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肠内营养)和对照组40例(肠外营养),在术前5 d和1 d及术后3 d和7 d抽取静脉血,检测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各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NK细胞、CD3、CD4、IgA、IgM 都有显著的升高,但是CD8和IgG没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各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能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4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于手术前7d(手术当天停用)至术后7d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并对营养支持前后的相关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转铁蛋白(TF)有明显升高(P〈0.01),CD4^+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患者未出现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围手术期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是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肠内营养是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临床推广应用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9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随机分为免疫营养组、普通营养组和对照组,术前5d和术后1、8d分别检测多项免疫指标。结果 术后免疫营养组免疫指标明显高于普通营养组和对照组,炎性指标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和对照组;术后免疫营养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和对照组。结论 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可在术后早期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探讨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在腹部外科周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4例采取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腹部外科手术病例及38例胃肠吻合口瘘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64例分别采取肠内及肠外营养进行术前营养支持的病例中,血浆血蛋白水平变化存在差异,而总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38例胃肠吻合口瘘的患者中二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愈后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中,条件许可时及时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恢复、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1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等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白蛋白(27.15±8.24) g/L、淋巴细胞总数(1.48±0.86)×109/L、住院时间(17.2±6.9) d、并发症发生率4%、发热时间(3.8±1.6) d均优于对照组在术后白蛋白(23.65±5.45) g/L、淋巴细胞总数(1.13±0.42)×109/L、住院时间(7.2±3.3) d、并发症发生率14%、发热时间(28.5±5.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临床效果更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陈宇  冯俊  乔丽娟  张露  何静 《西部医学》2019,31(11):1781-1784
【摘要】 目的 探析肠内营养支持在食管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以及术后康复状况。结果 术后第1d,两组患者的转铁蛋白(IF)、血清白蛋白(ALF)、血清总蛋白(TP)以及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术后第8d,观察组的上述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第8d的CD3+、CD4+、CD8+、CD4+/CD8+、IgA、IgM、IgG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对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食道癌病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食道癌围手术期应用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对食道癌病人术后的营养、免疫状况及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食道癌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在围手术期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术前3d连续给予能全力鼻饲,术后24h即通过肠内营养输注系统给予能全力。对照组按常规处理,观察围手术期病人的临床表现,监测入院时、术后第7d血浆蛋白、免疫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为3例。肺部感染试验组为1例,对照组4例。试验组病人应用能全力后血浆前清蛋白及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食道癌病人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有利于病人营养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探讨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4例采取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腹部外科手术病例及38例胃肠吻合口瘘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64例分别采取肠内及肠外营养进行术前营养支持的病例中,血清血蛋白水平变化存在差异,而总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38例胃肠吻合口瘘的患者中二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愈后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中,条件许可时及时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1月我院行PD患者48例,围手术期应用肠内外营养患者22例(治疗组),单独予以肠外静脉营养患者2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后体重变化,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 治疗组手术前后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体重变化及总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PD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围手术期应用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7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和对照组。肠外营养组 36例于手术前 7d(手术当天停用 )至术后恢复进食期间实施肠外营养支持 ,对照组 36例未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肠外营养组 (11% )低于对照组 (2 5 % ) ;手术后血浆白蛋白值 :肠外营养组为 (35 46± 3 93)g/L ,对照组为 (30 0 7± 5 31)g/L ,两组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可减少血浆白蛋白丢失 ,并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危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112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对象营养方式小同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混合营养组。另外选择单纯经口进食供能的患者30例为埘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0d肝功能、。肾功能、总白蛋白、免疫功能指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肠外荷养组、混合营养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TLC、CD4、CD4/CD8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冠著升高(P均〈0.05)。肠内营养和混合喂养患者IgG治疗后较治疗前湿著升高(P〈0.05),肠内营养组和混合喂养组治疗后IgG水平也够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可以预防重要脏器的损伤,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而肠内营养及混合营养在体液免疫方而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陈溉  姚健  官禹 《西部医学》2009,21(6):918-919,922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天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天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13.
