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浅谈《伤寒论》中的证、方、药特点刘春援(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南昌330006)关键词《伤寒论》证方药特点《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体系及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经典著作,其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仅就论中部分证、方、药特点,浅谈笔者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提高学生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于临床实践的能力[方法]以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实际病案为素材,整理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病例,建立病例库,开发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将平台运用于教学工作中,观察学生使用平台进行临床模拟训练前后的学习情况.[结果]使用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伤寒论》的兴趣、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会增加《伤寒论》的学习难度.[结论]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能够改善《伤寒论》课程的临床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源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学习《伤寒论》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为主线,将《伤寒论》教学回归临床,是《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教好《伤寒论》、学生学好《伤寒论》的主要途径。以课堂案例式教学与临床实践带教相结合的《伤寒论》实践教学方法,把《伤寒论》教学引向临床实践,让临床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贯彻《伤寒论》教学的始终,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验证《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巨大魅力和经方的卓越疗效,强化《伤寒论》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六经辨治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创新《伤寒论》教学通过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开设选修课等方法,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伤寒论》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概要考察了张仲景《伤寒论》的《脉经》木、敦煌古医籍本、《千金要方》本、《千金翼方》本、《太平圣惠方》本、《金匮玉函经》本、宋本、《注解伤寒论》本等传本的情况、特点,以及《外台秘要》、《医心方》、《圣济总录》所收我的《伤寒论》条文及其特点。为研究《伤寒论》的版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柯韵伯精研《伤寒论》,借鉴历代名医研究《伤寒论》的得失,重新确立了六经的价值,引入孙思邈方证学说,创立六经—方证—药证三级分类系统,将《伤寒论》方剂进行重新严格归类,对《伤寒论》条文进行科学分类,使得《伤寒论》的逻辑性、严谨性极大增强,促进了《伤寒论》的临床应用及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疾病的日愈复杂,"辛开苦降法"逐渐受到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重视。笔者在进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部经典综合学习时发现,其中虽未直接提出"辛开苦降法",但却多处体现了该法的运用。遂将经典串联学习,溯源《黄帝内经》,分析"辛开苦降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的运用,深入研究并阐明其作用优势、组方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学校贯彻"读经典、做临床"思路,通过开展中医经典教学、强化中医临床技能的改革,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伤寒论》中对“喜”、“恶”、“欲”三字的运用,探讨了仲景的辨证心法,指出病人的主观意愿在判断病变本质上的重要意义。说明三字与《伤寒论》辨证有甚为密切关系,不仅可用以说明《伤寒论》辨证的具体内容,也可用以说明《伤寒论》具体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历来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科学专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伤寒论》方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中医临床各科中广泛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培养高素质跨世纪的中医药人才,把《伤寒论》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思路,我们深入地进行了《伤寒论》教学改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期刊杂志,摘取《伤寒论》方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资料卡片,撰写有关方剂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性论文,结合《伤寒论》教学内…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年来《伤寒论》教学改革的经验及面临的各种问题,阐述了加强中医院校《伤寒论》教学的重要意义。认为:《伤寒论》在中医专业教学中,不是一门单纯的基础课、理论课、古籍课,而是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临床各种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课程。不应当以改革中医基础课教学为理由,削弱《伤寒论》课的教学,并结合当前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实际,提出了应当把《伤寒论》作为必修课,学时不少于100学时。建立伤寒临床教学基地。创造条件建立《伤寒论》研究实验室以及成立全国仲景学术委员会等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是中医学阐述辨证论治理论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加强对《伤寒论》的学习,作者认为必须改变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认识,即所谓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本文从《伤寒论》并非外感病专著、不要囿于“错简”之说、不要迷信注家之说、重视方证辨证和不要忽视药物剂量、药物煎服法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冀能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使其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为弘扬中医药学作贡献。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专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伤寒论》理论教学中,如何突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张仲景的临床思维方式,是《伤寒论》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初步提出《伤寒论》辨证思路教学8法,以...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建设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高等中医药院校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对合并后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该如何认识?怎样建设?这是高等中医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大事,也引起了从事经典著作教学、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加以讨论,将有利于这一学科的完善和建设。 一、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思考 《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长期以来,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必修课程开设,除作为经典课程开设比较明确外,其性质究竟属基础还是临床长期以来并不明确,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三者并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范畴内,中医  相似文献   

16.
方证是《伤寒论》六经病论治的基本单元,从方证入手是学习《伤寒论》的捷经。用“方证辨析法”来组织《伤寒论》的教学,具有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等优点,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而且便于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实际应用经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命题在《伤寒论》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从《伤寒论》的病证症状构成统计,到方药性能对比及临证方剂应用分析,表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体系充分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立论。认为《伤寒论》对临床病证客观规律反映之真实、组方之严谨、用药之精确,是中医学界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掌握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掌握临床辨证论治的技巧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主要目的.笔者从方证相应、同中求异、治病求本、表里缓急等四个方面解析《伤寒论》中的辨证思想,探讨张仲景的治病方法和原则,使经方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浅析《伤寒论》第159条,结合田玉美教授临床处方用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临床侍诊、疗效观察等方法综合分析,学习《伤寒论》中"下利"之治法。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中医学阐述辨证论治理论而又自居体系的经典著作,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加强对《伤寒论》的学习,作者认为必须改变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认识,即所谓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本篇重点就不要迷信注家之说、重视方证辨证和不要忽视药物剂量、药物煎服法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冀能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使其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为弘扬中医药学作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