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东涛  张涛  李明皓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4):345-348,361,426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黄曲霉素B1-DNA(AFB1-DNA)加合物暴露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在HCC及非HCC组织中的暴露水平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宁夏地区2006年1月-2010年9月行手术切除的50例肝癌患者和40例非肝癌患者肝脏组织的蜡块标本,采用AFB1-DNA加合物免疫组化染色法(ABC法)检测上述标本中AFB1-DNA加合物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各病理因素间相互关联性。结果 AFB1-DNA加合物在HCC中阳性结果定位于细胞核。HCC中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及非HCC肝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B1-DNA加合物暴露水平与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3),与肝癌的TNM分期(P=0.799)、肿瘤大小(P=0.693)、病理分级(P=0.437)及肝外转移(P=0.247)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FB1是引起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其与临床各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AFB1相关HCC的致癌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动态观察黄曲霉毒素B1(AFB1)在诱发大鼠肝细胞癌(HCC)过程中survivin 及p21waf-1表达的变化及它们在HCC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24只用AFB1诱发出的大鼠肝癌及癌旁肝组织、6只未诱发出肝癌的大鼠及11只对照大鼠不同时期肝活检组织中的survivin与p21waf-1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①HCC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41.67%、癌旁肝组织54.17%;未发生肝癌及对照组大鼠活检肝组织,均未检出survivin蛋白(P<0.01);②HCC及癌旁肝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③HCC及癌旁肝组织p21waf-1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58周未出癌及对照组大鼠肝组织(P<0.01);④出癌大鼠p21waf-1 mRNA表达水平在HCC形成过程逐渐下调(P<0.01);⑤在HCC形成中,survivin与p21waf-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在HCC形成的早期p21waf-1mRNA表达的下调逐渐失去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功能,使细胞增殖,而survivin mRNA表达上调,抑制细胞凋亡,两者在HCC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群DNA修复酶X线修复交叉补体因子1(XRCC1)codon 399 Gln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PCR-RFLP检测分析140例HCC患者和536例对照人群XRCCl基因399位点多态性。结果:①XRCC1 codon 399 Arg/Arg为HCC保护基因型,XRCC1 codon 399(Gln/Gln Arg/Gln)为HCC风险基因型(校正OR=2.18,95%CI=1.27~3.74);②在AFB1暴露有中低度与高度两个层次,XRCC1 399 Gln多态性在AFB1中低度暴露群体中增加HCC危险性(校正OR-2.06,95%CI-1.01~4.20)。结论:XRCC1 399 Gln多态性与HCC风险相关,且在AFB1中低度暴露时更易感HCC。  相似文献   

6.
苏浩  彭涛  黎乐群 《广西医学》2009,31(2):264-267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在霉变的食物当中普遍存在,是黄曲霉毒素中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高致死性肿瘤,而AFB1暴露被认为是HCC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AFB1加合物是AFB1暴露的主要分子生物标志物,反映了AFB1终致癌物与细胞靶分子的相互作用,是靶分子受损后的直接产物及替代产物,并且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本文就近年来对AFB1加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如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或)人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鼩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树鼩按不同处理分为A(HBV+AFB1)、B(HBV)、C(AFB1)、D(空白对照)4组.各组动物定期肝活检;存活动物于实验160周时处死.各次活检以及处死的动物肝组织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IGF-Ⅱ蛋白表达的检测,并辅以常规病理组织学及HBsAg等HBV感染标志的检查.结果:HCC的发生仅见于A、C组,分别为66.7%(14/21)和30.0%(3/10),该两组的IGF-Ⅱ阳性率曲线亦高于其余两组,其中C组的曲线虽曾在实验中期高于A组,但不稳定;A组则于实验期间一直较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B组仅有大增生结节但无HCC发生,该组的IGF-Ⅱ阳性表达率曲线在3个实验组中最低,仅高于空白对照D组. 