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脑底动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能神经纤维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分布及其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H组(5 d,14 d)。SAH组大鼠取股动脉自体血注入蛛网膜下腔,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正常组、SAH组大鼠脑底动脉CGRP能神经纤维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正常组大鼠脑底动脉可见棕褐色、细线状CGRP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SAH 5 d组大鼠脑底动脉与正常组比较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P〈0.05);SAH 14 d组大鼠脑底动脉与正常组比较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脑底动脉CGRP能神经纤维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实验模型,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与注血量的关系,初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是否通过调节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参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和0.5mL注血组,1 mL注血组(每组n=6);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实验模型,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动脉的直径变化并应用 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Cx4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脑血管造影显示正常组7d与0d相比血管直径无明显变化(95.2±3.4)%,0.5mL注血组7d较0d血管狭窄[(82.3±4.6)%,P<0.05],1mL注血7 d较0d血管明显狭窄[(63.5±6.8)%,P<0.01].Cx43蛋白表达在正常组为(33.9±6.1)%,0.5 mL注血组为(53.4±3.5)%,(P<0.05)、1 mL注血组为(61.6±3.8)%,(P<0.01).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兔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与出血量成正比关系,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变化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壁Cx43蛋白的表达参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不同时期大鼠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然后将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各时间点(假手术组、SAH 3d组、SAH 5d组、SAH 7d组、葛根素3d组、葛根素5d组、葛根素7d组)分成7组,葛根素组在术后每天一次给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于各时间点将各组大鼠灌注-固定,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切片常规行HE染色观察,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动脉管径及血管壁厚度。结果:经葛根素治疗后,7d治疗组基底动脉内径周长明显大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P<0.05)。病理组织学表明,痉挛血管的形态学得到改善。结论:葛根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测定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10例健康人血浆NO、NOS含量,并行TCD检查,分析上述指标3个时期的变化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3 d组 NO、NOS含量明显低于 4~7 d组、14 d组和对照组,脑血管痉挛4~7 d组NO、NOS 含量明显高于非血管痉挛组.结论 NO、NOS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过程,与脑血管痉挛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蛛血组(SAH group,S组)和法舒地尔治疗组(Treatment group,T组),通过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别于1 d、3 d、7d和14d采用光镜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变化,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基底动脉上内皮型-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结果:S组大鼠的基底动脉痉挛从建模后1d开始出现,3 d后达到高峰,7 d后明显减轻;eNOS的表达在各时相点明显减弱.T组基底动脉的管径和管壁厚度在建模后3 d、7 d与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eNOS的表达在3 d、7 d、14d较S组增强(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有效缓解SAH后的脑血管痉挛,增加eNOS在动脉管壁上的表达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氧合血红蛋白的表达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人院后第1、3、7、10、14天,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比色法测定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血流速度,分析内皮素及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内皮素及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发病后1~3 d大脑中动脉流速增快,第7天达峰值,第14天后明显减慢;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与脑脊液内皮素浓度、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 =0.751及r=0.458).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与氧合血红蛋白含量与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宋锦宁  陈五岭  梁琦 《医学争鸣》2007,28(15):1401-140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内皮素受体A(ETRA)的表达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31 只随机分为SAH模型组15只,盐水组10只,穿刺组3只,空白组3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的动物模型,灌注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制成切片.进行ETRA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法测量血管周长,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在空白组、穿刺组和盐水组的基底动脉内ETRA有少量表达;SAH组基底动脉内ETRA的表达在3 d组最强烈,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强烈,平滑肌也有表达,10 d组的表达强度仍然较重.空白组动物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完整,弹力膜无皱缩,管壁薄管腔大.SAH组和空白组的血管在图像上差异较大.通过对SAH组内各时间段标本的血管周长进行图像分析,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SAH后血管周长的变化为:1 h组稍有变化、3 d组管径开始变小,弹力膜出现皱缩;5 d组管腔变化最严重,弹力膜明显皱缩;7 d,10 d组血管表现出由痉挛到缓解的过程.脑血管痉挛最严重的时间晚于脑血管ETRA表达最强的时间.对盐水组血管周长统计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AH后脑血管ETRA的高度表达可能是引起D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可靠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对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注生理盐水对照(NS)两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模型,NS组同法注等量的NS;在首次注血或注水后35、、7天,每组各灌注处死6只大鼠,取其基底动脉比较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结果与NS组相比,SAH组注血后3、5、7天,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脑血管痉挛在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可靠的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痉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5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SAH组(24只)和假手术组(24只).SAH组和假手术组再以时间随机分为4组,0,2,4,7 d组,每组6只.手术前及处死前分别行脑血管造影,评价血管痉挛模型.应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显示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ABC的方法显示TRAIL、DR4、DR5在凋亡的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直径为(0.70±0.03) mm,SAH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显著(P<0.01).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内皮细胞中有大量的表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中有重要意义.TRAIL及其受体DR4和DR5介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在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形成机制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表达及其对正常脑血管的影响。方法:在兔SAH模型上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脑血管壁的PDCF-BB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了枕大池内注入PDGF-BB对正常脑血管的影响。结果:SAH后48h脑基底动脉明显痉挛,痉挛血管壁的PDGF-BB表达增多;枕大池内注入PDGF-BB后,脑基底动脉出现以注入后24h为高峰的迟发性脑血管缩窄。结论:PDGF-BB在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F-κB在兔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清洁新西兰白兔40只,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家兔SAH模型。