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Th1反应及γ-干扰素在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hi T  Liu WZ  Shi GY  Xiao SD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5):1321-1325
目的 探讨磷酸胞苷酰寡核苷酸 (CpG ODN)作为幽门螺杆菌 (Hp)疫苗佐剂的作用及Th1反应与γ 干扰素 (γ IFN)在免疫保护作用中的角色。方法 以Hp全菌超声粉碎物 (WCS)为抗原 ,CpG ODN为佐剂经鼻道或口服免疫小鼠 ,采用 5× 10 6CFU和 5× 10 8CFUHp两个菌量攻击小鼠 ,2周及 8周处死小鼠鉴定感染及炎症情况 ,收集小鼠血清、唾液、胃液 ,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G、IgG1、IgG2a及IgA水平和唾液、胃液中Ig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内CD+ 4 和CD+ 8T细胞分泌γ IFN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的水平。结果 当细菌攻击量由 5× 10 8Hp降至 5× 10 6Hp时 ,滴鼻WCS/CpG组保护率由 70 %提高至 90 % ,无免疫对照组的感染率也由 10 0 %降至 80 %。细菌攻击后2周及 8周时 ,滴鼻WCS/CpG ODN组的血清IgG和IgG2a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D+ 4 细胞和CD+ 8细胞中的γ IFN水平也均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结论 CpG ODN可作为Hp疫苗佐剂成分 ,其免疫保护作用与Th1反应和γ IFN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超声粉碎抗原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组成的口服疫苗预防Hp感染的作用,探讨其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用Hp超声粉碎抗原2mg加CTB 10 μg作为免疫预防组,另设单纯Hp超声粉碎抗原组、单纯CTB组和PBS组为对照组。免疫4w后以活菌攻击,观察各组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小鼠胃粘膜分泌性IgA抗体变化情况。结果:(1)免疫预防组小鼠免疫保护率为73.33%和对照组全部感染Hp(P <0 .0 0 1) ;(2 )免疫后4w各组小鼠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Hp攻击感染后4w免疫预防组小鼠可见明显的炎症反应,而各对照组相对较轻(P <0 .0 1) ;(3)Hp攻击前后免疫预防组小鼠局部胃粘膜IgA抗体显著升高(P <0 .0 1)。结论:Hp超声粉碎抗原加CTB可预防Hp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重组热休克蛋白A(rHspA)作为幽门螺杆菌(Hp)口服疫苗成分的效果.方法采用重组Hp保护性抗原HspA与粘膜免疫佐剂(霍乱毒素,CT;大肠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共口服免疫BALB/c小鼠,ELISA分析小鼠血清、胃肠粘液中IgA、IgA抗体水平,体外培养脾淋巴细胞在Hp刺激下的增殖情况以及IL4、IFN-γ的变化.结果单纯口服rHspA组产生的抗体水平与对照组(PBS)相差不显著,而rHspA 佐剂组与对照组相差非常显著.rHspA 佐剂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在Hp抗原刺激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增殖反应;不加佐剂免疫组分泌IFN-γ水平增加,IL-4水平未发现增加;而加佐剂免疫组除IFN-γ水平增加外,IL-4水平也发现显著增加.结论BALB/c小鼠口服rHspA和CT以及LTB混合制剂能有效激发机体产生全身和局部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 i,CJ)亚单位脂质体佐剂疫苗免疫新西兰兔后Th1/Th2应答机制。方法制备CJ亚单位阳离子和阴离子脂质体佐剂疫苗,用不同剂量(按蛋白质含量计算,0.25mg/kg、0.5mg/kg、0.75mg/kg)的疫苗免疫新西兰兔,于末次免疫后10d采集血清,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中IL-2、IFN-γ、TNF-β、IL-4、IL-6、IL-10的水平,同时设有CJ完全福氏佐剂免疫原对照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结果免疫组与CJ完全福氏佐剂免疫原对照组和NS对照组相比较,IL-4、IL-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升高(P<0.01),其中同一剂量(0.5mg/kg)不同佐剂组以CJ亚单位阳离子脂质体佐剂疫苗组升高明显(P<0.05),不同剂量同一佐剂疫苗组以0.5mg/kg组升高较明显(P<0.01),IL-2、IFNγ-、TNF-β水平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J亚单位脂质体佐剂疫苗诱导了以Th2应答为主的免疫应答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益类复方中药作为佐剂增强流感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疫苗免疫原性的可行性。方法将4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VLPs组、VLPs+益气方组、VLPs+养血方组、VLPs+滋阴方组、VLPs+壮阳方组、VLPs+霍乱毒素组和PBS阴性对照组,分别于0和第14天通过鼻腔使用VLPs进行免疫,加用中药复方佐剂组在第1天至第13天连续灌服中药。VLPs疫苗按10μg/次接种,中药佐剂按200 mg/kg剂量接种,霍乱毒素按1μg/次鼻腔接种。在免疫前及免疫后第13天、第28天采集外周血,在第28天同时采集肺腔灌洗液,测定小鼠外周血清中Ig G水平和肺泡灌洗液中Ig A水平,并进一步对外周血清中和抗体效价进行测定。结果(1)补益类中药具有良好的增强外周血Ig G体液免疫应答的功能,其中益气方、滋阴方可以早期快速提高Ig G水平(P0.01),而益气方则可以进一步持续性提升Ig G水平(P0.01);(2)益气方、补血方和滋阴方均可以显著提高VLPs诱导肺腔Ig A水平(P0.01),其中以益气方组升高最为明显;(3)无论是在免疫应答早期还是后期,益气方、滋阴方均显著提高流感VLPs诱导小鼠外周血中和抗体效价(P0.01)。结论益气方、滋阴方可以显著增强流感VLPs诱导的外周体液免疫应答和肺脏局部黏膜免疫应答水平,益气联合滋阴方有望成为新型中药佐剂进而增加流感VLPs疫苗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内置重组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rLTB)佐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尿素酶B亚单位(rUreB)和黏附素(rHpaA)双价基因工程疫苗对Hp SS1株感染BALB/c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NTA-Ni亲和层析法分别收集rUreB、rHpaA、rLTB-rUreB-rHpaA、重组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A亚单位突变体(rLTKA63)、rLTB和霍乱肠毒素B亚单位(rCTB).