结论:IGF-Ⅱ在HCC的形成过程中呈较稳定、高水平的表达,但这种现象与HCC的诱发因素为化学致癌物还是病毒致癌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AFB1)致肝细胞癌(HCC)及协同致HCC作用的机制。方法:将树鼩分为4组:A组:感染HBV加摄入AFB,;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然后定期行肝活检,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动态观察一些癌基因(蛋白)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结果:①A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GT)阳性灶个数及面积明显多于、大于B、C组;②A组P21蛋白检出率明显高于B和C组,A组6只P21蛋白阳性的树鼩到120周时全部发生了HCC;③实验后期,A组HBxAg检出率及HBVDNA整合率明显高于B组;④在诱癌过程中,IGF-Ⅱ表达率呈波动形,带癌肝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癌肝;⑤105周时,A、B、C组P5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D组;在A,C组检出P53异常带;⑥第45及105周时,A组c-fos表达率分别为23.1%和20%;C组为38.5%和15.4%,B,D两组均未检出;⑦H-c-myc基因:直到120周,无癌肝组织均未见异常;在肝癌组织中,A组有4例扩增,c组无异常;@CDK4基因:只有A组在第75周有1例扩增,该树鼩在第106周时发生了HCC。在HCC中,A组有25%出现CDK。扩增,C组未见异常。结论:再次证实HBV和AFB。有协同致HCC作用;AFB、有利于HBxAg的表达和HBVDNA的整合;CDK4、Kiras和P53基因的变异参与了HCC的发生和演进;P21和c-fos蛋白的过表达与P^53蛋白的失活,促进了HCC的发生和演进;CDK4和c-myc基因的改变与HBV的感染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刘振虹  闫石  王明娟  胡亚涛  梅立新 《重庆医学》2013,42(20):2401-2403
目的探讨大鼠肝癌(HCC)发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c-myc和HER-2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黄曲霉毒素B1(AFB1)制作诱导性大鼠HCC模型,并观察诱导性大鼠HCC模型在不同阶段的超微结构、c-myc和HER-2表达变化。结果该组大鼠HCC模型中,肝细胞呈变性损伤、异型性到癌变;线粒体由增生肿胀到枯竭、空泡变;糖原颗粒呈渐减少等特征性变化。观察到典型肝细胞吞噬细胞现象。c-myc、HER-2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产物电泳图谱显示在266、221bp处有DNA片段区带。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比较,c-myc、HER-2mRNA在损伤病变、早期癌变和癌变肝组织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 AFB1诱导性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异型性及癌细胞渐变的超微结构变化,其中c-myc、HER-2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AFB1诱导大鼠癌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肝癌组织中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及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数量和分布,及其与患者临床状态的关系。方法:HCC60例,单纯性肝硬化62例,正常肝组织23例,以免疫组化二步法进行CD20染色,对阳性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各组B细胞平均数从高到低为:HCC,癌旁组织,肝硬化、正常肝;2HCC患者15个月内有无转移、组织学分级与HCC和癌旁组织中的B细胞分布无关;3HCC和癌旁组织中临床TNM分期、期B细胞数量均高于、期(P<0.05)。结论:肝癌局部组织中的B细胞数量可成为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中肿瘤突变负荷(TMB)数据,构建并验证肝细胞癌(HCC)风险评分预后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HCC患者体细胞突变数据、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绘制HCC患者基因突变图谱,分析TMB水平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预后基因并构建HCC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基因突变图谱揭示了HCC患者基因突变特征。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TMB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χ2=6.632,P=0.01),且较高的TMB水平与高龄(χ2=10.328,P=0.001 7)、男性(χ2=9.384,P=0.002 9)和N0分期(χ2=4.723,P=0.03)有关。将所有HCC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n=177)和验证集(n=178),在训练集中,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了FABP6、PFKP和PROK1 3个预后基因并构建HCC风险评分预后模型:风险评分=(0.132 08 × FABP6表达量)+(0.153 83×PFKP表达量)+(-0.180 47×PROK1表达量)。