白兔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3 d组,7 d组,14 d组,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干预组为在7 d时间点注血后加入NF-κB的抑制剂PDTC,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实验兔在相应时间点分别处死,采用HE染色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腔直径的改变和管壁厚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用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兔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腔已开始狭窄,管壁增厚,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渐减轻;干预组与SAH 7 d组比较血管壁变化明显缓解(P<0.05);SAH后3 d NF-κB表达增加,7 d表达最为明显,14 d表达稍减少;干预组基底动脉NF-κB表达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SAH 7 d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NF-κB促进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NF-κB抑制剂PDTC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缓解CV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适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大鼠模型,并探讨尼莫地平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枕大池内注入0.3 mL生理盐水)、SAH模型组(无抗凝自体血0.3 mL注入枕大池)及SAH尼莫地平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建模后30 min及术后每日均腹腔注射尼莫地平0....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川芎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缓解作用,并通过测量血浆中ET及CGRP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川芎嗪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造模成功后取脑干,行HE染色后观察基底动脉内径的变化,并同时取大鼠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中的ET和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空白组基底动脉内径没有明显的变化,对照组和实验组基底动脉血管内径均出现血管痉挛;实验组有所缓解,血浆中ET含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CGRP的变化相反。结论:川芎嗪可以缓解SAH后CV S,并可以调节大鼠血浆中ET和CGRP,即减少血浆中的ET的含量,增加血浆中的CGRP的含量,来缓解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oll 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 拮抗剂依立托仑四钠(E5564) 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 的作用。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60 只随机分为3 组,每组20 只。模型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 模型。对照组枕大池内注入0.9% 氯化钠注射液。E5564 组SAH 模型建立后,E5564 静脉给药。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评估血管痉挛情况,造模后第7 天取材,HE 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痉挛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基底动脉Toll 受体4 的表达。 结果 SAH 后血管痉挛模型造模成功,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直径明显降低(P < 0.01) ;E5564 组基底动脉直径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 < 0.01) ;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 显示E5564组基底动脉TLR4 表达较SAH 组明显减少(P < 0.05)。 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可能与Toll 样受体4 信号通路有关,E5564 可以明显降低SAH 后基底动脉TLR4 表达,缓解SAH 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前后基底动脉中PDEⅤ的表达变化。方法:制作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与SAH组均于制模后第3天行TCD与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检测兔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变化,检测完后,取其基底动脉,制成病理切片备用。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兔基底动脉中PDEⅤ的表达。结果:各配伍组中TCD测得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得的基底动脉管径值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产物的SUM值不等或不全相等(P〈0.05),经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对各配伍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SAH组与空白对照组、SAH组与实验对照组TCD测得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得的基底动脉管径值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产物的SUM值不等(P〈0.05),空白对照组与实验对照组TCD测得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得的基底动脉管径值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产物的SU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后PDEⅤ在其基底动脉中明显表达,推测PDEⅤ表达可能与脑血管痉挛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TCD对实验性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状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上,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测兔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CVS)的新方法。方法:建立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同时行逆行颈内动脉插管椎基底动脉造影和TCD检测。结果:逆行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注血前后血管管径有明显差异(P<0.05),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加快(P<0.05)。结论:一侧颈内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底动脉造影操作简单、可靠,采用TCD检测可获得兔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稳定的图谱。  相似文献   

17.
唐艳  陈晓毅  柳俊  刘进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5):468-471,475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对照组(NS组),模型组(SAH组),枕大池药物(SAH+CH组)组及治疗对照组(SAH+Vehicle组);动物用改良后单次注血法造模,所有动物在48 h后处死,取材计算基底动脉血管皱缩指数(CC),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痉挛的情况,脑脊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S-100β蛋白(S-100β)。结果:改良动物模型短程、平稳、安全,光镜下观察药物组脑血管痉挛程度明显减轻;与SAH组比较,SAH+CM组CC值减小,P〈0.05;与SAH组相比,SAH+CM组S-100β蛋白浓度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组与NS组比较,SOD活性降低(P〈0.01),MDA含量升高(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以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和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 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 )模型,探讨法舒地尔防治DCV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20只。实验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 A H模型,对照组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治疗组SAH模型建立后,法舒地尔静脉给药。血管造影及经颇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血管痉挛情况,造模后第7天取材井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痉挛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M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底动脉 Toll受体4(TLR4)的表达。结果SAH后血管痉挛模型造模成功,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直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较实验组明显增加(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 Mestern blot显示治疗组基底动脉 TLR4表达较实验组明显减少(P< 0.05)。结论 SAH后DCV可能与TLR4信号通路有关,法舒地尔能显著降低SAH后基底动脉TLR4表达,缓解SAH后DCV。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先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持续不同时间对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切开置管法制备HTEB模型的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6组(n=10):正常1 d组(N1组)、正常7 d组(N7组)、SAH ld组(S1组)、SAH 7 d组(S7组)、HTEB SAH l d组(HSl组)、HTEB SAH 7 d组(HS7组).硬膜外持续泵注1 g/L罗哌卡因1 ml/h至实验毕.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血法(O.5 ml/kg)制成兔SAH模型.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兔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H-E染色后光镜观察BA痉挛及病变情况.结果:Vm:与N1组比较,s1组(P0.05);S1组快于S7组(P<0.05),HS1组快于HS7组(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