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SLE患者CVD患病率情况和病变特点,并寻找SLE患者CV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e GFR(MDRD方程计算)、SLEDAI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心脏腔径及心功能参数,分析SLE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病率、病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临床上有肾脏受累表现者(蛋白尿、血尿、或细胞管型等),诊断为狼疮性肾炎(LN),根据患者住院资料记录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结果 不同年龄段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CVD患病率,19岁以下,20-39岁,40-59岁,60岁以上分别为6%,9.5%,15.0%,19.9%。在所有259例患者中,合并CVD的有26例,患病率达10%。CV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增加(p=0.002)。26例CVD患者中,左心室肥厚6例(23.1%),充血性心力衰竭13例(50.0%),脑卒中5例(19.2%),心绞痛1例(3.8%),外周血管疾病1例(3.8%)。和非CVD患者比较,CVD患者的狼疮病程及激素使用时间均明显长于前者(p=0.002,0.026),收缩压也高于前者(p=0.0006)。但是合并CVD的狼疮患者e GFR明显低于前者(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收缩压、病程、e GFR、血清补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活动度是SLE并发CVD的危险因素(p=0.033)。结论 SLE患者CVD患病率较高,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病程、疾病活动度、收缩压、e GFR、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补体C3是SLE患者并发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的死因,降低其病死率。方法:对222例SLE患中的42例死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死因是SLE本身19例(45.24%),其交是继发感染13(30.95%)。SLE与感染致死较常发生于年青患,SLE死亡多发生在诊断后的头三年。结论:SLE死亡最主要原因是SLE本身,故对SLE患做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狼疮活动更应积极治疗,以便提高患长期存活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形成为主要特征,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心血管是SLE最常累及的脏器系统之一。Urowitz等~([1])曾阐述SLE死亡率呈现"双峰"模式:SLE患者病程早期死因是疾病活动程度和相关的并发症,如败血症感染等,而病程晚期(确诊超过5 a)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心脏是受累的靶器官之一,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SLE相关CVD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SLE相关的炎症、免疫失调、代谢紊乱在促进CVD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VD的传统危险因素与SLE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加速SLE患者CVD的进展。早期识别相关危险因素,积极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及代谢,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4例,其中心血管损害29例,发病率随病情进展增加,已成为SLE的常见死因。心血管损害中以心肌炎最为多见,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导致猝死。经激素治疗后,大多数心血管损害均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6.
徐季超  魏强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7):2078-208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PAH)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文献追溯的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SLE患者发生PAH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5年1月。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病例收集时间、样本量、研究因素,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依据比值比(OR值)及其95%CI评估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与SLE患者发生PAH的关系。结果 纳入15篇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均≥7分,文献总体质量较高。出现雷诺现象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未出现雷诺现象者〔OR=3.96,95%CI(2.94,5.34),P<0.05〕。有无皮肤血管炎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抗RNP抗体阴性者〔OR=3.32,95%CI(2.37,4.66),P<0.05〕。抗心磷脂(ACL)-IgG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抗ACL-IgG抗体阴性者〔OR=3.36,95%CI(2.37,4.76),P<0.05〕。合并浆膜炎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无浆膜炎者〔OR=2.63,95%CI(1.50,4.59),P<0.05〕。合并肺间质病变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无肺间质病变者〔OR=4.65,95%CI(3.13,6.88),P<0.05〕。结论 雷诺现象、抗RNP抗体阳性、抗ACL-IgG抗体阳性、浆膜炎、肺间质病变是SLE患者发生PA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比较9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并发冠心病(CAD)和年龄匹配的49例非SLE早发CAD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SLE患者在发生首次心脏事件之前的CAD危险因素少于相同年龄段的非SLE早发CAD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1.4±0.7)个/人和(2.2±1.2)个/人,P〈0.05]。表明,SLE患者早发CAD用传统危险因素不能完全解释,存在有其他疾病相关因素引起、促进CAD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复杂,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与免疫机制紊乱及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SLE患者在血液系统中的损害以贫血最常见,部分患者早期可以贫血为首发表现。SLE患者贫血的发病机制亦十分复杂,它不仅与自身致病性抗体的产生,T、B细胞过度增殖与活化,细胞因子分泌及受体表达等免疫因素有关,还与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病、药物、慢性失血、营养元素吸收障碍等非免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随着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的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存活率逐渐上升,生活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改善。骨质疏松症作为SLE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SLE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继发严重骨折,而危及患者的生命。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SLE并发骨质疏松的最常见原因,充分认识SLE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就SLE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防治对策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蒋媛  赵岳  魏蔚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16(2):295-297,302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随访156例SLE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按有无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结果:156例SLE患者,55例患者(35.26%)发生76次感染(48.72%),其中18例患者发生≥2次感染,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白细胞、24h尿蛋白水平、补体(c3)、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抗双链DNA定量(anti—dsDNA)、SLE合并多系统损害、2周前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2种、环磷酰胺(CTX)累计量和激素(PDN)日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3、24h尿蛋白定量、2周前应用抗生素、CTX累计量和激素日剂量是SLE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LE并发感染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C3、24h尿蛋白定量、2周前应用抗生素、CTX累计量和平均激素日剂量是引起SLE患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免疫风湿科住院治疗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167例,对多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6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有51例(30.5%)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单因素分析显示:>3个系统受累、白细胞计数<2.0×109/L、血浆白蛋白<25 