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科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儿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8月儿科135例应用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研究,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儿科中药注射中发生的不良反应频率高,尤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类型最为常见,与儿童独特的生理特点、药物制备工艺、滴注速度过快、用药不当、临床研究时缺少研究对象、不完善的监管制度等相关。结论:儿科中药注射中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提高药物质量,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促进临床合理管理和规范,降低儿科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科临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儿科接收接受药物治疗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应探讨儿科常见药物合理用药措施。结果所有患儿中共13例患儿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1例,肝功能损害3例,皮疹6例,肾脏损伤患儿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其中造成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主要因素与患儿用药途径不同、用药剂量过高以及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具有较大联系。结论临床儿科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途径不同、用药剂量过高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有关,针对性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用药效果。  相似文献   

3.
229例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琼 《安徽医药》2008,12(8):767-768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更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侵害,因此,为儿科临床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加强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收集整理工作,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在2005~2007年三年中共收集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29例,现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师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药物的不良反应(简称ADR)又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儿科临床治疗中,采用合并用药的情况愈来愈多,ADR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其中严重的甚至危及及用药小儿的生命安全.据国家卫生部ADR监测中心报道的有关资料推算,我国每年至少有250万人因中、重度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S)而住院.为了提高儿科医师对ADR的重视程度,使他们在临床上安全合理用药,防止或尽可能减少中、重度ADR的发生,现将北京儿童医院近两年临床确诊的住院病人所发生的83例药品不良反应做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晓蓉  李冬梅 《中国药事》2010,24(9):926-928,932
目的总结头孢曲松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查阅2000~2009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主要医药期刊有关头孢曲松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文献,对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头孢曲松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呈多样化。结论对头孢曲松钠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要给予高度重视,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引发的不良的临床表现以及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情况。分析儿科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3岁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较多。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且大多通过静脉给药的途径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最多为消化系统。结论加强儿童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和减少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过程中要进行疗效的监测,必要时还应做血药浓度和各重要组织器官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1):93-95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在儿科患者中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儿科静脉用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患者100例,分析所用药品的种类、使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具体的临床表现等,以及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结果:100例患儿治疗用抗感染药物涉及10多种,主要为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时间主要在服药过程中,用药后6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64例,所致不良反应的症状有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呼吸道损伤等。结论:静脉用抗菌药物在儿科患者中使用时要密切关注患儿在用药过程中的体态变化,随时观察用药的安全性,并及时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闫修香  杨利芬  闫军 《中国药业》2011,20(15):43-44
目的分析儿科用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收集到的医院儿科2006年2月至2010年1月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药物以抗生素和中药制剂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儿童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合理用药,以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汪洋  宋新文  许琼  梅艳 《中国药房》2010,(2):186-188
目的:了解儿科药物咨询服务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2008年4月的药物咨询电话记录进行分析,并对其中药品不良反应问题进行分类。结果:542例药物咨询电话记录中,列前3位的分别为药物的用法用量(29.15%)、药物推荐与选择(13.28%)、药物相互作用(10.52%);其中,41例药品不良反应问题主要与抗感染药和中成药的使用有关,最常见表现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开展电话药物咨询,不仅能提高患儿的用药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而且对于儿科临床药师的学习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8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结果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生素类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居多,产生不良发应时,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皮疹、静脉炎等现象较为常见,涉及其他器官的症状较少。结论应关注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王晶  于立丽  李文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41(12):2221-2226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库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调取并筛选2017年接收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将患者性别、年龄、怀疑药品名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名称、过程描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8份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23.18%。60岁以上患者占48.60%。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5例(32.12%)和80例(22.35%)。静脉滴注为主要的给药方式(294例,82.12%)。在累及器官、系统中,全身性损害发生频次最高(195频次,28.97%),其次为呼吸系统损害。结论 本次分析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有关。医疗机构、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应加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刘松岩  战心  徐辉  李连茂 《中国药房》2011,(20):1899-1900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钆喷酸葡胺对比剂。方法:观察我院3657例按0.2~0.4mL·kg-1剂量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657例中共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18%,其中轻度过敏反应5例、中度过敏反应1例、非过敏反应2例,未见重度过敏反应和死亡病例。结论:钆喷酸葡胺作为静脉注射磁共振成像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也应引起重视,细心观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姬长存  崔瑶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36-137
目的分析本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和早期发现,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本院2013年1~6月收集的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院9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7.5%;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64例,占66.7%;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为多见,为46例,占47.9%;涉及受损系统以及临床表现中皮肤损伤最常见,为31例,占32.3%。结论掌握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特殊用药患者,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尽量减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所造成的后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余靖华  潘志强  邓冲 《今日药学》2012,22(6):359-360,364
目的 对本院呈报给国家ADR中心的28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09 - 12 ~2010 - 12南海人民医院呈报给国家ADR中心的28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DR的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老年人较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类型中抗生素所占比例最大(48.21%);用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71.79%);ADR发生部位中皮肤系统最多(58 93%),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13.21%).结论 应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该院16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所涉及的药物品种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65例不良反应中40岁以上患者占多数(55.2%),女性多于男性,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30min内(68.2%),共涉及12类66种药物,以静脉给药为主要用药途径的占总数的83.0%。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排前2位(20.0%、10.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8例占总数的4.8%。结论该院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静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应按适应证选药,加强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台州市椒江区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不良反应报告,共发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135例,回顾性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日剂量、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结果 13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有130例(96.3%);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102例(63.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17例(10.5%)。结论应加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监测,掌握其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范铭 《中国药房》2010,(40):3823-3824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1998~2009年有关阿奇霉素引起ADR的案例报道,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奇霉素的ADR在10岁以内的青少年儿童中发生率较高(22.28%);静脉滴注(86.63%)是主要用药方式;多表现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肝肾系统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7.03%、16.34%、11.88%;过敏性休克(27.23%)是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0min内(38.12%)。6例(2.97%)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阿奇霉素引起的ADR,警惕严重ADR(如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不良反应发生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反应(P<0.05);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途径(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强,应充分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不良反应(ADR)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间53例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累及系统的分布及临床表现进行整理统计。结果本次调查中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6种药品,其中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5.8%,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52.8%,静脉注射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3.28%,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9.6%。结论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和给药方法,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苦参素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2000~2010年医药期刊和利用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省级ADR中心网页检索,共收集苦参素不良反应详细病案57例;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苦参素不良反应,男性、女性发生率大致相同,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以30~70岁为主,不良反应主要发生时间在用药后6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多以注射液,占(93.0%)。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是消化系统损害12例(20.0%),其次是免疫系统反应11例(18.3%)、皮肤及附件系统10例(16.7%)、呼吸系统8例(13.3%)等。结论消化系统反应是苦参素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免疫功能下降,超剂量给药,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等可能是苦参素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增强预防意识,减少苦参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