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博采诸家学说,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脾胃当分析而论,强调"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创立养胃阴说,重视脾胃治疗当分阴阳而治,濡养脾阴,温运脾阳,清养胃阴,温通胃阳。本文通过对叶氏著作《临证指南医案》的研读,对其临证从脾胃特性出发治疗脾胃病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  相似文献   

3.
叶桂在精研《内经》及《伤寒论》的基础上,更加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论中更重视升发脾阳,而略于滋养胃阴,叶桂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根据脾胃不同的生理、病理特性,提出脾胃分论,创立了胃阴学说。消中的主要病机为胃阴不足,燥热偏盛,而胃阴学说的思想充分阐释了消中的病因病机,并明确了治则及方药,对临床治疗消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对其治疗消中的学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饮食的消化、水谷精微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脾胃的功能活动。五脏六腑各有阴阳,脾有脾阴、脾阳,胃有胃阴、胃阳,由于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的特性,脾阳多不足,胃阴多亏虚。而饮食、六淫劳逸等致病因素易伤脾阳,所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治脾胃,多重脾阳而忽脾阴,新安医家吴澄较系统地阐述了理脾阴之说。徐经世根据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结合前贤“理脾阳”“养胃阴”的思想,提出“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的理脾阴观点,弥补李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备,与叶桂“养胃阴”之说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7.
张锡纯,河北盐山人,近代中医大家,力畅中西医汇通,著有医学巨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后世中医产生较大影响。张氏脾胃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兼容李杲"补脾阳"与叶桂"益胃阴",汇集黄坤载、徐灵胎、陈修园等医家之长,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用药特点。笔者试对其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论脾阳者甚多,而专论脾阴者盖寡。东垣先生创立的《脾胃论》,亦偏重于脾阳。清代的温病学家如叶天士、吴鞠通等重在滋养胃阴,对脾阴之说都略而不谈。近代医家多以脾阴虚与胃阴虚统称为脾胃阴虚。中医  相似文献   

9.
脾阴,脾阴虚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脾胃学说理论以及临床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而对脾阴、脾阴虚较少提及。事实上,对脾阴、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只是不够系统、完整。近年来有关脾阴与脾阴虚研究文章增多,今择其要者述评如下。1脾阴1.1历代医家论述有关脾阴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  相似文献   

10.
程文囿是清代徽州歙县著名医家,《杏轩医案》是其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细析其案,可以发现程氏辨证善以《内经》为理论基础,重视从脾胃论治疾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温脾阳、养胃阴是其基本治疗法则。其诊疗特色包括辨寒热虚实,法宗仲景,健脾阳甘温除热;胃腑欠和,贵扶中州,调太仓淡养胃阴;木郁乘土,药食兼用,制刚脏固气安胃;脾元受伤,温阳健脾,天运当以日光明。  相似文献   

11.
颜德馨教授从医临证近70年,诊余除研读医经外,尤喜钻研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用药特色,在此基础上参以个人的临床感受,加以发挥运用。文章着重介绍颜老对历代名医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学术经验的感悟与发挥:1)颜老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法和方,不仅适宜于外感热病,而且可触类旁通,更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内伤杂病。2)颜老临床服膺李东垣学说,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中气、温补脾肾、补益心脾、健脾化痰、消食导滞等法,从脾胃论治,灵活化裁,确具疗效。3)颜老根据张景岳“阳非有余”之观点,临床常用温补肾阳之味,振奋功能以消阴霾,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多有验者。4)颜老颇为赞同叶天士所创治胃“宜凉、宜润、宜降、宜通”之“养胃阴”说。5)颜老在王清任治则的基础上提出“衡法”,其独立性在于直接作用于气血,流通血脉,改善机体功能与新陈代谢,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12.
脾胃气化学说是张小萍禀承家学、集前人理论之大成、累积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创新性理论.本文总结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如脾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之间的联系,结合传统中药人中黄与现代粪菌移植的临床应用,认为中医以脾胃气化指导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在调理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脾胃气化之间的关系,为更有效地治疗相关疾病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颜德馨教授从医临证近70年,诊余除研读医经外,尤喜钻研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用药特色,在此基础上参以个人的临床感受,加以发挥运用。文章着重介绍颜老对历代名医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学术经验的感悟与发挥:1)颜老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法和方,不仅适宜于外感热病,而且可触类旁通,更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内伤杂病。2)颜老临床服膺李东垣学说,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中气、温补脾肾、补益心脾、健脾化痰、消食导滞等法,从脾胃论治,灵活化裁,确具疗效。3)颜老根据张景岳"阳非有余"之观点,临床常用温补肾阳之味,振奋功能以消阴霾,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多有验者。4)颜老颇为赞同叶天士所创治胃"宜凉、宜润、宜降、宜通"之"养胃阴"说。5)颜老在王清任治则的基础上提出"衡法",其独立性在于直接作用于气血,流通血脉,改善机体功能与新陈代谢,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14.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15.
常见的冲胃气逆疾病有脑充血、呕吐、吐衄、喘证、膈证、倒经等,张锡纯认为引起此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肝火、胃气虚弱等。对于此类疾病,张锡纯喜用降逆药物配合对症的补益之药治疗。降逆药物,张锡纯常取代赭石、半夏,认为两药皆是镇降冲胃气逆的良药,补益药物,能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从根本上治疗引起冲胃气逆的病理基础,另外张锡纯还用升提大气的方法治疗冲胃气逆引起的倒经等病。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先生为近代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对近代中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生的弟子们继承并发扬了其学术思想。文章重点从5个方面概要介绍了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分别为:1)药必亲尝,以辨真伪;博览善悟,以求新解。2)读经典,师古义;重实效,创新方。3)注重调养,主张食疗。4)创"大气"理论,并发扬其说。5)主张中西汇通。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8.
心胃相关理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专家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情志发病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脾胃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脾胃病及心神异常的疾病时,必须从心胃相关来总体考虑。本文介绍周教授运用心胃相关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验案。  相似文献   

19.
玉液汤由清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创立,收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其配伍以补脾益肾,益气生津,润燥止渴,固肾摄津为主要功效,针对糖尿病以脾气亏虚不得升清以转输津液为主,同时兼有胃燥津伤和肾虚不固的病机进行治疗。通过现代单味药的药理研究和复方研究,该方不仅可改善症状,还可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具有一定的调节脂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