用Western blot检测各重组蛋白抗原的免疫反应性.用GM1-ELISA检测rLTB、rCTB、rLTB-rUreB-rHpaA的佐剂活性.建立Hp SS1株感染BALB/c小鼠模型,检测不同组合抗原和佐剂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分离培养和镀银染色法检查感染小鼠胃窦组织中的Hp.建立ELISA,检测免疫小鼠特异性胃液S-IgA和血清IgA.结果:rUreB、rHpaA和rLTB-rUreB-rHpaA可被兔抗Hp全菌抗体识别,并与牛GM1结合.单用rUreB或rHpaA 免疫小鼠,其保护率低于70%;若与rLTB或rCTB合用,其保护率可增至75.0%~83.3%.在不同抗原及佐剂组合中,rLTB-rUreB-rHpaA保护率达100%,其次为rHpaA rUreB rCTB rLTKA63(91.7%)和rUreB rHpaA rLTB(90.9%).rLTB和rCTB均有明显的诱生免疫小鼠特异性血清IgA和胃液S-IgA作用,但前者诱生S-IgA的能力强于后者.特异性血清IgA,尤其是胃液S-IgA的阳性率与小鼠免疫保护率基本吻合,rLTB-rUreB-rHpaA免疫小鼠rUreB 和rHpaA 特异性S-IgA阳性率分别高达100%和91.7%.结论:rUreB和rHpaA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和抗原性,rLTB和rCTB有黏膜免疫佐剂活性.内置佐剂UreB和HpaA双价重组疫苗对小鼠高保护率与使用高剂量rLTB、抗原分子量增大和局部高水平特异性S-IgA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及持续时间。方法9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组以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20μl/只(20μg可溶性速殖子抗原 1μg霍乱毒素)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对照组以PBS滴鼻。分别于末次滴鼻后第1,2,3,4,6,8,10,12周处死小鼠,脾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4 、CD8 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免疫组小鼠于第1,2周脾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CD4 T细胞增生为主,第1,2,3,4,6周增生显著(P<0.01),CD8 T细胞水平在第2,3周也有增生(P<0.05),CD4 /CD8 比值第6周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性免疫应答,且可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pG 2006佐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重组蛋白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重组RSV疫苗G1F/M2与CpG佐剂混合,鼻腔或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3次,最后一次免疫2周后取血,分离血清,用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IgG、IgG1和IgG2a水平。结果鼻腔免疫途径:CpG佐剂组诱导的IgG1均显著低于无佐剂组(t=3.365,P0.05),而IgG2a显著高于无佐剂组(t=2.675,P0.05),佐剂组IgG1/IgG2a的比值(1.05)明显低于无佐剂组(1.25)。腹腔免疫途径:CpG佐剂组的IgG1明显低于无佐剂组(t=6.869,P0.05),而IgG2a显著高于无佐剂组(t=2.893,P0.05),且前者IgG1/IgG2a的比值(0.97)明显低于后者(1.30)。结论CpG 2006作为G1F/M2的佐剂,对体液免疫应答无增强作用,但可以调节免疫应答的类型,使Th1型应答升高,Th2型应答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的检出率及分型。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我院155例确诊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住院患者血清中Hp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se)等Hp抗体,并分为Ⅰ型和Ⅱ型。结果 155例患者中,Hp阳性129例,检出率为83.23%;3组中,消化性溃疡组Hp检出率最高(96.66%),其次是胃癌组(83.95%),慢性胃炎组的检出率最低(72.9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和胃癌组中HpⅠ型检出率分别为67.57%、83.33%、77.27%,HpⅡ型检出率分别为5.41%、13.33%、5.68%,HpⅠ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Ⅱ型(P<0.01),但各组间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抗体的表达中CagA+Va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个抗体阳性率(P<0.01)。结论 3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均伴有较高的Hp感染率,其中消化性溃疡最高。HpⅠ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Hp感染的优势亚型,且以CagA+VacA抗体阳性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和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作用。方法 6周龄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用PBS 20μl、ESA 20μg或CT 1.0μg+ESA 20μg每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4 d,用4×104个弓形虫速殖子每只灌胃攻击所有小鼠,观察小鼠健康及死亡情况。速殖子攻击后30 d,计数肝、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结果 CT作为佐剂联合弓形虫ESA滴鼻免疫小鼠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PBS组和ESA组,存活率(95%)也显著高于PBS组(55%)。与PBS组相比,CT+ESA组肝和脑组织内速殖子数分别减少了80.19%(P0.001)和78.24%(P0.005)。CT作为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了高水平的黏膜免疫应答和系统免疫应答。结论 CT作为佐剂联合弓形虫ES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可有效抵抗弓形虫速殖子攻击。  相似文献   

11.
Yang GB  Hu FL  Lü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5):1331-1335
