甲酰基)取代的二氢吲哚-3-乙酸类衍生物。采用人肝癌细胞HepG2测试目标化合物的体外促葡萄糖消耗活性。结果:共合成8个N-芳酰基取代的二氢吲哚-3-乙酸类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确证。在1.0μmol/L条件下,所合成化合物在HepG2细胞上的促葡萄糖消耗百分率为5.4%~9.1%,其中,2-[(2R,3S)-5-苄氧基-2-甲基-1-(4-甲磺酰基苯甲酰基)-2,3-二氢-吲哚-3-基]乙酸的降糖活性最好,其促葡萄糖消耗百分率为(9.10±1.81)%,与阳性对照药物二甲双胍接近[(10.58±1.68)%],但仍弱于先导化合物GY3[(12.15±0.78)%]。结论:二氢吲哚类化合物的N-芳酰基芳环上引入不同吸电子取代基团,如氰基、硝基、甲磺酰基等,其降糖活性不同程度下降,且弱于卤素取代基的GY3。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13-(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三烷酸(1)、(S)-11-(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一烷酸(2)、羟基二氢博伏内酯(3);1个嘌呤类化合物,鉴定为1,3-二甲基黄嘌呤(4);7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孕甾-20-烯-3-酮(5)、孕甾-1,4,20-三烯-3-酮(6)、3β-羟基-孕甾-20-烯(7)、3β-羟基-孕甾-5,20-二烯(8)、20-羟基-孕甾-1,4-二烯-3-酮(9)、20-羟基-孕甾-1-烯-3-酮(10)、17β-羟基-雄甾-1-烯-3-酮(11)。结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而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体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马蓝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马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靛玉红(1)、色胺酮(2)、1H-吲哚-3-羧酸(3)、4(3H)-喹唑酮(4)、2-氨基苯甲酸(5);两个黄酮类化合物: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6)、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7);两个单萜类成分:(-)-loliolide (8)、(+)-isololiolide (9)。结论 化合物5、7、8、9为首次从马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9为首次在马蓝属中分离得到的单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5.
恩替卡韦合成路线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替卡韦(entecavir,1),化学名为2-氨基-1,9-二氢-9-[(1S,3R,4S)]-4-羟基-3-(羟甲基)-2-亚甲基环戊基]-6H-嘌呤-6-酮,由美国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研发,2005年首次在美国上市,临床用于治疗成年患者的病毒复制活跃,  相似文献   

6.
吲哚生物碱deplancheine(1)具有在八氢吲哚并〔2,3-a〕喹嗪系统中C-3 E构型乙烯边链,而黄退热树碱flavopereirine(2),为体外癌症DNA合成抑制剂,已合成成功,但产率较低。作者在寻找合成吲哚类生物碱有效中间体过程中,发现3-乙酰-1,2,6,7,12,1 2b-六氢吲哚并〔2,3-a〕喹嗪-2-酮(5)为合成(1)(2)生物碱的理想中间体。目前已能通过改进法将3,4-二氢-β-咔啉(3)与羟甲烯基乙酰丙酮(4)缩合而迅速定量地获得(5)。(5)与1,2-乙二硫醇、对甲苯  相似文献   

7.
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两个新生物碱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研究四倍体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对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IR, MS, 1HNMR, 13CNMR, 2DNMR)分析技术鉴定结构。 结果 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4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色胺酮(I), 2,5-二羟基吲哚(II), 2,3-二氢-4-羟基-2-氧-吲哚-3-乙腈(III),吲哚-3-乙腈-6-O-β-D-葡糖苷(IV)。结论 II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III,IV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石见穿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寻找石见穿(Salvia chinensis Benth.)的活性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石见穿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3-吲哚甲醛(indolyl-3-carbaldehyde,1)、芥子醛(sinapaldehyde,2)、松柏醛(coniferyl aldehyde,3)、丁香醛(syringaldehyde,4)、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5)、香草醛(vanillin,6)、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aldehyde,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胡萝卜苷(daucosterol,9)。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为首次从石见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1-(5-取代糠基)吲哚啉-2-酮衍生物的合成和初步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吲哚啉-2-酮类化合物,本研究以5-甲酰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乙酯与5位不同取代的吲哚啉-2-酮(2a~2d)为原料,首先经缩合得3-吡咯亚甲基-吲哚啉-2-酮(3a~3d),再经N烃化反应得到1-(5-甲酰基糠基)-3-(吡咯亚甲基)-吲哚啉-2-酮(4a~4d),然后与吲哚啉-2-酮缩合得到以5-亚甲基糠基连接的双吲哚啉-2-酮化合物(5a~5d)。所合成的12个新型吲哚啉-2-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采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测试所合成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中6个化合物对SPC-A1肺癌肿瘤株体外抑制活性优于舒尼替尼,特别是化合物5a~5d, IC50值均小于5 μmol·L-1,值得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5-溴-1H-吲哚经氰基取代、Vilsmeier-Haack反应、水解、缩合制得3-[(Z)-(5-氟-1,2-二氢-2-氧代-3H-亚吲哚基)甲基]-1H-吲哚-5-甲酸,再和相应的胺类化合物反应制得10个3-取代-5-氟-1,2-二氢-3H-吲哚-2-酮类化合物.以舒尼替尼为阳性对照,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上皮细胞HMEC的体外抑制活性,其中1c、1f、1g和1h在浓度为10 μmol/L时,对HMEC的抑制活性优丁舒尼替尼.进一步测试1c和1e对SGC7901、A549、HL-60、SK-BR-3、HCT116肿瘤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1c和1e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抗增殖活性优丁舒尼替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