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对21例行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了术前至术后48小时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术后肺动脉平均压、在房平均压及体循环阻力明显降低,心指数和每搏指数显著增加,其中10例外径为29mm和31mm的牦牛心包瓣膜:跨瓣压差分别为4.7和6.3mmHg;瓣口面积(8例)分别为1.7和2.0cm~2。病变的二尖瓣用牦牛心包瓣膜置换后,术后近期的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用Inoue法对50例风心二尖瓣狭窄患者施行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49例成功,1例跨瓣失败,术后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左房平均压从(3.16±1.02)kPa降至(1.47±0.65)kPa(P<0.001),跨二尖瓣压差由(2.69±1.11)kPa降至(0.55±0.043)kPa(P<0.001),二尖瓣瓣口面积从(0.91±0.20)cm^2扩大到(2.03±0.24)cm^2(P<0.001),心功能从3±0.46提高到1.37±0.51(P<0.001)。无严重并发症,掌握好房间隔穿刺技术,选择无明显瓣膜钙化和瓣下严重融合的病例,对房颤病人进行抗疑准备和正确掌握扩张终点是PBMV成功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证并能顺利通过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穿刺气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心电图Ptfv1的改变及其与疗效、血流动力学、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窦性心律时的风心二狭患者PBMV前后心电图Ptfv1、血流动力学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Ptfv1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为-0.088±0.0466mm.s,术后为-0.051±0.032mm.s,P<0.001);PBMV术前后Ptfv1与术前术后的左房内径(LAR)及术后左房平均压力(MLAP)呈弱负直线相关(P<0.05),而与二尖瓣口面积(MVA),二尖瓣口跨瓣压(MP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内径(LVS/LVD)、右室内径(RV)、搏出量(SV)无明显直线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Ptfv1可作为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术前后心脏结构、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临床决策以及新型瓣膜开发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华西医院、湘雅三医院行单纯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患者且在1年后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的58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左心房径(LA)、左心室径(LV)、右心房径(RA)、右心室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EOAmv)、二尖瓣E峰血流速度(Emv)、左心房面积(LAA)、左心房容积(LAV)、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MPGmv)、二尖瓣速度时间积分(VTImv)、二尖瓣压力降半时间(PHTmv)等指标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LA、LAA及LAV显著低于术前测值(P<0.05),LV、RA及RV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映左心功能的指标,手术前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OAmv在术后明显改善,MPGmv、VTImv、PHTmv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与术前相比,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术后大多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羊带支架自体心包三尖瓣 ,并进行瓣膜置换研究。 方法 :成年绵羊 5只 ,全麻下开胸取心前区心包 80mm× 4 0mm ,经 0 .6 2 5 %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 (pH 7.4 )浸泡处理后 ,采用自行研制的支架模具制备自体心包瓣膜 ,在中度低温 (鼻咽温度 32℃ )中高流量 (80~ 10 0ml·kg-1·min-1)并行体外循环下置换三尖瓣 ,手术后早期采用Swan Ganz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手术后 2 4h、7d及 1、6、12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自体心包瓣膜形态、启闭功能、瓣叶活动度 ,测量自体心包瓣膜跨瓣压差 (TPG)、流速、瓣口面积和反流量。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5 1± 5 .4 8)min ;自体心包瓣膜制作时间 (15± 3.0 8)min ;2例死于麻醉过深所致呼吸功能衰竭 ,3例存活超过 12 15个月。手术后三尖瓣TPG较术前增高 [(5 .76± 1.2 1)mmHgvs (1.6 0± 0 .4 0 )mmHg ,P <0 .0 1]。术后 2 4h、7d及 1、6、12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位于三尖瓣位置的自体心包瓣膜瓣架固定 ,无瓣周漏 ,瓣叶柔软 ,启闭正常 ,三个瓣叶随心动周期同步运动 ,关闭良好 ,无撕裂 ,无血栓形成 ,自体心包瓣膜极少量反流。动物处死后瓣膜组织结构完整 ,无炎性细胞浸润及钙化 ,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排列整齐 ,无断裂或溶解。 结论 :植入动物体内的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正常二尖瓣在心动周期中形态和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 方法对40名心脏正常的成人行64层螺旋CT扫描,重建心动周期10个时相,观察和分析各时相容积再现技术(VRT)二尖瓣的形态,在各时相心脏平行长轴和短轴位上测量二尖瓣环直径和面积、二尖瓣开口直径和面积、以及二尖瓣前、后瓣的开放角度. 