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胱抑素-c(CysC)的关系。方法:复发组为急性复发脑梗死患者44例,初发组为初发脑梗死患者63例,分析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Hcy、CysC的关系。结果:复发组的年龄及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初发组,且复发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较初发组严重,日常生活能力较初发组低下;复发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初发组增厚,其斑块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初发组;与初发组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高胱抑素-c比率均增高。结论: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高水平的Hcy、CysC。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初发及复发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性。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98例前循环初发性脑梗死(初发组)、132例前循环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进入该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入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记录斑块性质。结果复发性前循环脑梗死组患者斑块发生率及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性前循环脑梗死组(95.5%和50.1%比86.7%和21.4%,P=0.000),复发性脑梗死组斑块性质以为不稳定性斑块为主(77.3%)。结论前循环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及血管狭窄相关,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可能是引起前循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8-19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陈谋珠  刘朝阳  高宝荣 《吉林医学》2013,34(6):1009-1011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随访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脑梗死复发者计入复发组,无脑梗死复发者计入对照组。结果:随访1年,282例脑梗死患者中31例(10.99%)出现脑梗死复发,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显示对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报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发生方面的预报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5a收治的有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 2 76例 (Ⅰ组 ) ,首发性脑梗死患者 198例 (Ⅱ组 )进行回顾性研究。颈动脉探查使用双功能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 7 .5MHz,10MHz)。观察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和外膜三层结构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其部位、大小、范围、表现形态、内部回声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 ,并准确测定血管壁的厚度、内径、腔面积 ,同时彩色多谱勒显示颈动脉血流状态及流速、流量。通过脑MRI ,观察颈内动脉颅内段状况及脑梗死部位。两者比较观察 ,发现两者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首发组 (P <0 .0 5 ) ,软斑及溃疡斑 (统称不稳定斑块 )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极危险因素 ,相关性极高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血脂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探讨对脑梗死的预报和监测价值。方法对我院110例经CT、MRI证实为脑梗死患者与本院同期门诊无心脑血管病史的96例颈血管检查者的超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IMT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含不稳定型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3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硬化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膜厚度(I MT),斑块数目和性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与检测的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比较。结果:237例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168例(70.9%),其中I MT增厚29例(17.3%),粥样硬化斑块139例(82.7%)中软斑或混合斑84例(60.4%)、硬斑55例(39.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明显增多,空腹血糖、FIB、LDL-C、CRP明显增高,HDL-C显著降低。根据脑梗死灶侧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可分为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侧硬化组,分析发现同侧组I MT明显增厚、斑块数量显著增多、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软斑或混合斑数量显著增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另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方法 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病史分为初发组(n=95例)与复发组(n=37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同时检测血清MMP-9水平,分析组间指标差异。结果与初发组患者比较,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不稳定斑块数及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IM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患者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IM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再发脑梗死风险密切相关,而MMP-9水平可作为反映的斑块稳定性及再发脑梗死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各80例对照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80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6例(82.5%),而8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6例(20%)。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间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有重要意义,对脑梗死早期干预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非脑梗死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51例,检出率达79.6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组软斑所占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扁平斑最多见。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存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在早期检出斑块,且方法简单、快捷、无创,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斑块性质及类型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为脑梗死防治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对55例临床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MDCT)血管成像,获取相关的数据,利用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形态改变及粥样斑块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斑块在急性脑梗死和陈旧脑梗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急性脑梗死中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于稳定性斑块。结论MDCT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准确定性及分类评价,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4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2%,显著高于对照组(18.7%,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2%。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彩超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16-117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86例经CT和(或)MRI确诊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8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9.1%。患病组颈动脉IMT[(1.22±0.31)mm]较对照组IMT[(0.60±0.14)mm]明显增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曹丽 《中外医疗》2016,(2):184-185
目的 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的32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并观察其动脉斑块稳定性以及对其颈动脉斑块进行对比. 结果 72例脑梗死患者中共59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1.9%,32例非脑梗死患者中共2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率为6.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患者斑块通常为软斑和溃疡斑块,好发部位多存在于颈动脉分叉处.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关,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40例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再进行分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为无斑块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华  芦永红 《中外医疗》2013,32(2):180-18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了解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8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检测,并对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共检出139处,检出率(79.49%)高于对照组(46.15%)(P<0.05),其中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脑梗死患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骨钙素(osteocalcin OC)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对234例男性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估有无斑块,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检测血浆OPG、OC水平。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PG、OC与颈动脉斑块分别成正相关(OR=1.407,P<0.05)和负相关(OR=0.928,P<0.05)。稳定斑块组血浆OPG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组,而OC水平高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OPG值越高,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性越大,可能与不稳定斑块相关;OC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斑块作用且与稳定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炎性反应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6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32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形态。结果3组受试者hs-CR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颈动脉IMT较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78.9%(60/76),以不稳定斑块发生例数较多(52.6%),B组以稳定斑块发生例数较多(71.7%);A组斑块以不规则型为主(69.1%),B组斑块以规则型为主(52.8%)。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有关,颈动脉硬化与hs-CRP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