g/L、连续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醋酸泼尼松≥1.0 mg·d-1·kg-1,>4周)、应用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泼尼龙500~ 1000 mg/次,连用3天)、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肺间质病变等因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间质病变、连续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醋酸泼尼松≥1.0 mg·d-1·kg-1,>4周)、应用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泼尼龙500~ 1000 mg/次,连用3天)、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联合应用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效治疗原发病和正确掌握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原则是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完全系统性红斑狼疮(ILE)患者的临床随访研究结果,探索其病情进展预测因素。方法 对ILE患者定期随访,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结束时分析病情进展预测因素。结果 共有19例ILE患者入选本项研究。在3年的随访研究中,有11例ILE患者发展为SLE。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颡部红斑、光过敏、抗dsDNA抗体阳性与SLE进展相关。结论 在本次随访研究中,虽有58%的ILE患者最后进展为SLE,但所有患者的SLEDAI分值都较低,提示ILE为狼疮的一种比较轻的亚型。颡部红斑、光过敏及抗ds—DNA抗体阳性预示这些患者可能发展为SLE.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骨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骨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485例SLE患者中合并骨坏死者共柏例,分为SLE-ON组。按1:2比例随机选择有完整的病例资料的80例非骨坏死的SLE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各个研究因素采用逐步引入一剔除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Cushing征、骨质疏松、血钙水平下降、高脂血症、抗磷脂抗体阳性、补体水平下降、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K)、激素累积剂量、日平均激素剂量、甲泼尼龙冲击与SLE合并骨坏死相关联(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导致骨坏死的危险因素为:激索累积剂量(P=0.013)、日平均激素剂量(P〈0.001)。结论 SLE治疗过程中发生骨坏死的危险因子包括Cushing征、骨质疏松、血钙水平下降、高脂斑症、抗磷脂抗体阳性、补体水平下降、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K)、激素累积剂量、日平均激素剂量、甲泼尼龙冲击;其中激素累积剂量、日平均激素剂量是骨坏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EE患者骨坏死的发生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多种因子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性狼疮( NPSLE)(癎)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NP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按照有无(癎)性发作,分为(癎)性发作组(n=37)和无(癎)性发作组(n=49).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特点及各临床指征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免疫抑制剂应用史、氯喹或羟氯喹应用史及抗心磷脂抗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和既往氯喹或羟氯喹应用史是NPSLE(癎)性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61,P=0.047;OR =0.332,P=0.024).结论 未成年发病是NPSLE(癎)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使用氯喹或羟氯喹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患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疾病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82例NPSLE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本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但无神经精神症状的82名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NPSLE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免疫学检查。结果 82例NPSLE患者,男性9例,女性73例,年龄(33.2±16.7)岁,病程1年者占69.5%,病例组患者病程要短于对照组(P0.05);62.2%的NPSLE患者在SLE发病3年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常见的症状为狼疮性头痛(20.0%)、癫痫(12.0%)、性格改变(10.5%)和焦虑(10.5%),85.4%的患者合并有其他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红斑(68.3%)、肾脏受累(59.8%)、关节疼痛(42.7%)等,与对照组相比,NPSLE患者更易合并光感性皮疹(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血肌酐、补体C4、免疫球蛋白Ig M、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SLE患者偏向于青年女性,常发生于SLE病程的早期阶段,大部分患者在SLE发病3年内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且更易合并光感性皮疹,血小板、肌酐、补体C4的降低和Ig M、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水平的升高可辅助NPSLE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王丽雯 《甘肃医药》1994,13(4):191-19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于青中年女性,临床表现多样化。本文按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2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选择17例住院SLE进行了分析,指出应注意对早期、不典型的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必须根据病情活动情况而定,救冶狼疮性肾炎(LN)及减少激素用量是治疗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胸部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56例SLE患者的临床和胸部X线资料.结果:56例SLE患者的胸部X线检查有46例可见异常,主要表现为肺部、心脏、胸膜和膈肌的浸润.结论:X线检查对SLE胸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与狼疮肾炎有关的临床和免疫学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150例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狼疮肾炎患者5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方法分析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狼疮肾炎发病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RNP、Sm和La/SSB抗体等暴露因素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 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为狼疮肾炎的主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泌乳素(PILL)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检测91例SLE患者与30例健康成人血清PILL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PIL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活动期患者PILL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ILL水平与抗ds-DNA水平呈正相关。活动期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PILL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ILL水平与抗ds-D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血清PILL水平与病情活动相关,可将PILL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PRL在SLE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免疫学指标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病情监测的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斑点免疫印迹技术、形状学方法。结果:活动期IgG、IgA、IgM升高,C3、C4下降ANA抗体、dsDNA抗体及ENA抗体阳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非活动期IgG、IgA、IgM、C3、C4近似参考值,ANA抗体、dsDNA抗体滴度下降或转阴,ENA抗体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