将训练集及验证集中样本按风险评分分为高风险组和低分险组,训练集中低风险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χ2=66.725,P<0.000 1),验证集中结果相同(χ2=38.364,P<0.000 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风险评分(HR=2.016,95%CI:1.356~2.997,P<0.001)、病理分期(HR=1.591,95%CI:1.274~1.987,P<0.001)是HCC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TMB水平与HCC预后相关,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能力,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解毒酶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多态性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高污染区广西人群AFB1-DNA加合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研究对象(966例)AFB1-DNA加合物水平,而GSTM1基因型分析则通过PCR-RFLP来完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GSTM1缺失型(GSTM1-null)与高AFB1-DNA加合物水平相关,其校正风险值(OR)为2.09(95%可信区间,即95%CI值为1.61~2.71)。结论 AFB1在带有易感基因型GSTM1-null的人群更易诱导产生DNA损伤(AFB1-DNA加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诊断为PPHN的45例患儿,随机分为NO组(n=21)与对照组(n=24),入院后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NO组在机械通气的同时吸入NO,NO质量浓度从10 ppm开始,根据患儿的氧合改善情况调整浓度,有效者逐渐降低浓度到3 ppm,并撤离NO。结果 NO组与对照组在1h、12 h和24 h平均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动脉氧分压、OI值(F=192.7,P〈0.05)以及肺动脉压力(F=121.3,P〈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组在吸入NO1 h后OI即与吸入前的OI有明显差异(F=41.7,P〈0.05),而对照组直到24 h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F=19.7,P〈0.05);两组间肺动脉压力在1 h(t=2.53,P〈0.05)、12 h(t=2.86,P〈0.05)和24 h(t=3.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上机时间(t=3.11,P〈0.05)、氧暴露时间(t=2.98,P〈0.05)和住院天数(t=3.2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死亡(χ^2=0.23,P〉0.05)、气胸(χ^2=0.15,P〉0.05)和颅内出血(χ^2=0.00,P〉0.05)的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联合低流量短疗程吸入NO能迅速改善PPHN患儿的氧合,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氧暴露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未增加主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癌(HCC)组织及外周血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表达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组织GP73表达;收集肝病患者外周血标本,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P73水平。结果:肝癌、癌旁组织GP73均有表达,但癌组织GP73蛋白条带灰度均值为480.7,明显高于癌旁(209.0,t=6.453,P〈0.001)。外周血GP73水平,正常对照组(28.83±21.00)ng/mL,慢性肝炎组(49.86±40.46)ng/mL,肝硬化组(62.30±56.30)ng/mL和肝癌组(87.25±78.41)ng/mL,肝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肝病各组(P〈0.05);肝癌患者血GP73表达与HBV感染、伴肝外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血AFP呈显著正相关(r=0.961,P〈0.05);经临床综合评价,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FP为0.877,GP73为0.931,且两者对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结论:GP73过表达与肝癌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定量检测有助于肝癌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放射性~(131)Ⅰ治疗前甲亢患者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探讨其在~(131)Ⅰ治疗后与早发甲减发生的关系。方法:根据~(131)Ⅰ治疗前TPOAb、TGAb的检测结果,将165例患者分成3组:双阴组10例,单阳组26例,双阳组129例,比较各组间早发甲减的发生率;再将双阳组的129例患者,按TPOAb、TGAb滴度水平的高低分成3组:A组66例,B组54例,C组9例,进一步探讨~(131)Ⅰ治疗前TPOAb、TGAb滴度水平的高低与早发甲减的关系。