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经过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检查的肝转移瘤患者103例进行图像分析。先行碘过敏试验,之后患者取仰卧位行CT检查,仪器为东芝320排容积CT,常规平扫后行标准动态三期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法经上肢静脉一次性团注非离子型对(300mg I/ml),用量80~100ml,注射速度为2.5-3.0ml/s,注射对比剂后20~30s为动脉期,40~60s为门脉期,150~180s为平衡期。结果其中动脉期边缘强化552个病灶,门脉期边缘强化549个病灶,平衡期边缘强化452个病灶,最后得出动脉期平衡期三组之间对病灶边缘强化显示率的关系为: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门脉期与动脉期两组间P0.05,差别没有特别意义);三组对病灶内部与病灶周围肝实质间密度差的表现率关系为:门脉期动脉期平衡期。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的优越性能,有利于肝转移瘤的检出、筛查、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避免病灶误诊的发生,对肿瘤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时间密度曲线在评价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门静脉阻断后即刻移植瘤体组(实验A组)、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实验B组)、阴性对照C组、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的阳性对照D组各10只.经MSCT灌注扫描后获得主动脉、门静脉、肝实质和肝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结果40只实验兔均顺利地完成了MSCT灌注扫描,腹主动脉TDC形态呈骤升骤降型,门静脉TDC呈速升缓降型,正常肝实质TDC呈缓升缓降型,而实验A组左外叶肝实质只有轻微的强化且快速地廓清.阳性对照D组兔肝VX2肿瘤明显强化且迅速廓清,而实验B组兔肝VX2肿瘤呈速升速降型.结论MSCT时间密度曲线可直观形象地反映门静脉阻断后兔肝VX2移植瘤的血流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4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巨块型肝细胞癌病人分别行肝区平扫、增强后全肝双期或三期螺旋扫描,观察和分析瘤灶及肝内转移性子灶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1)肝动脉期肿瘤实质出现密度高于肝实质的肿瘤血管和瘤区强化,门静脉期其密度迅速降低,至平衡期为低密度。(2)肿瘤边缘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可见环行强化。(3)转移性子灶仅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全瘤密度迅速降至等密度;(4)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结论: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癌“快进快出”的增强特点,明确肿瘤的供血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检出伴发的肝内转移性子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巨块型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双期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静脉期70s、延迟期180s,以2.5-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00ml,观察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结果①动脉期,多数肿瘤实质见异常血管及瘤区强化,门静脉期瘤体密度迅速减低,至延迟期变为等密度。②巨大肿块易发生中心坏死区,瘤体边缘多较清楚,形态较规则,肿瘤边缘环形强化。③肝内转移性子灶在肝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降为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④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获得肿瘤在各期的增强征象,明确肿瘤的血供特征和门静脉受累情况,检出肝内转移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转移瘤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并观察其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HAP)和门脉期(PVP)增强的征象。结果:CT平扫44例中39例为多发病灶[以结节或(和)巨块出现,而结节可以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钙化及囊肿等多种形式出现],5例单发病灶[1例单发巨块型瘤灶(>3 cm),1例等密度灶,3例低密度结节]。HAP和PVP增强扫描36例,HAP瘤灶边缘部出现不均匀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实质低于主动脉,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密度高于或等于同层肝实质,此种方式见于4例巨块型瘤灶及16例低密度结节灶,或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下降,密度低于同层肝实质,见于2例巨块型瘤灶及10例低密度结节灶;2例低密度结节灶HAP等密度强化而PVP密度下降低于肝实质;7例低密度结节HAP、PVP无强化;10例低密度结节HAP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PVP密度下降;2例囊性转移瘤为囊壁不均匀强化及结节样强化,6例等密度灶及1例高密度结节瘤灶呈结节样或边缘环形强化。结论:肝转移瘤常见征象为多发低密度结节,瘤灶大于1.0 cm时以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HAP边缘环形强化或全瘤均匀、不均匀强化而PVP强化密度下降呈等或低密度,其中典型征象表现为"瞳孔征"或"牛眼征";而少见征象为平扫病灶以高密度结节或等密度结节存在,HAP、PVP则表现为少血供/乏血供征象;不典型征象表现为单发转移瘤灶、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及囊性瘤灶。  相似文献   

6.
