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相对罕见,其发病具有隐藏性,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被漏诊或误诊.笔者报导了1例青年女性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患者,实施游离体及部分滑膜切除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7个月未见复发.并复习相关文献,对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探讨,为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髋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关节镜手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99例(127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4.6岁。左侧31例,右侧40例,双侧28例。骨性关节炎49例,髋关节感染9例,髋关节盂唇损伤6例,股骨头坏死21例,髋臼软骨肉瘤7例,强脊性髋关节炎6例,髋关节游离体1例。根据不同病变情况,采取关节镜清理术、钻孔减压和滑膜切削清理术、关节镜下组织活检、滑膜清理术、关节镜游离体取出等治疗手段。结果髋关节感染、髋关节盂唇损伤、髋臼软骨肉瘤经关节镜检查、活检,明确了诊断,得到了有效治疗,疼痛缓解程度和关节活动改善程度显著提升。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强脊性髋关节炎经过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解除了疼痛,延缓了发展,关节功能得到改善,随访1年,术后Harris评分较于术前提高28分。髋关节游离体和盂唇损伤的功能均达到正常。结论关节镜在髋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鲍锐  田建洪  吴森  周波  韦湧 《贵州医药》2012,36(9):812-813
髋关节结核近年发病较多,病人年龄轻,毁损率高.传统手术入路因考虑到前方滑膜便于清除,常取smith-perterson切口,但此入路切口创伤大,常需要输血.本院2010年至2012年获得随访的髋关节结核手术病例20例,探讨Gibson入路与改良Gibson入路在髋关节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髋关节结核病例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48岁,平均15.7岁,分别采用Gibson入路及改良Gibson入路手术,采用Harris评分进行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4.
李世峰  关江  赵鹏飞  赵灏  陈世宏 《河北医药》2016,(13):2029-2031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骨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采用双极股骨头假体行半髋关节置换40例(40髋,半髋关节置换组),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55例(55髋、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全髋关节置换组( P <0剟.05)。全髋关节置换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 P <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64%显著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65.00%( P <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并发症率为1.82%显著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15.00%( P <0.05)。结论全髋关节较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输血量多,但术后髋关节功能更加优良、术后并发症更少的优点,但要求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程度较高,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对预期活动耐受能力来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无1例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和感染,2例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进行了介入治疗获得成功。随访半年,44例能独立行走,2例扶拐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例心肌梗死死亡。结论做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T H A )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患者髋关节行中大直径股骨头T H A ,其中金属-聚乙烯假体15例 ,陶瓷-陶瓷假体21例.术后定期随访 ,行髋关节功能检查和X射线检查 ,采用 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 ,无髋关节脱位、关节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X射线示所有髋关节假体位置满意 ,术后无假体松动移位现象.术后患者Harris评分较术前增加 ,优良率达92% .结论中大直径股骨头T HA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疗效良好 ,在髋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微Eqd,切口技术对26例患者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问、出血量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约8crn。手术时间70~100min,平均85rain。术中出血量200—500ml,平均约350ml。8例于术后第9d出院,18例于术后第11d出院。术后随访8~12个月,平均为10个月,术后半年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手术后检查显示无l例发生感染、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结论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减少组织损伤,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关节强直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19例髋关节强直患者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的临床资料。其中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融合15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患病时间5~40年。其中15例髋关节完全强直,各方向均没有活动度,强直体位在双髋内收、屈髋10°~45°位。对术前、术中、术后的处理进行总结,提出预防和解决方法。结果本组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5年,平均(2.5±0.5)年。患者手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肺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肺内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早期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无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或下沉,无术后迟发性感染,髋关节活动度比术前明显增加。有3例发生异位骨化,占15.8%。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强直的理想方法,能明显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技术直接影响术后效果,髋臼的处理是术中难点。髋关节外侧入路操作简便,出血少,能有效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方法的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康复训练对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1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进行随访,其中髋关节置换单极2例,双极10例,全髋6例,其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4个月,应用公认的Harris髋部评分系统,在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和畸形4个方面进行临床检查,同时行髋部正侧位拍片检查。结果 髋关节置换患平均术前Harris评分56分,术后89.4分,优良率88.9%,有2例患术后患肢延长约1cm,有2例双极股骨头置换患术后Harris评分较低,髋关节拍片示随访时金属臼杯的位置与术后住院期间拍片位置发生改变。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疾患的有效方法,对基础条件允许宜行全髋置换,以避免半髋置换所致的髋臼磨损疼痛。  相似文献   

10.