目的 从胃黏膜细胞增殖、基因变异、胃癌特异性抗原表达的角度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 ,特别是cagA阳性Hp感染在胃黏膜病变演化中的作用。 方法 根据组织形态学和黏液组织化学检查将 10 9例临床标本分为Ⅰ型肠化、Ⅱ型肠化、Ⅲ型肠化、非典型增生和胃癌 5个组 ;用显微切割 /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Hp ,并将其分为cagA阳性和cagA阴性两组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p5 3蛋白、MG 7抗原的表达 ;用组织化学银染检测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 (AgNORs)的表达。结果  (1)P5 3在各组均有表达 ,其中胃癌组P5 3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2 )胃癌组MG 7的总表达率与过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在各组胃黏膜病变中 ,Hp阳性与阴性标本MG7表达无明显差异。在各组病变中cagA阳性组与cagA阴性组MG7的表达无明显差异。 (3)Ⅰ型和Ⅱ型肠化→Ⅲ型肠化→非典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中 ,AgNORs平均计数明显增高 (P <0 .0 5 )。各胃黏膜病变组中Hp阳性标本AgNORs计数明显高于Hp阴性标本 (P <0 0 5 )。在Hp阳性的标本中 ,cagA阳性标本AgNORs颗粒计数明显高于cagA阴性标本 (P <0 0 5 )。 结论 Hp感染 ,特别是cagA阳性的Hp感染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作用机理与促进黏膜细胞增殖有关 ;p5 3变异和MG 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H.priori)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过氧化氢酶和尿素酶B亚单位二价疫苗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方法 把实验动物无特定致病菌C57BL/6小鼠分成7组,分别通过灌胃方法给予过氧化氢酶和尿素酶B亚单位(各100μg)加霍乱毒素(CT)(2 μg)、过氧化氢酶(100 μg)加CT(2 μg)、尿素酶B亚单位(100 μg)加CT(2 μg)、PBS、单纯过氧化氢酶(100μg)、单纯尿素酶B亚单位(100μg)、单纯CT(2μg),共4次.2周后再用活H.pylori灌胃,再4周后处死动物.取胃粘膜行半定量细菌培养检查H. pytori情况.结果 实验各组H.pylori完全保护率分别为:过氧化氢酶和尿素酶B亚单位加CT组83.3%(20/24)、过氧化氢酶加CT组41.7%(10/24)、尿素酶B亚单位加CT组54.2%(13/24);生理盐水组、单纯过氧化氢酶、单纯尿素酶B亚单位、单纯CT组根除率均为0%.未完全保护的小鼠,疫苗组H. pylori的定植密度明显低于其它4组(P<0.05).此外,二价疫苗组的H. pylori完全保护率及定植密度较单价疫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由过氧化氢酶和尿素酶B亚单位加免疫佐剂组成的二价口服疫苗较单价口服疫苗有更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胃粘膜Hp感染与细胞凋亡和Fas抗原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与Fas抗原表达的关系 ,探讨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原位观察和比较Hp根除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as抗原表达变化。结果 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为 12 .78% ,明显高于Hp阴性者 (3 .63 % ,P <0 .0 1) ;Hp根除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 (4.3 7%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12 .46% ,P <0 .0 1) ,而持续阳性者凋亡指数无明显降低。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Fas抗原表达率为 67.92 % ,高于Hp阴性者 (45 .0 0 % ) ;Fas抗原表达阳性的Hp阳性患者在Hp根除后Fas抗原细胞密度显著减少 (P <0 .0 1) ,而Hp未被根除者Fas抗原表达阳性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Hp感染可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这可能是Hp参与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Hp感染可促进Fas抗原表达增加 ,这可能是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p感染对胃黏膜FOXP3、TGF-β1、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ELISA法检测Hp感染与未感染患者胃黏膜活检组织中FOXP3m RNA、TGF-β1m RNA的表达和IL-10的含量;用ELISA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与Hp共培养后的TGF-β1、IL-10含量。结果 (1)Hp感染阳性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OXP3m RNA、TGF-β1m RNA的阳性表达率及IL-10的含量较Hp感染阴性患者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5和P0.01);(2)Hp感染阳性患者胃黏膜组织FOXP3m RNA的表达与TGF-β1m RNA和IL-10的表达呈正相关(分别为P0.05和P0.01);(3)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与Hp共培养1h后,TGF-β1及IL-10的表达量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Hp感染可上调胃黏膜局部CD4+CD25+FOXP3+Treg细胞,诱导胃黏膜细胞分泌TGF-β和IL-10,从而抑制胃粘膜局部免疫,促进Hp的免疫逃逸和持续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凌贤龙  房殿春 《重庆医学》2003,32(9):1129-1131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基因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线粒体DNA核内整合 ;RT PCR方法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bcl 2和bax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胃粘膜肠化 (5 3.3% )和异型增生 (7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10 % )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 (5 0 % )和胃癌 (3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胃粘膜异型增生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癌组 (P <0 .0 5 )。