结果:~(131)Ⅰ治疗后的165例患者,各组间早发甲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双阳组的129例患者,按TPOAb、TGAb滴度水平高低分成3组,各组间早发甲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结论:TGAb、TPOAb滴度水平的高低,对于甲亢~(131)Ⅰ治疗后早发甲减的预测参考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HBVBCP)变异、HBVDNA及细胞因子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将176例HBV慢性感染者分为慢性肝病组(156例)和HCC组(20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HBVBCP变异在HCC组的阳性率(70.0%)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37.8%,P〈0.01)。HCC组的血清HBVDNA含量、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P〈0.05,P〈0.01),而血清IL-10、IL-12和IFN-γ水平与慢性肝病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且血清TNF—α及HBV DNA复制水平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也起到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429(miR--429)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来自黄曲霉毒素BI高暴露区TNM分期为l~Ⅱ期的HCC患者(138例)手术切除标本,通过TaqMan--PCR技术检测miR--429在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癌细胞株SMMC--7721以及非肝癌细胞.株QsG-7701中的表达情况,通过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及逻辑回归模型分析miR--429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miR--429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上调,升高约4倍(P〈O.01),细胞学实验有类似发现;miR-429表达水平与HCC肿瘤大小及AFBl-DNA加合物水平相关-风险值分别为3.13(1.47~6.67)和2.70(1.28~5.56);高miR--429表达影响HCC5年期总体生存率及肿瘤无复发生存率(P〈O.01),增加总体死亡风险及肿瘤复发风险分别为3.64倍和5.94倍。结论miR--429表达参与HCC肿瘤化过程,并影响HCC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广西不同地区福寿螺的COⅠ基因进行分析,以了解广西福寿螺种群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从南宁市横县、桂林市全州县和荔浦县、贺州市富川县、百色市田林县和崇左市凭祥县共计6个县区采集福寿螺样本,提取DNA并进行COⅠ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运用MAGE 7.0将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与GenBank中的福寿螺单倍型使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 COⅠ基因长度为493 bp,从11个样本鉴定出2种单倍型:单倍型1(Haplotype 1)和单倍型2(Haplotype 2)。其中9个样本为Haplotype 1,分别来源于南宁市横县(2个)、贺州市富川县(1个)、桂林市荔浦县(1个)、百色市田林县(2个)、崇左市凭祥县(3个),该单倍型与小管福寿螺遗传距离最近,为0.047;2个样本为Haplotype 2,分别源自为南宁市横县和桂林市全州,与孤岛福寿螺遗传距离最近,为0.062。根据上述条件所构建的进化树形成了7个分支,分别为P. canaliculata、P. camena、P. insularum、P. paludosa、P. diffusa、P. haustrum、和外群Pilaconica。Haplotype 1与来自美国夏威夷 (GenBank登录号 EU 523129)的P. canaliculata组成一个分支,Haplotype 2与来自巴西(GenBank登录号EF514942)的P. insularum组成一个分支,且置信值均在98%以上。结论 初步判断广西地区存在小管福寿螺与孤岛福寿螺两种类型的福寿螺,其种群内没有发现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黄对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脏过氧化损伤及HIF-1α表达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15只)、肝衰竭组(20只)、大黄干预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法复制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前一天,大黄干预组予大黄煎剂2mL/只灌胃,健康对照组和肝衰竭组予生理盐水2mL/只灌胃,均1天3次,连续3天。造模48h后对各组存活大鼠行门静脉采血,测定各组血清ALT、AST、TBiL、内毒素水平、肝脏组织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IF-1α表达,常规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衰竭组大鼠ALT、AST、TBiL升高(P〈0.01),血清内毒素含量增高(P〈0.01),肝脏内SOD活力降低(P〈0.01),MDA含量升高(P〈0.01),肝组织HIF-1α表达增加(χ2=11.49,P〈0.01);与肝衰竭组比较,大黄干预组大鼠ALT、AST、TBiL下降(P〈0.01,P〈0.05);血清内毒素含量降低(P〈0.05);肝脏内SOD活力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肝衰竭组大鼠肝脏内HIF-1α表达增强(P〈0.01),但与大黄干预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6,P〉0.05)。结论:肝衰竭大鼠肝脏存在过氧化损伤,HIF-1α表达增加。大黄能改善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功能,减轻内毒素血症及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