王杉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07-3408
目的探讨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5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和全肠外营养组(TPN),EN组术后进行常规处理,TPN组术后应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作为营养素来源。术后第11天对2组患者进行实验指标测量并比较。结果①术后EN组胃肠道排气功能恢复时间和排便功能恢复时间均快于TPN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术后2组患者的体重均减轻,但TPN组手术前后的体重差大于EN组手术前后的体重差,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在术后24 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术后48 h内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平均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8天血浆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排便时间、营养相关费用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的血清CD3、CD4、CD4/CD8、CRP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三年随访期内的平均生存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86,P=0.769)。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恢复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郭定刚  陈福春  林加宝 《浙江医学》2005,27(5):332-333,339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胃切除术后病人179例随机分为EN组(90例)、肠外营养(PN)组(89例),进行等热量、等氮量(单位体重)营养支持,EN组经空肠造口管于术后第2天开始滴注能全力,PN组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于术后第1天开始滴注全营养混合液,7d后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状态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与PN组相比,EN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2A、尿素氮水平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均P<0.05)、营养支持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胃切除术后早期EN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轻胆汁淤积,降低医疗费用,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营养代谢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内组)35例和肠外营养组(肠外组)33例,分别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和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蛋白和累积氮平衡水平、肠黏膜通透性、血浆免疫球蛋白lgG和IgM水平以及感染有关并发症、营养治疗费用等的差异。结果不同营养支持6d后,肠内组血浆谷氨酰胺(422±54)μmol/L、累积6d氮平衡(30.3±24.0) mg/kg,lgG和lgM分别为(12.4±1.9)g/L和(1450±760)mg/L,均高于肠外组(均P<0.05);用药前后甘露醇/乳果糖比值的差值为0.036±0.019,高于肠外组的0.013±0.011(P<0.01);肠内组发生感染并发症3例,肠外组5例;肠内组的营养治疗费用低于肠外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营养代谢,维护其肠黏膜屏障,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术后并发症以及医学经济学方面的差异。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普通外科住院的164名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干预,其中84例(EN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4—48h内),80例(TPN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10d的营养指标变化、肛门排气、胃排空恢复时问、术后住院日和总住院费、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组术后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309±49)mg/L,高于TPN组的(277±46)mg/L(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胃排空恢复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4±17)h、(7.1±2.8)h和(18±6)d,均显著低于TPN组的(75±15)h(P〈0.05)、(13.1±6.7)h(P〈0.01)和(21±4)d(P〈0.05)。EN组的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住院费分别是19.0%和16376.60元,显著低于TPN组37.5%和23748.50元(P〈0.01)。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比单纯肠外营养安全可靠、简便,更符合正常生理状态,对胃肠功能恢复有利,且相关并发症少,费用更低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对维持和改善肝移植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移植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成年患者40例随机进入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PN)组,每组2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状态指标,营养支持期间每日测定氮平衡,并计算累计氮平衡,统计术后感染率和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8天,EN组白蛋白为(39.8±3.9)g/L,明显高于PN组的(35.7±3.5)g/L(P<0.05);血糖为(7.1±0.4)mmol/L,明显低于PN组的(10.5±0.5)mmol/L(P<0.05);肛门排气时间为(65.0±12.8)h,明显短于PN组的(98.0±9.6)h(P<0.01);平均营养费用为(4800±530)元,明显少于PN组的(11300±1120)元(P<0.01)。术后第3天起EN组每日氮平衡与PN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EN组的累计氮平衡为(-22.077±26.61 6)g,显著高于PN组的(-109.549±40.937)g (P<0.01)。EN组血液、肺部、消化道等处感染率明显低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肝移植术后EN安全、可行。与PN支持相经,EN可更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移植肝功能的恢复,且可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