异型增生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 (6 0 % )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而萎缩性胃炎(5 0 % )、肠化 (4 6 .7% )和胃癌 (33.3% )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 (10 % )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Hp感染组胃粘膜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显著高于非Hp感染者 (P <0 .0 5 ) ;bcl 2和baxmRNA表达与HpCagA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5 )。mtMSI(+)组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mtMSI(- )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可能在部分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mRNA的表达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6318例胃粘膜活检病理切片进行Giemsa、AB(pH2.5)-PAS、HID-AB(pH2.5)染色和肠化生分型.结果HP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化生和胃癌显著相关(P<0.001),与肠化生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与胃癌分型无关.结论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Wang X  Wang L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5):1033-1036
目的 探讨π类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在肠化阶段以GST-π为代表的人体对致癌物解毒系统与幽螺杆菌(Hp)致毒作用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利用S-P法对219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GST-π单克隆抗体的检测;利用HID-ABpH2.5-PAS粘蛋白组织化学技术对171例肠化粘膜进行分型;利用HE及Hp-DNA PCR及ELISA方法对正常胃粘膜和肠化粘膜进行Hp的检测。对80例Hp阳性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停药3个月后进行Hp、GST-π的检测。结果 正常胃粘膜未见GST-π的表达,肠化粘膜GST-π阳性率为69.6%,胃癌GST-π阳性率为44.4%,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低于肠化粘膜(P<0.05)。Hp阴性组GST-π阳性率高于Hp阳性组(P<0.05)。Hp根除治疗后,根除组GST-π表达高于未根除组(P<0.05)。正常胃粘膜→肠化粘膜→胃癌组织中GST-π表达由无→高→低,GST-π弱阳性或阴性的Ⅲ型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肠化粘膜中GST-π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又合并Hp感染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结论 在胃粘膜上皮肠化阶段Hp的致毒作用与GS-π解毒作用彼此相互拮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TP4B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l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组织形态学检查将221例胃镜活检标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P4B的表达情况;根据胃镜检查时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确定Hp感染状态。结果ATP4B表达水平随胃黏膜病变演化而降低,在4组的表达率分别为51.4%、15.4%、15.9%及5.0%.CSG组ATP4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SG组中Hp阳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为33-3%,显著低于其在Hp阴性标本中的表达率(59.7%,P〈0.05);在另外3组中,Hp阳性标本与阴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ATP4B的表达随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而降低;H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早期阶段抑制了ATP4B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的凋亡/增殖比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动力学角度来探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Myc的表达变化,分析凋亡/增殖比、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阴性正常胃黏膜、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的胃上皮细胞凋亡/增殖比逐渐下降,依次为0.527±0.148、0.452±0.141、0.286±0.034、0.182±0.073、0.042±0.004(P<0.01),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正常对照胃上皮细胞凋亡/增殖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ax、c-Myc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Bcl-2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均极少表达。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影响Bax和c-Myc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并进而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紊乱,这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