王绍龙 《中国医药》2006,1(6):362-36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对17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997年前5例患者采用国产关节,1例因髋臼过浅、过小,采用特制小型人工髋臼,1例髋臼上缘骨缺损,采用Harry′s髋臼成型术。1997年后均采用常规手术方法及北京PLUS公司的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例双髋均有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左侧股骨头完全脱位在髋臼上缘5cm处,关节置换手术难度大,位置虽高,但症状相对较轻,暂不手术,右侧髋关节疼痛严重,功能障碍,CE(C为股骨头中心与水平方向的垂线,E为股骨头中心与髋臼上缘的连线)角-15°,呈半脱位状,采用原始臼处加深髋臼,选用小号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假体置入。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例因病故去。随访14~84个月,平均38.5个月,其中2例患者稍有跛行,1例因6岁时曾行粗隆下旋转截骨术,另1例是一侧髋关节脱位较高,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完全消除,功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可以从事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能恢复髋关节正常位置,增加稳定性和灵活性,使之成为无痛型关节,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明髋关节病变的CT表现,评价CT在诊断髋关节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126例髋关节病变的CT征象,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2例,退行性骨关节病24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改变8例,髋关节炎性改变(包括结核)19例,转移瘤17例,髋臼或股骨头、颈部骨折26例.对126例患者采用双侧髋关节对照常规位CT扫描,层厚5 mm,间距5 mm.结果 股骨头缺血坏死显示股骨头硬化、囊变及软骨下骨折,晚期继发骨性关节炎改变;退行性骨关节病以承重区关节畸形和骨性关节面改变为主,软骨下囊变特别明显;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表现为髋臼关节面锯齿状或毛刷状破坏;髋关节结核关节面广泛骨质破坏,可见到小死骨和寒性脓疡;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间隙普遍狭窄,关节面下小囊肿周围无明显骨硬化;滑膜骨软骨瘤病显示滑膜增厚和其内小钙化灶,较大的骨软骨体呈桑椹状表现.结论 各种髋关节病变的CT表现不同,CT能清楚显示髋关节解剖结构及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病理解剖细节,在鉴别诊断、了解病情的发展和疗效观察方面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交通伤致髋关节脱位的治疗特点及疗效。方法对35例髋关节脱位治疗进行总结,手法复位11例,手术治疗24例。复位后行骨牵引,牵引6周后行功能锻炼,8周后开始负重行走。结果复位8周后检查结果:优21例,占60%;良6例,占17%;中5例,占14%;可1例,占3%;差1例,占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占3%。诊断为创伤性髋关节炎者8例,占23%。结论交通伤髋关节脱位大多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必需尽早复位。创伤性髋关节炎和关节腔内的骨、软骨碎片密切相关。关节内有碎骨时应手术治疗。治疗时应尽可能保持髋关节的圆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患者是否可以安全地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方法 选择1994~2001年于我院住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39例病人,依据年龄分为两组,分析该手术对两组患者内科疾患的影响状况。结果 手术过程对两组的血压、心率影响大致相同,术后除肺感染在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下组外,其他内科疾患的变化基本相同。结论 通过严格的术前检查、筛选和内科干预治疗,绝大多数60岁以上的患者可以安全接受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X线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饶咏梅  李美荣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09-2010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00例确诊AS患者行X线计算机摄影术(CR)骨盆正位片和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检查。结果 58%的AS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髋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硬化、软骨囊性变、关节融合,幼年发病和HLA-B27阳性者发生率较高。结论 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在CR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与发病年龄和HLA-B27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创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78例髋关节创伤的患者均做了X线平片检查,其中65例做了SCT扫描,28例做了MRI扫描,回顾性分析髋关节创伤的X线、S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0例髋臼骨折;35例股骨颈骨折,其中3例为病理性骨折;6例为股骨头的隐匿性骨折;5例股骨头骨骺分离;12例髋关节脱位。结论 X平片经济方便,但对于体位较厚、重叠严重的部位显示受到一定限制,仅作为髋关节创伤诊断的基础检查,SCT和MRI对骨、软骨及软组织显示优于前者,对诊断髋关节创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1例(52个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手术前后的髋关节疼痛情况、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手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其中优25髋,良16髋,中11髋,总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术后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对41例患者进行12-24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均能生活自理,治疗效果均比较满意,未出现感染、脱位等近期并发症。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能够显著的提高髋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及翻修技术。方法2001-05~2005-11对60例采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翻修术,男42例,女18例;年龄35~71岁,平均54.2岁。翻修原因除1例感染性松动外,其余均为无菌性松动。3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63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6分升高至术后平均80.4分。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均恢复或保持等长,髋关节疼痛缓解。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或髋关节脱位。结论非骨水泥股骨翻修假体能够极大地方便髋关节翻修术,近期X线检查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髋关节脱位并髋臼骨折早期复位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2例髋关节脱位按脱位类型分别予手法复位和牵引复位;并按骨折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5.3个月,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优1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结论 各种类型髋关节脱位均需急诊复位;手术是治疗髋臼移位骨折合并关节脱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