结果二尖瓣环最大直径和面积、二尖瓣口最大直径和面积及最大前、后瓣开放角度分别为(29.3±3.5) mm和(962.8±149.3) mm2、(36.5±7.3) mm和(647.0±162.3) mm2、(68.3±5.6)°和(55.9±5.4)°,均见于舒张晚期.二尖瓣环最小直径和面积及前、后瓣开放角度见于收缩中期,分别为(9.8±1.7) mm和(76.2±27.3) mm2、(11.5±2.8)°和(9.6±2.8)°.结论 64层螺旋CT可动态显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二尖瓣的形态特征及定量测量二尖瓣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尖瓣狭窄病人采用“钮扣状”转移保留全瓣装置二尖瓣置换的方法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5 6例二尖瓣狭窄需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 ,分为 :A组 (术中“钮扣状”保留全部二尖瓣瓣下结构 ) ,B组(术中仅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 )和C组 (术中未保留瓣下结构 ) ;于术前 ,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术前、术后出院前、术后 3~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监测心功能指标。结果 :A组术后心排指数、每搏指数、左室收缩功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及左室长轴舒张末内径均优于B ,C组 ,且EF值恢复优于B ,C组。A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较B ,C组延长 ,但总转流时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行瓣膜置换时可采用“纽扣状”转移保留全部瓣下装置 ;病人术后早期心功能的改善优于部分保留组和不保留组。  相似文献   

8.
本组对 1993年3月至 12月间以In-one单球囊瓣膜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狭窄22例进行分析,经血流动力学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使二尖瓣瓣口面积由0.86±0.20cm2 增加为1.79± 0.23cm2(P<0.01);左房平均压由 4.02±2.44KPa(30.15±18.3mmHg)下降至1.52±0.68KPa(11.4±5.1mmHg)(p<0.001);二尖瓣跨瓣压差由 3.62± 1.38KPa(27.15+10.35mmHg)下降为 0.92±0.74KPa(6.9±5.55mmHg)(P<0.001);左房内径由 52± 8.9mm下降至45.86± 6.29mm(P<0.05)。22例随访6~15个月,无再狭窄。  相似文献   

9.
作者分别采用4种方法:①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二尖瓣环前后径(a);②心尖四腔心切面测瓣环横径(b);分别以a或b按圆面积法计算瓣环面积;③以a和两径按椭圆形面积法及④左室短轴切面直接测量二尖瓣口面积法等测量了55例健康成人跨二尖瓣血流横截面积,以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记录上述相应部位的血流频谱,计算出跨二尖瓣血流量。以PDE检出的主动脉瓣环处的血流量作为评价标准,对上述4种方法加以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利用二尖瓣环前后径和横径按椭圆形面积法计算瓣环面积,所获跨二尖瓣血流量准确,重复性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二尖瓣流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e repair,MVP)治疗二尖瓣脱垂的手术方法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MVP的164例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的二尖瓣病理改变,运用矩形切除、腱索转移、腱索置换、缘对缘技术、人工瓣环成形技术、自体心包条瓣环成形技术、滑行瓣环成形技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治疗部分患者合并的其他心内病变,术中行注水试验和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术后超声检测成形效果。结果:术中TEE检测,成形效果不佳者2例,出现SAM现象2例,均改行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术后因出血过多行再次开胸3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2例重度低心排综合征,1例恶性心律失常,其余顺利出院。术后l周、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内径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的二尖瓣病理改变,灵活运用多种成形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成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2 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5 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准确迅速判断瓣环和瓣叶病损的部位及程度,提高二尖瓣成形术的成功率。方法解剖测量30例国人正常新鲜心脏的二尖瓣,术中观察二尖瓣病理变化特点后研制了一种新型二尖瓣成形测瓣器。结果用测瓣器行二尖瓣成形术35例,成形手术时间由原来的(57±11)min减少到(35±15)min,手术死亡率由11%下降到3.3%。结论使用此种测瓣器可使二尖瓣成形术省时、准确,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7年10月—2006年3月完成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050例,男487例,女563例,其中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53例,严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52例。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为3.43%,并发症发生率为5.05%。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SD)改善最为明显,LVDD、LVSD分别减小(3.57±1.32)%和(2.82±0.82)%;术后6个月分别减小(2.77±0.84)%和(2.35±0.74)%;术后12个月分别减小(1.51±0.64)%和(0.93±0.61)%。