肝转移瘤的螺旋CT双期扫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肝转移瘤在螺旋CT平扫、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中病变检出的效果,分析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表现特点.方法33例肝转移瘤患者平扫后行全肝双期扫描,计算平扫、肝动脉期、门静脉期显示的病变数目;比较各时相病灶显示率的差异,观察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强化方式.结果33例共检出病灶156个,平扫显示76个,动脉期显示89个,门静脉期显示145个,门静脉期病灶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和动脉期,而动脉期与平扫的病灶显示率无明显差异.动脉期51个病灶呈边缘环状强化,5个病灶均匀强化,门静脉期15个病灶仍表现边缘环状强化,其余所见病灶边缘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中央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门静脉期病灶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和动脉期,但对病变的血供情况显示门静脉期不及动脉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CT检查发现的直径≤5cm的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肝细胞癌10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7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血管瘤8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小者整个病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增强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扩散,延迟期变成等密度。炎性假瘤3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结核瘤1例,门脉期、延迟期轻度环形强化。肝囊肿9例,三期均未见强化。结论大部分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在螺旋CT三期扫描图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杨振庚  钱江  方卫华  程智远 《吉林医学》2013,(35):7426-74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点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由MSCT四期扫描或三期动态扫描资料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单发病灶3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10例,转移瘤5例,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结果:肝细胞肝癌除2例呈"三低"病灶以外,其余8例均呈动脉早期肿瘤实质强化不明显,内可见肿瘤血管影,动脉晚期肿瘤实质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肿瘤血管显影较前明显或不显影,门静脉期肿瘤实质强化较前明显或较前减弱。胆管细胞癌8例动脉早期肿瘤未见明显强化,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边缘轻度强化,且肿瘤有从边缘向中心及渐强强化趋势,其中6例肿瘤周围及远端胆管扩张。肝血管瘤10例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可见动脉血管影及明显强化片状或环形高密度影,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有从边缘向中心强化趋势,强化密度大致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一致或略高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转移瘤5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肿瘤边缘呈渐强明显环形强化,其内呈渐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肿瘤边缘环形强化渐弱,其内轻度强化渐强。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灶边缘呈渐强强化趋势,内强化不明显。结论:肝脏单发病灶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中具有表现特点,所以多层螺旋CT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少见CT征象,减少误漏诊,进一步提高肝癌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HCC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GE Lightspeed16螺旋CT常规平扫、增强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瘤灶多期动态扫描的CT征象.结果 平扫时多数病灶境界模糊,增强后逐渐变清晰.病灶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分为4种类型:①病灶大面积脂肪变1例,平扫以略低密度为主,内见大量脂肪成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密度整体略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门脉期密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即低-低-低型伴大面积脂肪变.②病灶大面积囊性变1例,平扫呈低密度伴大面积囊变液化区及散在小片状高密度出血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门脉期以低密度为主,囊变区密度均匀,即低-低等混杂-低型;③延迟强化型2例,平扫呈略低密度,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环形强化,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内见片状不定形强化程度较轻的低密度区,即低-低-高型.④其它类型4例,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境界不清,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门脉期呈更低密度,即等-低-低型或低-低-低型.结论 动脉期无强化或强化较轻,或静脉期持续强化的肝癌结节,容易被忽视甚至误诊为其它病变,综合分析各期强化特点方可减少误漏诊.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技术优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小剂量预注射法(Test Bolus)优化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方法 60例无肝脏病变的检查者随机分成4组(A、B、C、D),每组15例.采用Test Bolus(15 ml、5 ml/s)在第一肝门层面测取门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测其峰值时间,以Test Bolus峰值时间相应延迟4 s、6 s、8 s、10 s行腹部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检查.测量并分析4组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肝脏实质最大CT值;原始数据采用最大强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三维重建并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 TestBolus(15 ml,5 ml/s)平均峰值时间24~32 s(95%可信区间).C组门静脉的图像质量最好,观察细分支可达6~7级,门静脉1~4级主干强化较好.D组门静脉显影虽受到肝静脉轻度污染,但对肝脏表面门静脉边缘细小终末分支显影清晰、细腻.结论 对比剂注射速率为5 ml/s时,门静脉延迟时间为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延迟8~10 s(即注射对比剂后32~40 s)为最佳启动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肉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癌肉瘤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8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脏原发性癌内瘤患者7例,其中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42~64岁。患者均以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就诊。3例有肝硬化病史,4例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3例患者CA199、AFP阳性,1例患者CA125阳性。