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适用于大部分二尖瓣病变,可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 98例二尖瓣病变的外科成形治疗经验。方法 自 1985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全组 98例病人 ,年龄 1.5~ 56岁 (平均 2 2 .0 8± 14 .2 5岁 ) ,体重 10~ 77kg(平均 41.0± 18.5kg)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病变包括先天性 61例、风湿性 3 0例、退行性 3例、及心脏肿瘤 4例。手术作二尖瓣腱索成形 2 3例、瓣叶成形3 8例、及二尖瓣瓣环环缩 64例。结果 全组死亡 2例 (死亡率 2 .0 4% ) ,分别死于术后低心排和心律紊乱。 1例 14个月后出现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余病例随访 3~ 3 6个月情况良好。结论 适当严格地选择二尖瓣直视成形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可获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及其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在我院接受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及其术后瓣膜置换术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组男性4例,女性6例,瓣膜置换年龄33—50岁,平均39.80岁。其中2例因PBMV术后造成二尖瓣叶撕裂,急诊行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其余8例为择期手术。PBMV术后症状元明显改善3例,改善后症状又复发5例,术后症状加剧2例(急诊手术)。再就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二尖瓣狭窄8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二尖瓣开口面积0.9-1.5cm2。心胸比率为0.46-0.60,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2例。全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温血灌注体外循环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通过各种检查,了解二尖瓣叶条件,选择好适应征是PBMV成功的关键。而PBMV术后再次换瓣同单纯瓣膜置换术一样,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3例闭合性二尖瓣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与教训。2例为外伤性二尖瓣腱索断裂,分别行二尖瓣瓣环环缩术加二尖瓣腱索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治愈。1例为二尖瓣置换术后8年,外伤性人工机械瓣瓣钩断裂,致急性心衰,未及时手术而死亡。尸检证实诊断。认为闭合性二尖瓣损伤临床上易误诊,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发生急性心衰时,应急症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在成人二尖瓣反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56例成人二尖瓣反流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成形术包括人工瓣环置入,瓣叶部分切除,腱索修复、转移,人工腱索置入,缘对缘缝合技术等。术中行左心室注水试验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效果。出院后门诊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及二尖瓣反流程度。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出院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47例,Ⅱ级9例。术后随访52例,随访率为92.9%,随访时间18~36个月。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35.5±5.5)mm vs.(50.6±5.7)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9±6.4)mm vs.(66.5±6.4)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35.1±6.3)mm vs.(49.8±6.0)mm]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61.0±7.0)%vs.(52.0±8.0)%]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结论成人二尖瓣反流采用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全部保留和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4例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B组接受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手术,比较两组在术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A组与B组在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左室长轴收缩末纵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同等条件下应首选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但不必强求全瓣结构保留,应视术中瓣膜的病变情况和术者的经验而定。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1月至1995年8月,我们共施行保留左房室瓣结构的左房室瓣置换术17例。其中保留全部左房室瓣结构1例。保证后瓣、部分前瓣及瓣下结构2例,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14例。全组病例存活,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文中对该手术三种术式、意义、适应证及人工瓣的选择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