肿瘤的最大直径为7.0~27.0 cm,4例肿瘤周边有纤维组织假包膜形成。7例肿瘤组织均由癌性成分与肉瘤成分混杂排列而成,癌性成分包括:肝细胞癌5例,胆管细胞癌2例;肉瘤成分包括:纤维肉瘤4例,血管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三期对比增强扫描。7例肿瘤均为体积巨大的单发病灶,3例为外生型,4例局限于肝轮廓内,3例类圆形,4例不规则形。CT平扫,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内见大片状坏死囊变或厚壁分隔多房囊变区。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表现为边缘向中心逐渐填充强化,动脉期肿瘤实质表现为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肿瘤实质较周围肝实质表现为稍低密度(4例)或出现等密度区(3例)。 结论 原发性肝癌肉瘤是临床上罕见的恶性肿瘤,CT检查显示肝脏来源的巨大肿块、肿瘤中心大片状或不规则厚壁多房囊变、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为边缘向中心逐渐填充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肿瘤实质呈稍低密度或出现等密度区等CT征象,有助于肝癌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圆韧带影像及脐静脉曲张影像的表现,提高鉴别两者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间1643例行螺旋CT扫描+三期动态增强肝脏扫描(7例行MR平扫)患者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023例,女性620例,年龄15~89岁,分析肝圆韧带及脐静脉曲张影像特点,比较两者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时CT值的差异性.结果 共有1601例未见明确肝圆韧带显示,27例于肝左叶肝裂区见结节样边缘清晰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三期呈轻度强化,程度始终低于周围肝实质;另有15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见左脐静脉曲张,增强扫描与门静脉同步强化,并与肝门静脉左支相通.肝圆韧带显影组与脐静脉曲张组在CT平扫时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脐静脉曲张组患者的CT值显著高于肝圆韧带显影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提高对肝圆韧带影像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与肝内其他异常密度影像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57%、69.49%,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61%、94.91%,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614、13.034,P<0.001);CT平扫中,41例(69.49%)患者瘤体边界不清,瘤体位于肝右叶者35例(59.32%),位于肝左叶者24例(40.67%);门静脉癌栓多为低密度或高低密度混合影,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门静脉主干平均直径(2.12±0.99)cm,右门静脉扩张呈现为竹节状。三期增强扫描中,31例(52.54%)患者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出现"门静脉铸形",呈不均匀强化;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受累肝实质均可见斑片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患者门静脉腔内呈现不同范围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检出、诊断准确率高,能清晰显示病灶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和低场MRI表现。方法通过总结5例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和低场MRI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表现,5例均行CT三期增强,2例行低场MRI检查,2例经活检证实。结果 5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减低,增强呈"地图状"强化,以门脉期为甚;低场MRIT2WI上呈多发云絮状稍高信号,门脉周边见高信号水肿带,以重T2WI为甚;所有病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肝段变细,肝静脉显示欠清。结论 CT增强尤其是门脉期呈"地图状"强化是肝小静脉闭塞病的特征;低场MRIT2WI尤其是heaveyT2WI上呈多发云絮状稍高信号,门脉周边见高信号水肿带亦是佐证;结合病史可高度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5.
郭成伟  梁文  全显跃  朱晓军 《广东医学》2008,29(7):1135-1137
[[摘要] 目的 应用小剂量预注射法(Test Bolus)优化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 MSCTP) 中的最佳扫描时相。方法 60例无肝脏病变的检查者,随机分成4组(A,B,C,D),每组15例;以Test Bolus(15 ml 、5 ml/s)在第一肝门层面测取肝动脉和门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测其峰值时间,以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相应延迟4,6,8,10 s行MSCTA和 MSCTP检查。测量并分析4组门静脉主干(MTPV)、腹主动脉(AA)及肝脏实质最大CT值;所得原始数据采用MIP(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VR(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并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 应用Test Bolus,肝动脉的峰值时间16~19 s、门静脉的峰值时间24~32 s(95%可信区间)。肝动脉B组、门静脉C组的图像质量最好,1~4级主干均强化较好,观察细分支均可达6~7级。结论 对比剂注射速率为5 ml/s时,MSCTA, MSCTP延迟时间为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延迟6 s,8 s为最佳启动扫描时间。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CT血管造影 断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SCT在HM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 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尤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DSA和CTA技术探讨中晚期肝癌的血供特点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肝动脉及门静脉等进行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检测患者的血供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DSA和CT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灶数目、大小及位置一致。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多血供,且CTHA例数显著高于DSA肝动脉造影(27 VS 23)(P=0.000);间接门静脉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期乏血供,在DSA门脉造影和CTAP上均未发现门脉血供。肝癌组织在CTHA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明显强化,且肝动脉期具有丰富动脉血流灌注,而在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无明显强化,且肝门静脉期无门脉血流灌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晚期肝癌患者的DSA和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弥漫型、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病理类型的动脉血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现门脉血供。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侧枝动脉供血为辅,门静脉供血较低或无;应用DSA和CT血管造影技术综合评价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血流灌注动态变化,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